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茶叶机械总厂生产的浙茶绿265型茶叶揉捻机是农机部优质产品。该机是原八机部(农机部)下达援外任务而组织联合设计的。用于红绿茶的揉捻,亦可用于红碎茶的揉条。该机由传动机构、揉盘、揉桶、加压装置  相似文献   

2.
浙茶绿255型揉捻机(原CRT55型),是中型绿茶初制机械。它适用于国营茶场使用。在有条件的社、队办的绿茶初制厂也可以应用。(见刊头照片) 该机也适用于其他条形茶类的揉捻。一、机器结构浙茶绿255型茶叶揉捻机结构分:传动减速机构、揉盘装置、揉桶装置、加压机构  相似文献   

3.
一、茶叶揉捻机的安装绿茶初制厂在安装茶叶揉捻机时,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一) 建立专业队伍;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在进行机器的安装时,必须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必要的专业队伍;实行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分工协作进行安装。 (二) 根据绿茶初制工艺流程确定揉捻工段; 要进行茶叶揉捻机的安装,首先必须根据茶叶初制厂的工艺设计,或者已建成的厂  相似文献   

4.
黄山茶区利用当地品种的大宗茶原料和绿茶加工设备,集成应用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技术,提出了萎凋、做青、杀青、初揉、初烘、复揉、复烘、烘焙等创新工艺流程,研制出花香型的特质绿茶。  相似文献   

5.
刘新 《中国茶叶》1994,16(6):32-33
当今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贸易量约占茶叶总贸易量的80%,而红茶中绝大部分又为红碎茶。我国于60年代初开始试制红碎茶(当时称分级红茶),使用的初制揉切机具是传统的盘式揉切机,到了70年代初,江苏、广东、四川、贵州、湖南等先后研制出不同型式的转于揉切机,用于加工红碎茶,之后随着转子揉切机性能的不断改进和机种的完善与配套,红碎茶产品质量和效率等较盘式揉切机的大有提高,从而转子揉切机在全国茶区迅速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红碎茶加工新工艺——转子机生产工艺,大大促进子我国红碎茶生产的发展,使红碎茶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茶类,在70年代和80年代为我国的茶叶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前些年由于绿茶走俏,红碎茶生产效益不及绿茶,致使一些红碎茶主产区也纷纷改制绿茶,造成红碎茶生产的严重滑坡。然而,近年绿茶又出现市场疲软,滞销积压严重,而当前国际红茶市场需求量却仍平稳,无大的波动,这无疑给红碎茶生产的复兴带来一线生机。为使广大红碎茶加工新手对红碎茶的重要加工机具——转子揉切机有一了解,特将转子揉  相似文献   

6.
杀青是绿茶初制工艺中最主要的一道工序,决定着绿茶的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利用高温快速制止酶促氧化,保持绿茶清汤绿叶,除去青臭,发挥绿茶特有清香。并散失部份水分,柔软叶质,便于揉捻。  相似文献   

7.
绿茶制造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日本绿茶制造工艺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汽蒸鲜叶以钝化酶活性,然后对蒸青叶进行揉捻和干燥,揉捻又包括初揉、揉捻、第一次复揉、第二次复揉。经这些工序制成的初制绿茶称为荒茶。为了增加耐贮能力、改善滋味和增进香气,可将荒茶再于110~130℃下复火,复火后的产品可直接用于市场销售。另外荒茶也可于150~170℃下再行烘炒,烘炒后的产品具有强烈的烘炒香。 Fukatsu和Hara曾研究了绿茶制造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之后一些学者又研究了非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及制造过程中几种  相似文献   

8.
揉捻是绿茶初制工艺的一个重要工序。揉捻机的结构合理与否,对成茶品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数年来,福鼎农械厂通过不断革新,前后试制成不同揉盘结构的55型揉捻机,其揉盘棱骨计有:“18条旧揉盘”,12条旧揉盘”,“12条新揉盘”等三种。由于揉盘结构和揉捻操作技术的差异,往往影响了成茶品质,以致各茶区有不同的反映:例  相似文献   

9.
一、颗粒绿茶试制情况当前,国际上饮用袋泡茶日益发展,为适应国际袋泡茶市场发展的需要,以及增加国内茶叶市场的花色品种,我们进行了颗粒绿茶试制试销的研究工作。 1971年,在江苏芙蓉茶场的支持协助下,利用红碎茶的部分作业机,进行了试制工作,并由杭州茶厂精制整形及窨制成茉莉花茶后,往北京、天津、济南投入市场试销,受到消费者的好评。1972年,中国农科  相似文献   

10.
绿茶色香味形成的机理及其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其产量与贸易量均占茶叶总量的一半以上.绿茶花色品种虽多,但均属不发酵茶,其共同而独特的清汤绿叶、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都是通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初制工序的科学加工而成的。因此,了解并掌握绿茶在初制加工中的热物理化学变化对其色香味形成的规律,进而创造适宜的工艺条件加以调控,以稳定并提高绿茶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此做一剖析。 一、形成绿茶色香味的鲜叶物质基础 鲜叶是成茶品质形成的基础。在正常工艺条件下,鲜叶质量的优劣,决定了成茶品质的好坏。绿茶也不例…  相似文献   

