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蚕蛹油制备技术及其α-亚麻酸富集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蚕蛹油的提取技术现状和对蚕蛹油中α-亚麻酸富集纯化工艺及微胶囊化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利用蚕蛹油开发α-亚麻酸功能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花椒籽油的水代法提取工艺流程及其相关技术条件。以最大出油率、α-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最大含量及最低酸值为3个量化指标,探讨花椒籽皮油处理、油分离与纯化方法以及研究降低油脂乳化的技术。通过一系列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分析试验,得出较为合理的工艺试验值。结果表明,皮油处理时最佳NaOH浓度为0.20mol/L;水代法提油的最佳料液比为1:1,水浴温度为62.5℃,搅拌速度为60r/min,提取时间为60min;消除乳化的最佳试剂选用80%乙醇和O.36%盐酸,最终出油率为25.70%。该工艺其他条件与现有其他工艺的相关条件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蚕沙成分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波  李勇  吴洪丽  吴恢 《中国蚕业》2009,30(4):18-21
介绍了蚕沙成分的研究状况和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及其衍生物、果胶、叶黄素、黄酮类化合物和β-胡萝卜紊等多种成分的研究状况;近年来,蚕沙成分的提取工艺有了许多改进,对蚕沙的综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蚕蛹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蚕蛹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蛹油的脂肪酸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检出8种成分.用面积归-法测出八种成分的含量,其结果表明蚕蛹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有豆蔻酸(0.20%)、花生四烯酸(0.27%)、软脂酸(16.84%)、棕榈油酸(2.40%)、硬脂酸(2.35%)、亚麻...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蚕蛹加工利用率低的问题,探讨了提取脱臭蚕蛹蛋白和蚕蛹油的工艺流程,总结了蚕蛹脱脂、脱臭、脱色工艺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蚕蛹油ω-3型不饱和脂肪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缫丝后新鲜湿蚕蛹通过酶法制取的蛹油,经气相色谱分析,不饱和脂肪酸以α-亚麻酸(C18:3ω-3 35.72%)和油酸(C18:1 ω-9 33.38%)为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C16:0 21.49%)为主。用冷冻分离和碱金属盐沉淀相结合的方法,使蛹油中的ω-3不饱和脂肪酸显著增加,特别是α-亚麻酸,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蚕蛹油可作为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广泛来源。  相似文献   

7.
蚕蛹油是从蚕蛹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合有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脂的混合物,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就蚕蛹油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及组成,营养保健功能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利用蚕蛹生产出更有价值的蚕蛹油产品,对蚕蛹油的提取与开发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研究蚕蛹油的主要成分和功效,蚕蛹油的主要提取方法来探索蚕蛹油的提取和加工工艺,并通过分析蚕蛹油产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蚕蛹油产业发展的建议。探索蚕蛹油的深加工技术和产品研发,可以为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新途径,为蚕蛹油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国基  颜辉  王俊 《蚕业科学》2006,32(4):527-531
在分析原料粒度、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二氧化碳流量等5个单因素对蚕蛹油萃取率的影响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超临界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原料粒度20~40目、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15MPa、CO_2流量30kg/h、萃取时间3.0h。采用该萃取工艺条件的蚕蛹油萃取率为23.28%。研究结果可为蚕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药行业的发展,提取技术也变得多元化。因为中药所含的成分十分复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都不尽相同,并要结合生产实际考虑生产成本等问题,所以只有进行综合比较,才能确定最佳的提取方案,尽可能地满足生产成本低、实际应用价值高和保留中药药性及提高中药有效成分提取量四者之间的平衡。传统提取工艺有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法、渗漉法和发酵法,现代提取工艺有超声法辅助提取、微波法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半仿生酶提取技术和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等。传统提取工艺设备要求低,但存在提取物质不纯且溶剂消耗量大等问题;与传统提取工艺相比,现代提取工艺具有提取物纯度高、药效保留充分等优势,同时存在前期资金投入量大、技术理论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对中药传统提取技术与现代技术比较分析,阐述提取技术的原理及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和自身优缺点,旨在为后续提取工艺的研究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蚕沙叶绿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蚕沙叶绿素的提取工艺,通过计算分析了各工艺因素对叶绿素提取效率的影响,并对提取液进行了全波扫描.结果显示,提取叶绿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固液比1:2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 h、丙酮:石油醚为1:3,该工艺组合的叶绿素得率为0.123%,与最差的工艺参数组合相比,提取效率提高284.375%;叶绿素提取液在190~900nm之间得到668.7,405.7和225.1nm 3个吸收峰,其中225.1 nm处为最大吸收峰.  相似文献   

