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宋代的圩田     
圩田的出现及兴盛,主要是江淮地区水利工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水利工程的发展,才出现了向湖荡夺取土地的壮举,使圩田的兴修及精耕细作成为可能,圩田的兴盛,反映了劳动人民向自然斗争的毅力与智慧;而另一方面两宋政府和地主阶级则随着圩田的发展,对土地的贪欲也有了增加。  相似文献   

2.
圩田是江南地域社会的环境基础,透过对芙蓉圩地区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地域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严格的水利制度、共同的周忱信仰、对免役权的争取与维护等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行政力量亦深深地介入其中.圩田地域社会的构建与运作的过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利共同体理论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足以解释这一过程的复杂性,透过对这一较小区域的研究,可以对中国古代圩田地域社会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靖康之乱严重打击了皖江流域的农业生产,为了稳固政权、开辟财源和安顿民生,朝廷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仅加强对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的修筑和管理,而且为圩田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两地圩田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规模扩大,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圩田经济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经济在宋廷的经济和财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一、清代皖南平原圩田发展的背景 皖南平原在宋代属江南东路,当时的太平州、宁国府等地是大力发展圩田的地区,是江东圩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明清时期安徽沿江圩田的发展,尤其是安徽沿江江北圩田的发展,学界多有论述。如水利史专著《中国农田水利史》认为明清时期安徽沿江地区的圩田发展进入极盛时期,其表中所列举的修筑大圩的例子均在江北;《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住)认为明清时期安徽沿江圩田扩展的主要区域在江北;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对安徽沿江圩田有所论述。这些论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对皖南平原圩田发展的情况着墨不多。实际上,皖南圩田的大发展虽然是在宋代,但明清时期仍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5.
圩田是在低洼地区利用水利设施对湿地进行改造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要使圩田做到旱涝保收,有了圩岸坚固、联圩和套圩这些外在条件还不够,还必须有圩田管理规范化的软条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其圩田管理运行的类型选择与模式也将会有很大不同.本文试就巢湖流域圩田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景观学角度探讨皖江圩田景观历史变迁,对我国面积广大的水利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启示。以地方县志、丛书史料和地图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芜湖陶辛水韵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19年(民国)和2022年(当代)2个时间段,对研究区不同年代圩田景观要素进行识别和提取,并对水系子系统、圩田子系统和聚落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和历史比较。结果表明:千年古圩的水利工程现今仍发挥功能,但水网密度明显增大。圩田形态继承传统的田字形和多边形两种类型,圩田结构由简单型逐渐转为复合型。聚落分布由散点型发展为带状型、放射型、岛屿型和团块聚集型。皖江圩田景观演变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系统不断博弈的过程,在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建设中需要传承古人适水、理水、利水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皖南圩田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皖南圩田在数量上呈现增加的趋势,近代圩田有明显扩展趋势.明清近代圩田治理中财政支持的乏力是其突出问题.与之时比,建国以来,政府在圩田发展及治理中的投入很大,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宁镇丘陵十个剖面和里下河圩田二个剖面的腐殖质含量及其组成和络合态铗含量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冲田水稻土耕层腐殖质含量高于旱地黄刚土,低于圩田水稻土,腐殖质积累层厚度随水稻土发育程度而逐渐加深;(2)冲田水稻土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占优势,胡敏酸碳/富里酸碳比值高于早地黄刚土,但比圩田水稻土低;(3)冲田水稻土胡敏酸的E_(465)低于圩田水稻土;(4)络合态铁含量在全剖面上的分布与腐殖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玉米科技史》是一部关于玉米在中国传播、发展和贡献的历史。佟屏亚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全书共50万字,定价50元。本书共分为传播史、发展史、科研史、编年史4部分。第一部分传播史,考证了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路线、分布及其贡献;重点研究分析了玉米传入后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部分发展史,详细介绍了近代和现代玉米生产的发展,经历的几次生产波动,对玉米经济价值认识的变化,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玉米产需平衡,九十年代玉米生产的大发展以及21世纪玉米生产发展前景等。第…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数学发展史,结合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数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着重论述了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在的作用。通过剖析数学的基本功能,结合社会发展的内因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研究数学发展史,结合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数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着重论述了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在的作用.通过剖析数学的基本功能,结合社会发展的内因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太平府水灾频发,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太平府水灾频发除了人为因素外,还与该区域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密切关联。在水灾应对上,清廷、太平府和民间士绅分别采取了灾后赈恤、指挥救灾和捐资助赈等举措。尤其是太平府形成了以营建圩田为中心、恢复农业经济为主的应灾良策。这些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灾的影响,对太平府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州圩田开发的热潮初起于清末,繁兴于民国,大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截至20世纪80年代,池州沿江、河、湖滩涂湿地已开发殆尽,构筑成蜿蜒壮观的圩田网络,反映了皖江流域圩田开发的最后高潮。它一方面改变了滩涂旧貌,使过去杂草丛生的"雁鸟栖息之地"转化为优质的粮棉生产基地,且消除了血吸虫寄生的钉螺,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过度地围垦和人为的河流改道,又造成江、河、湖面的压缩和水资源生态系统的失衡,导致生态水灾的频发及渔产资源的萎缩。这些历史和现实的环境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皖江流域圩田由一种湿地利用的形式发展成为集水利组织、基层行政组织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即圩区.在圩区,以乡绅为主体的家族和宗族组织广泛参与到水利工程修筑、投会救济、水利纠纷解决以及民问祭祀中,在社会控制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官府在圩区社会控制中则发挥着辅助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圩区中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关系,对于探讨圩区社会控制和权力运行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旅游业模式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集约化、质量提升型、多样化服务型的观光—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被广泛关注.为更好地建设旅游综合体,尝试将中国古代农田营建智慧融入相关规划实践,不仅能使农耕文化得到延伸和传承,还能促进农业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文献归纳、案例演绎结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农田如圩田、梯田、葑田、垛田、畲田、涂田、沙田的营建智慧,并以实践项目严东关旅游综合体为例重点研究了圩田、葑田、梯田这3类传统农田的应用,为今后农田景观在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中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基于清代以前环巢湖区域开发活动奠定的基础,结合清代全国人口增加的大背景,研究和总结清代进入人口激增时期环巢湖区域的圩田、山林、水域开发历史及意义,分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期为环巢湖区域今后的开发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谈家胜  汪志国 《古今农业》2007,20(4):105-110
池州圩田大规模的开发始于清末,延至上世纪80年代。圩田开发一方面改变了滩涂旧貌,使过去杂草丛生的"雁鸟栖息之地"转化为优质的粮棉生产基地,且消除了血吸虫寄生的钉螺,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过度地围垦和人为的河流改道,又造成江、河、湖面的压缩和水资源生态系统的失衡,导致水灾的频发及渔产资源的萎缩。这些历史和现实的环境问题值得池州的建设者深思。  相似文献   

18.
张文涛  严耕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91-10293
价绍了中国林业史、中国林业史学、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等相关概念,分析了中国林业史学发展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指出只有把握林业史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才能找到林业史学的努力方向,进而促进林业史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农户庭院经济发展史及其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农户庭院经济发展史分为萌芽、形成、完善和发展4个时期。其发展规律包括4个方面: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前提,生物多样性是基础,社会的需要是动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