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玉米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的方法和途径,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分组合处理对玉米光合作用、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光合因子的日变化曲线均呈现抛物线型,各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规律受光照强度影响很大;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22.5 mm处理在13∶00左右之前和19∶00左右的细胞间隙CO2浓度较其它处理大,而在其它时间内较其它处理小,其它光合因子与此规律相反,表明光照强度对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日变化过程中,补灌处理在光照强度大的下午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使得细胞间隙CO2浓度减少。分析各光合因子日变化中的最大值可知:在13∶00左右,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22.5 mm处理、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15 mm处理的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3.9%、15.0%,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47.7%、17.7%;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3.02%、29.48%。拔节期补灌不仅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还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干物质累积量。  相似文献   

2.
旱农区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最佳补灌时期和适宜补灌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The effect of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with catchment rainfall on crop yield increment and its water use efficiency was studied on upland field with different cropping pattern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ainf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op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45 mm~90 mm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as compared with no irrigation. The optimum total amounts of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for all three cropping patterns were 90 mm. The optimum amounts and periods of irrigation for mono-cultured wheat were 8mm before sowing and 82 mm at its boot stage, those for film-covered mono-cultured were 90mm at its big horn stage, and those for multipled cropping wheat and film-covered corn were 4mm before wheat sowing and 19 mm both at jointing and boot stages, and 24 mm both at jointing and big horn stages of corn. The results were suitable for northern upland fields.  相似文献   

3.
集雨补灌对冬小麦套玉米复合群体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研究旱农区集雨补灌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作物生长特征发现:冬小麦/玉米较单作小麦和玉米年均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9.67%和50.66%,耗水系数分别提高63.1%和70.2%,套作比单作增产13.21%-38.53%,其中6:3套作群体补灌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叶日积(LAI-D)增加是套作增产的重要原因,套作群体中小麦叶片趋薄程度大于单作;补充灌溉可加速不同作物生长后期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且套作小麦穗部干物质积累速率大于单作;干旱造成的株高不足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但可通过关键期补充灌溉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在灌区对作物光合作用和产量的调控及节水效果,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宽度的沟垄集雨种植结合不同补灌量处理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处理下Pn较平作不灌水处理(CK)提高57.1%~84.4%,较平作灌水处理提高25.3%~50.3%;Fm、Fv、Fv/Fm、Fv/Fo、q P和籽粒产量也均高于平作处理,q N低于平作处理;两种宽度沟垄集雨种植较CK增产74.6%~124.9%,沟垄集雨补灌处理较平作灌水处理增产0.3%~18.9%,随灌水量增加产量增加,宽垄沟优于窄垄沟;在降雨较少的年份,60 cm沟垄集雨种植在灌溉量减少50%的条件下,光能转化效率比平作灌水处理提高44.1%,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可显著提高光能的转化效率及其量子产额,提高光合效率,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旱地地膜小麦研究成效和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及建议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通过1995-1996年度陇东旱干旱年份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有效地减少了播种到拔期间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具有超常的增产效果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集雨节灌对地膜春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Limited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with catchment of rainfall was made for spring wheat mulched with plastic film in dry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 Ningx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could increase the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remarkably, providing 90mm supplementary irrigation required by achieving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60mm by gaining the best irrigation effect.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和降水产量积分回归函数分析,对宁南山区膜侧冬小麦水分亏缺补偿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水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实施补灌,以拔节期和返青期的增产效果和水分效应最大,其次为越冬期;在同一生育时期以不同水量实施补灌,90mm补灌量的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同时最高,60mm的供水效率最高。因此,膜侧冬小麦最佳补灌时期为返青-拔节期,其次为越冬期,适宜补灌量为60-90mm。在最佳补灌时期实施适量补灌,能够达到节水、增产和高效补偿供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不同降水年型施肥对旱地春小麦生产力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不同年型旱地春小麦田区定位试验的对比分析,认为水分供应不足仍是影响旱地作物生产力的主要因子。通过施肥虽可降低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但这一措施在旱年收效甚微。试验表明,水分供应正常年与水分供应严重不足之旱年相比,前者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后者的16.7、2.5和4.8倍,而施氮的边际产量、边际水分利用效率之最大值和边际值〉0的施肥量前者为后者的5倍和1.9倍。  相似文献   

10.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补灌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产量及水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区小麦/玉米复合群体集雨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复合系统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因补灌而显著提高,小麦组分也取得明显的边行优势。根据对产量、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的综合分析,认为在小麦播前补3 mm水,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各补21 mm水,玉米抽雄期补45 mm水是该区最理想的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旱地甘薯田水分供需状况及增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半湿润偏旱地区豫西的重要粮、饲与经济作物,虽较耐旱但也常因干旱而大幅度减产。经4年定点试验,生育期降水对甘薯水的满足率仅74.2%,耗水亏缺额高达172.4mm,圆棵座薯期及苗恨缺量最多,占总亏缺的73.3%。相关分析表明圆棵座薯期的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最大且达显著标准,而旺长期以后则相关性很小。因此,做好甘薯生育前期水分调控措施十分重要。播前150mm左右的自然降水量,保墒潜力很大,只要做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沟垄集雨结合不同时期补灌措施的集雨保墒效果,2013-2015年在宁南半干旱区设置不同补灌模式(全生育期不灌溉、前期(拔节期)补灌、后期(抽穗期)补灌、前后期均补灌)结合补灌方式(集雨补灌和传统畦灌),研究集雨补灌措施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补灌模式可有效改善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尤其对0~40 cm土层提高较为明显。在2013-2014年(枯水年)灌水量减半的情况下,前期补灌和全生育期不灌溉处理的小麦产量均高于相对应的畦灌处理,分别提高了2.6%和6.2%,其余处理和对应的畦灌处理相比无增产效应;在4种补灌模式下,集雨补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应的畦灌处理,其中前期补灌最为显著,分别提高8.5%和105.1%。2014-2015年(丰水年),除集雨前后期均补灌处理外,前期补灌、后期补灌和全程不灌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应的畦灌处理,分别提高4.5%、7.4%(p0.05)和4.9%;在四种补灌模式下,除集雨前后期均补灌和不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对应的畦灌处理相差不大外,其余各补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相对应的畦灌处理,最大增幅分别为3.8%和114.7%。可见,沟垄集雨结合适量补灌措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和玉米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对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条件下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水分效应以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雨补灌对旱地作物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能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水平。小麦在拔节+孕穗期分次补灌45mm水、地膜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补灌60mm水增产效果较好,并且水分利用率较高。小麦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拔节+孕穗期>孕穗期>拔节期,玉米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拔节+大喇叭口期>拔节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小麦、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Pn)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半干旱冷凉区微型种植方法,覆盖材料和补灌时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半干旱冷凉区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水分和温度,在定西地区布设了微地型种植方法,覆盖材料和补灌时期的综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坑种和沟种都能比平作接纳更多的降水,23.6mm的降雨,使坑种0cm ̄100cm的土壤贮水量增加了19.4mm,沟种的增加了18.4mm,平作的仅增加了8.5mm,并且能防霜冻,提高玉米出苗率。地膜覆盖能使玉米苗期0cm ̄10cm的土温升高0.9℃ ̄1.2℃,大喇叭口期补灌  相似文献   

15.
施田补对棉花田次生油菜封闭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田补(33%二甲戊灵EC)系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棉花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防除.随着油后棉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次生油菜已成为棉花苗期的一种主要草害,为了探索施田补在棉田使用的有效剂量、控草时间、安全性和对次生油菜的封闭效果,受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委托,进行了该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