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用菌作为我国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在我国农产品行列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分析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机遇,提出两点建议对策:转变经营方式,加速食用菌产业获得良好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挖掘稀有菇类品种。  相似文献   

2.
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栽培户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加深对目前食用菌栽培户劳动力短缺问题的认识并为今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对黄松甸镇一农村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导致食用菌栽培户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并对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为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污染蔬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而食用菌作为一种天然食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等特点,自然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但受到虫害的威胁,目前还很难大批量地进行食用菌栽培。因此,应高度重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害虫防治问题。以害虫的种类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害虫的防治对策,旨在为人们提供更多健康、营养的食用菌。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作为蔬菜的重要品类已逐渐成为蔬菜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推进,食用菌供应结构性失衡、价格风险等问题受到重视。以北京市批发市场的主要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2 — 2006年的价格数据走势分析得到目前食用菌市场整体供应过剩的现状。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Cencus X12和H-P滤波法对食用菌价格进行分解发现,周期性变化对食用菌价格的影响要小于季节性变化和随机性变化。用组合预测模型对鲜香菇和金针菇2017年9 — 12月的价格走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依据甘肃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目前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调研和分析陇南山区、河西地区、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原区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发展优势与潜力空间、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生态类型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四大生态类型区食用菌主栽种类、配套种类、发展模式、适宜规模及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承建的部级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专业质检机构。中心自1995年12月首次通过双认证、正式开展质检工作以来,质检条件和检测能力不断加强,目前已具备微生物肥料(菌剂)、食用菌菌种及产品等3大类31个产品50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在"科学、公正、廉洁、高效、服务"的宗旨指导下,中心遵循"质量第一、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科学公正"的质量方针,面向微生物肥料行业和食用菌产业出具公正、科学、准确的检验数据.为促进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和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涵盖检测、  相似文献   

7.
<正> 对一般农作物来说,小气候条件的好坏,是产量高低的问题;而对蘑菇、木耳、猴头等食用菌来说,则是有无产量的问题。目前,食用菌栽培正在我国蓬勃发展,而有关小气候的研究仅仅是开始,下面仅对光、温指标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承建的部级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专业质检机构。中心自1995年12月首次通过双认证、正式开展质检工作以来,质检条件和检测能力不断加强,目前已具备微生物肥料(菌剂)、食用菌菌种及产品等3大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承建的部级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专业质检机构。中心自1995年12月首次通过双认证、正式开展质检工作以来,质检条件和检测能力不断加强,目前已具备微生物肥料(菌剂)、食用菌菌种及产品等3大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基质营养丰富,富含菌体蛋白,因此又被称为菌糠蛋白。据测定,菌糠中蛋白质含量达12%~21%,菌糠再利用不仅能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提高菌糠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益,还可以实现废物再利用,形成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食用菌菌糠在农作物有机肥、禽畜饲料及再利用种菇等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食用菌菌糠已成为农业生产重要原材料,开发应用价值越来越显著。食用菌基质再利用技术应用推广意义重大,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一般是指个体较大、可供食用的真菌,这种真菌通常被称为蘑菇,中国人喜欢食用食用菌,已知的有360多种,最常食用的有香菇、草菇、金针菇、猴头菇等。食用菌属于异养大型真菌,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一般来源于培养料,营养丰富的培养料有利于食用菌的快速增长,一般来说使用熟料来栽培食用菌,其营养和配方比较讲究,配方的精准控制直接影响食用菌的生长效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消费观念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向“营养、保健、绿色”方向发展。食用菌生产,就是利用大量农林作物秸秆枝条和工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的低耗能、零排放、无污染产业。食用菌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被誉为21世纪人类食品重要来源之一。食用菌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典范,挖掘并利用食用菌生产资源,重视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菌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很多地区也因此扩大了种植规模,但是在种植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害虫会影响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不利于食用菌行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从食用菌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食用菌栽培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害虫种类,并分析了各类害虫的防止措施,以期为食用菌栽培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食用菌行业信息化的需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食用菌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了高效的应用示范。开展了食用菌技术集成和专家知识库建设、食用菌技术研发合作交流、技术与产品交易服务、科技远程培训系统建设,以及在食用菌行业的应用示范研究。体系信息量大、知识全面、图文声型并茂,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食用菌行业科技信息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食用菌产业受到广大关注。食用菌栽培技术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食用菌产量,所以,加强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从菌种的合理选择、栽培料的选择、栽培料灭菌处理、食用菌栽培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菌渣作为土壤调理剂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土壤质量退化及污染问题的加重,以及人们对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认识的提高,菌渣在退化土壤改良上的应用日益受到了关注。阐述了食用菌菌渣作为土壤调理剂在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酸性土壤及盐碱土的改良、污染土壤的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了食用菌菌渣作为土壤改良剂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食用菌菌渣开发利用的可行方向,期望为我国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垫江县是重庆市食用菌原材料的主要产区之一,菌类资源丰富,主要生产平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等常见食用菌品种。从垫江县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分析了垫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垫江食用菌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是垫江县食用菌生产的必由之路;改进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是关键;成立食用菌协会是稳定食用菌价格、提升市场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1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的危害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由于连年大面积栽培,或多年在同一地点生产,食用菌病虫害和杂菌经常发生,蔓延快,损失大,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是食用菌生产的大敌。  相似文献   

19.
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概述 我国是利用和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黑木耳和香菇栽培分别于14代科学方法生产食用菌.据统计,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为6万吨(以干品为主),折合鲜品40万吨,2000年已经达到400万吨(按鲜重计)*,占全球总产65%左右,栽培种类也增加到30余种,食用菌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餐桌上的大众化蔬菜.目前,全国食用菌从业人员(包括相关行业间接从业人员,如菌业机械制造、经营销售2000年前和800年前起源于我国,银耳和草菇人工栽培也起源于我国.食用菌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但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此之前,主要在山区进行的香菇和黑木耳段木栽培,栽培方法多是人工辅助的自然接种,即在适宜季节将适宜种菇的树砍倒,让自然界的孢子自然飘落其上,自然接种,然后出菇(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全面推广人工接种,开始了用现  相似文献   

20.
立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内林地、气候、食用菌、地方政策等资源优势,采用实地调查研究形式,通过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效益分析,为阐述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助推全州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提出了促进黔东南州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下一步全州发展林下食用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