11.
石亭绿茶以"三绿三香"的独特风格,于1956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历史名茶。石亭绿传统的"双炒双揉"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2009年开始引进茶叶机械,进行石亭绿工艺制作试验。实践证明,与手工加工相比,机械制作石亭绿茶,具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适合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茶品质稳定等优点。石亭绿茶加工工序是:鲜叶→摊凉→杀青→揉捻→复炒→复揉→炒干→雾→拣剔→筛簸→成茶。  相似文献   

12.
杨亨栋 《茶叶》1991,17(2):38-40
揉捻是绿茶初制必要的一道工序,揉捻叶质量首先取决于鲜叶的物理性状(包括柔软性、韧性、可塑性及粘性)和嫩度;其次决定于揉捻机的性能。而揉捻叶细胞的破损率和成条率是衡量揉捻工艺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就揉捻机性能试验的一些资料做如下分析。一、试验工艺1.供试材料:福云6号;福云7号;福鼎大白茶;福安菜茶。2.供试机型:福鼎茶机厂制造的6 CR-25型;6CR-40型;6CR-45型;6CR-65型。性能指标见表1。  相似文献   

13.
绿茶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传统大宗绿茶加工一般都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为适应高档绿茶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进绿茶加工工艺以提高其质量。经多次试验比对,确定以适度摊放和揉捻为主要工序制作的绿茶不但滋味醇爽,经久耐泡,且香气纯正浓郁又带有花香。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一直深受好评。该茶加工工序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相似文献   

14.
6CZS30型蒸汽杀青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海 《中国茶叶》2000,22(5):16-17
蒸青茶起源于中国唐朝,后传入日本。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均采用手工制作蒸青茶,无大批量机械化生产。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研制蒸青绿茶机械,60年代初基本定型为滚筒式蒸汽杀青机、叶打机、粗揉机、中揉机、精揉机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地区先后从日本引进了十多条蒸青绿茶生产线,生产的蒸青茶几乎全部销往日本。但进口日本设备,价格昂贵,以日本几家茶机生产企业为例,120K为180万美元,非一般企业所能投资,国内很难普及。 蒸青绿茶生产有两个技术难题:一是蒸汽杀青,另一是蒸青茶鲜叶…  相似文献   

15.
揉捻是绿茶初制工艺的一个重要工序。茶叶经过杀青并使茶叶破坏了酶的活动失去适量水份,叶质柔软有粘性,手捏成团有弹性。它又通过揉捻作用,继续发生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茶叶的色、香、味、形便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绿茶加工的鲜叶摊放、杀青、冷却和干燥等工序均逐步实现了连续化流水作业,惟独杀青后的揉捻间歇作业如何实现连续化仍在探索中。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就连续揉捻机技术进行了攻关,作了机械和气动调控揉捻加压装置的设想和试制,试图实现揉捻加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7.
6 CH—100型长炒青绿茶连续炒干机七六年十一月底开始设计;七七年夏、秋茶进行了主机性能试验;七八年安装了全套机组,进行了春、夏茶试验和春、夏、秋茶生产考核,初步取得成功。一、机组简介 6 CH—100型长炒青绿茶连续炒干机(以下简称“连炒机”)用于加工长炒青绿茶。投料为介块后的揉捻叶,出料为干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省外茶市紧细型绿茶大为走俏,在三明产地每公斤卖价比同期产的毛峰条高6─8元,而且时效性不强,价格也较平稳。然而,包括三明在内的我省绿条主产区大多种植大叶型绿茶品种,这给加工紧细绿茶带来困难,如何应用大叶品种制作紧细绿茶?除应根据品质要求选择适制品种和严格控制采摘标准外,加工技术则与制作毛峰茶有较大区别,尤其是揉捻作业。主要工艺分为:鲜叶摊凉──杀青──初揉──初烘──复揉──毛火──足火。摊凉掌握鲜叶含水量在70─72%为宜;杀青应适度老杀,以微有焦边为度;揉捻一般要进行两次,其间进行解块、分筛…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烘干绿茶的品质,特别是保证得到绿茶绿润的干茶色泽,对绿茶的干燥工艺进行了探索。对揉捻后的绿茶采用低温真空与热风联合干燥,以传统的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为对照,对不同干燥方法绿茶中叶绿素、茶多酚、氨基酸等有效成分保留程度、绿茶感官品质以及能耗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联合干燥工艺绿茶的外形、香气、叶底得分均比传统热风干燥的高,特别是在外形色泽上有明显优势;同时,其综合品质也高于冷冻真空干燥工艺的品质;联合干燥工艺能耗介于热风干燥与冷冻真空干燥之间。  相似文献   

20.
颗粒绿茶初、精制连续化装置的研究,是中国农科院于1979年下达给茶叶研究所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经四年的研究,于1982年10月通过了科研鉴定。鉴定认为,研制基本成功,为我国创制了一套绿茶新工艺、新装置和一种新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