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四川汉墓出土的大量陶俑中的陶动物俑为切入点,对其所反映出的汉代四川地区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及规模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陶动物俑是东汉时期四川社会经济发展、地主庄园经济发达的物证。  相似文献   

2.
从汉代画像石看汉代的牛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燕 《农业考古》2006,(1):132-135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铁犁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乃至基本上普及于全国。铁犁和牛耕技术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汉代重视葬俗,视死如生,所以。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前活动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人们田间耕作场景和牛耕技术,本文拟就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牛耕图来探讨两汉的牛耕技术。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岭南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比较多,这些作物是岭南稻作、旱作和园圃三种农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稻、薏苡和根茎类作物以岭南原产为主,粟、黍、麻、豆、小麦、高粱则是外地传入的。虽然外来粮食作物的传播路线和输入时间不一,但是秦汉时期无疑是它们进入岭南的第一个高峰,这与当时北方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竹溪志》、《迎凤志》、《吴山志》等三种书院志,展现了书院传入朝鲜之后在院规、祭享及官权关系等方面,通过内部的争论,形成独特的运营特性,并发展成为乡村教化工具这一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齐民要术》在总结当时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也多有述及。豆萁、稻麦糠、谷等可用作肥料,改良土壤,以踏粪法最具代表性。穰草是蔬菜、果树林木、家禽等越冬防寒的主要材料,对蔬菜、肉类的保鲜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谷茬、秸秆则用于保护果实,促进瓜类增产,还可以制作成农具等;种茭、收茭、积茭对发展畜牧业尤其重要。谷草、糠麸在制糖、烹饪、制曲、酿酒以及作酱的过程中则充分发挥了保温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代悬泉壁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系统的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法律文书 ,考察了该文书与《月令》的密切关系 ,探讨了《月令》在汉代的地位及其对秦汉法律的影响 ,指出《月令》不违农时和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8-2002年全国资料统计,按农作物、经济作物和非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等3个系列将我国各省市区种植结构变化分为三增、一增二减弱减、一增二减强减和三减等4个类型。根据产量,将各省市区分为总产单产双增、单增和双减3个类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我国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24个省市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25个省市区经济作物产量得到提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中,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波动较大,单产稳步上升;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提高;糖料作物播种面积有一定波动,单产提高较快,种植重心向广西、云南转移;麻类飞速发展,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都明显提高,种植布局向黑龙江、新疆、湖南集中;烟叶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缓慢提高,种植区域向云南、贵州、河南等产区集中;全国所有省市区药材播种面积迅速提高。发展快速。经结构调整,棉糖烟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0、1.5和0.7个百分点;油麻药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5、0.4和2.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从《隋书·经籍志》看中国唐朝以前的农学著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叙述了何谓《隋书·经籍志》及其内容、体例,对《隋书·经籍志》中的农业著作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唐朝以前农学著作的概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属于黄河下游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齐鲁之邦的一个组成部分。全市发现汉代以前古遗址达二百余处,同时还出土了不少反映汉代农业生产的文物,如汉画像石,铁制农具、陶家畜、陶井、仓、猪圈等,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石敬东 《农业考古》2001,(3):220-224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有山东省的南大门之称。它东与临沂地区的平邑县、费县和苍山 县接壤,南与江苏省徐州市的铜山县、邳州市为邻,西濒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北与济 宁地区的邹城市毗连,属于黄河下游的东部沿海地区,是齐鲁之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早在七千多年前的北辛遗址曾发现有家猪遗骨出土,如在灰 坑14近底部发现有六个个体的猪下颌骨集中放在一堆,灰坑51近底部放置有两个相当完整的 猪头骨(1)。经确认为是“家猪形”成年猪。此外,在北辛遗址中的窖穴底部遗存着 坚硬的腐蚀质层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域开发程度低、种植结构单一,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问题,通过优化盐碱地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采取作物种植与盐碱地生物改良相结合、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粮经饲作物提质增效绿色种植模式研究,完善不同盐碱胁迫类型,不同地力条件下粮经饲作物种植制度,推广应用适宜不同盐渍化程度下用养结合、多元化高效种植模式,构建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结构并合理布局,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推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周军  冯健 《农业考古》1991,(1):249-261
西汉时期,洛阳是当时的河南县城。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到了东汉时期,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本文拟就洛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农业文物,谈谈西汉时期洛阳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一.西汉时期的铁质农业工具1.铁铲:铲是插地起土的农具。解放以后在洛阳出土的汉代铁铲较多,形制也较复杂。Ⅰ式铁铲:洛阳烧沟出土。器身长13.3cm最宽处11cm,长方形銎,斜弧肩,上部较窄,下部  相似文献   

14.
王一 《河南农业》2016,(21):61-62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它源于丧葬文化,是丧葬文化最直接的感性显现。纵观汉代画像石的画面,无论是现实生活画面还是神话形象,无不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追求生命的永恒不朽,成为渴望生命永恒的图式。  相似文献   

15.
王河  朱黎明 《农业考古》2005,(2):250-254,260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茶政之研究一向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其实中国历代留下的茶政之书实在不少。尤以明代为最,如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四卷、胡彦《茶马类考》六卷、谭宣《茶马志》、蔡方炳《历代榷茶志》、陈讲的《茶马志》等,但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徐彦登《历代茶马奏议》,笔者仅在赵毅先生论文《明代茶马金牌停止时间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期)见之一句.文云:“明王朝:争职管理汉藏茶马互市高级官员茶马御史徐彦登,汇集茶马衙门的档案,编辑而成《历朝茶马奏议》记载:‘自正统十四年之后,金牌事例不行,止是行人禁茶,'”因此,全书是否存世.尚不得而知。胡彦的《茶马类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存目类”但查新近出版的《四库全书存日丛书》和《四库未收书目丛书》,及《续修四库全书》均不见此书踪影,估汁已佚失。  相似文献   

16.
《作物——形态机能——》是七十年代中期(1976年)日本农业技术协会出版的一部上下两卷的日文专著。上卷4编,即作物的种子(3章)、作物的花芽分化(4章)、作物营养体的建成(4章)、作物的生产过程之一(5章),共316页。下卷3编,即作物的生产过程之二(4章)、作物的成熟(4章)、作物的生育及其阻碍(4章),共230页。全书共7编28章,每章最后均列出详细的参考文献目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作物种植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1971年第一个遗传修饰生物研究成功以后 ,生物技术研究迅速发展 ,各国政府和有远见的私人企业加大了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由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统计表明 ,从1986年美国和法国首先在田间进行以耐除草剂作标记基因的转基因烟草田间试验到1997年的12年间 ,全球大约进行了25000次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 ,涉及10个国家 ,60种作物 ,10个性状。1992年中国首先在大田生产上种植抗病毒(CMV)的转基因烟草 ,到1996年已有7个转基因作物(烟草、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番茄和马铃薯)在6个国家(美国、中国…  相似文献   

18.
从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关于庭院植物的形象描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是很有特点的:不仅可以看到类似西方园林植物的整齐而规则的排列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到汉代庭院配置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并且与建筑的形体及形式相得益彰;更可贵的是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饱含着向自然化、生态化和艺术化等近似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形式的探索。图6参10  相似文献   

19.
李晓方 《农业考古》2007,(4):199-202
明清时期,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伴随着闽粤移民推广到了赣南地区。对这一历史现象,学界有所关注,但多集中在它对区域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上,而普遍忽视了其消极影响。有基于此,本文拟就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及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关系试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从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到夏商周直至今日,自然灾异一直在不间断地发生着。如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吕氏春秋.顺民》记载: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雨乃大至《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