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半湿润区土壤有机质分解与积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2.
以前,人们一致认为土壤有机质含量(OM)对土壤有效含水量(AWC)无影响或影响不大。本研究经过3种质地土壤OM对其AWC的影响效果进行试验和评价,证实上述观点是错误的。随着OM的增加,土壤田间含水量增加的速度大于永久凋萎点含水量增加的速度;OM与AWC之间存在着重要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钙土土壤有机质与酶活性动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黑钙土中土壤有机质与7种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土壤有机质的最低值出现在6月份(3.9%),5月和8月分别出现两个高峰值(4.3%、4.2%),全年平均变化幅度为0.16%。通径分析表明,7种土壤对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既具有直接作用,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其中脲酶、脱氢酶、纤维素分解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带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酸碱度的关系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戴万宏  黄耀  武丽  俞佳 《土壤学报》2009,46(5):851-860
利用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的886个典型地带性土种剖面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全国及6个地理区域(华东、华南、西南、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带性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与pH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pH在不同地理区域间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随pH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二者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332~-0.530,p<0.001),在控制温度、降雨和海拔条件下,二者间的偏相关关系也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r偏=-0.217~-0.322);指数方程(SOM=aebpH,a和b为常数)可以较好地描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与pH的关系,土壤pH变异可以分别解释有机质含量总变异的12.2%~22.9%。  相似文献   

5.
绿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沈洁  陆炳章  陈正斌  崔芳 《土壤》1989,21(1):32-34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水土流失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实质在于土壤肥力的下降或损失。为了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的定量关系,在王家沟流域10~12°坡耕地上进行了4 a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每年1 hm2施入有机肥料30 000~75 000 kg,可以减少径流量4.8~12.4个百分点,减少土壤侵蚀量31.5%~35.4%。  相似文献   

7.
西藏山南地区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土壤活性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16种化学方法对红壤、黑土、垆土、褐土、灰漠土五个典型土壤活性有机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33mmol/LKMnO4常温振荡1h的方法测定结果变异系数小,重现性好,且操作简便快速,可作为土壤活性有机质测定的基本方法。虽然不同方法测定的活性有机质数量不同,但它们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可反映土壤有机质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刘国群  庄舜尧  桂仁意  李国栋  方伟 《土壤》2009,41(4):635-640
土壤中无定形铝氧化物对有机质的存在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雷竹特殊的经营方式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快速积累,为了解无定形铝氧化物对土壤中快速积累的有机质分解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往不同种植年限的雷竹林土壤中增加不同量的无定形铝氧化物(0、2、10、20、40 g/kg)以及室内密闭培养法测定CO2的释放量来反映有机质的分解状况,以便了解无定形铝氧化物对快速增加的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了解集约经营下的雷竹林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趋势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无定形铝氧化物的加入可显著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当无定形铝氧化物的加入量为40 g/kg时,对0年(水稻)、1年、5年、15年雷竹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抑制率分别为56.97%、60.75%、58.87%、44.25%;0年(水稻)土壤加入无定形铝氧化物0、2、10、20、40 g/kg,对有机质分解的抑制效率分别为7.49%、38.04%、50.79%、56.98%.无定形铝氧化物对有机质分解的抑制效率随其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本文简要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活性有机质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活性有机质与土壤养分供应、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及其活性有机质在反映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质量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学锋  章衡 《土壤》1995,27(2):85-89
本文根据田间采样分析资料,探讨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估值精度条件下,确定了合理的取样数目,根据半方差分析结果,得出中等变异程度的有机质分布结构,并求出了取样点距之间的最大相关距离。最后讨论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半方函数模型,提出了研究地区土壤有机质采样的间距应增加到20米,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样本分析结果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土壤动物在土壤有机质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董炜华  李晓强  宋扬 《土壤》2016,48(2):211-218
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动物,在土壤元素循环转化和迁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动物是凋落物分解的"微型粉碎机",通过体内"特殊转换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腐殖质的形成。本文从土壤动物对地表枯落物分解入手,分析了影响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因素,土壤动物通过刺激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一起,加快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促进土壤腐殖质的转化。旨在拓宽土壤动物生态功能,丰富土壤腐殖质形成机理学说,对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地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绿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永秦  乐开富  胡启灿 《土壤》1993,25(3):155-156
本试验系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合作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质—今后75年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土壤活性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16种化学方法对红壤、黑土、垆土、褐土、灰漠土五个典型土壤活性有机质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333mmol/LKMnO4常温振荡 1h的方法测定结果变异系数小 ,重现性好 ,且操作简便快速 ,可作为土壤活性有机质测定的基本方法。虽然不同方法测定的活性有机质数量不同 ,但它们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可反映土壤有机质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陕西省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揭示土壤有机质与地形、植被类型、气候和土壤其他属性的关系,为该区土壤碳汇(碳源)功能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方法]通过采集陕西省12个样区不同植被类型和地形条件下的85个表层土壤样品,并利用SPSS 16.0中的K-means聚类和Canoco 4.5软件中的冗余(RD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有机质浓度在2~6级之间;并表现为由南至北,由西至东大致呈降低趋势;在各样区,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89~14.84倍;同一样区不同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级不同;各影响因素中,除经度和无霜期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均显著,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最大,坡度和坡向的影响程度较低,且交互影响作用明显。[结论]除农地转变为果园外,农地退耕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有机质含量增加日益显著,生态系统逐渐由碳源转变为碳汇。  相似文献   

17.
应启肇 《土壤》1991,23(6):326-329
本文提出用电位滴定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应用自动电位滴定装置,预置终点电位,可自动地滴定成批量的土样待测液。省时、省力、又方便,测定再现性好,准确度也不低于常用的И.В.丘林容量法。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区137Cs与土壤颗粒及有机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颗粒及有机质对137Cs分布的影响以及137Cs与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37Cs与土壤颗粒的剖面分布趋势并不一致,而只是与某一粒级在某一深度上表现出一致性.137Cs与有机质的剖面分布则因不同的利用方式而有所差异.对于非耕作土壤,137Cs与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剖面的表层;而对于耕作土壤,由于人为的耕作作用,137Cs与有机质都均匀分布在耕作层中.土壤中的137Cs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91.  相似文献   

19.
高产农田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变化规律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以山东桓台县高产农田为研究对象 ,对全县 1982~ 1998年的平均作物产量、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化肥施用量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 ,从 1982年到 1998年 ,桓台县农田土壤有机质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 ,但增加的幅度随着秸秆还田的普及而逐渐变小。目前全县县域农田土壤有机质平均水平为 15.0 gkg-1,有可能是当前耕作方式、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平衡点。研究还表明 ,高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与作物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吨粮田发展过程中 ,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对作物产量的贡献逐渐降低 ,而土壤速效磷的贡献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