12.
蚕蛹油的降血糖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低剂量[300 mg/(kg.d)]、高剂量[600 mg/(kg.d)]蚕蛹油灌胃治疗,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体重均明显增加,血糖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降血糖效果与格列苯脲相当;蚕蛹油低、高剂量组治疗糖尿病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均比模型对照组有所提高,小鼠血清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的产生得到抑制,提示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作用可能是蚕蛹油降血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蚕蛹应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与蚕蛹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蚕蛹多糖、蚕蛹蛋白、蚕蛹油、蚕蛹吸附材料、蚕蛹生物反应器、蚕蛹培养基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概况。蚕蛹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较广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蚕蛹油富含脂肪酸,尤其是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多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本文介绍了压榨法、浸出法等蚕蛹油提取方法,从提取时间、出油效率、溶剂残留等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综述了蚕蛹油的药用研究进展以及蚕蛹油在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等方面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择3个等压(21、28、35MPa)提取条件,研究超临界CO2萃取亚麻籽油过程中压力对亚麻籽油得率的影响.并使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超临界CO2萃取亚麻籽油和传统压榨法提取亚麻籽油的脂质组成和各组分的含量。结果发现,在35MPa下萃取120min亚麻籽油的得率最高,为35.65%,可以达到实际应用的需求;超临界CO2萃取亚麻籽油与压榨油在脂肪酸构成上基本相同,前者α-亚麻酸的含量略高。  相似文献   

16.
以感官评定值为脱臭指标,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肽指标,采用混合菌种发酵法,菌种组合(青春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比例为1∶3,确定脱除柞蚕蛹蛋白臭味和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并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Design-Expert8.0软件,利用Box-Behnken设计实验,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42℃、发酵时间为23 h、菌种接种量为4%、pH为6.8条件下,感官评定值为4.65,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3.78%。  相似文献   

17.
蚕蛹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述了蚕蛹的化学成分。综述了利用蚕蛹制备蚕蛹蛋白粉和多肽,分离家蚕抗菌蛋白和诱导生产生物活性蛋白,生产蚕蛹氨基酸及氨基酸络合物,提取蚕蛹油与壳聚糖,开发蚕蛹蛋白纤维、蚕蛹虫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蚕蛹及其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工、生物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效利用柞蚕蛹开发药用保健品的目的,采用石油醚浸提法从柞蚕蛹中提取蛹油,并用尿素包合法进一步提纯蛹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气相色谱检测,柞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麻酸含量较高,蛹油提纯后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制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由75.22%提高到90.89%。以wister雄性小鼠为试验动物,摄食柞蚕蛹油及提纯的不饱和脂肪酸制品,结果显示柞蚕蛹油及其不饱和脂肪酸制品均具有较好的血脂调节作用,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具有可行性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家蚕滞育蛹抗菌活性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家蚕品种滞育蛹之间的抗菌肽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家蚕滞育蛹血淋巴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耐酸性。诱导雄蛹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抗菌活性要高于雌蛹,家蚕滞育蛹对柞蚕链球菌(1212)的抵御性较其他诱导源强,不同品种家蚕滞育蛹诱导后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可能与其品种的特有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