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田间喷雾方法测定了4.5%高效氯氟氰菊酯、2.5%溴氰菊酯、2.4%阿维.高氯杀虫剂对桃潜叶蛾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桃潜叶蛾幼虫孵化后,这些药剂对桃潜叶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d均能有效控制桃潜叶蛾的为害,而且无药害现象。  相似文献   

2.
桃潜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及二阶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2002年7~8月份的调查,得出桃潜叶蛾幼虫初期在桃树间和桃树内的空间分布型均属于普通的负二项分布。计算了桃潜叶蛾幼虫二阶抽样的理论抽样数,进行了桃潜叶蛾幼虫二阶抽样的序贯分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昭通“桃王九九”果园桃潜叶蛾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探索出了桃潜叶蛾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昭通及其他地区桃潜叶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桃潜叶蛾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桃潜叶蛾属于鳞翅目,潜叶蛾科,又名桃叶潜蛾,是桃树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桃潜叶蛾在迁安市严重发生,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1 发生规律及习性 1.1 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5.
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桃潜叶蛾Lyonetia clerkella的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控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桃潜叶蛾防治中,但大量过度使用农药,已经导致桃潜叶蛾抗药性增加、环境污染及杀伤天敌等问题,因此,利用其他可持续防控措施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对桃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防控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总结了目前在农业、生态、生物、物理及农药防治方面的进展,以及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并比较了国内外防治方法的差异。对于桃潜叶蛾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生物、生态防控技术和物理防控装备的研究,特别是要开发桃潜叶蛾与果园其他主要害虫的复合迷向剂,防治果园多种害虫。同时,开发桃潜叶蛾专用型发光二极管诱虫灯,降低化学防治的副作用,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目的。表1参60  相似文献   

6.
桃潜叶蛾是近3年来,对云南昭通桃园危害最大的害虫。为此,2007年笔者开始在自己承包的果园内,对桃潜叶蛾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了观察,通过两年的观察初步摸清了桃潜叶蛾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及生活习性。探索出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调查与观察,阐述了桃潜叶蛾在上海地区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结合实践研究,提出了桃潜叶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监测桃潜叶蛾发生动态及其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性诱技术监测潜叶蛾成虫的发生动态,结合气象资料探讨了气候因子对潜叶蛾发生的影响,比较了3种诱捕器对潜叶蛾的诱捕效果.[结果]潜叶蛾在龙泉驿区1年发生7~8代,16 ~30 d完成1代;6~9月的发生程度重于3~5月,6~9月雨水相对集中,温度较高,有利于潜叶蛾成虫羽化;3种诱捕器中,船式诱捕器诱捕潜叶蛾的效果最好,共诱捕潜叶蛾6 276头,是三角形诱捕器诱捕潜叶蛾数量的2.79倍,是白色粘板诱捕器诱捕潜叶蛾数量的9.18倍.[结论]试验结果为利用性诱剂防治桃潜叶蛾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桃潜叶蛾在秦安县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潜叶蛾(Lyonttia Clerkellal)属鳞翅目潜叶蛾科,主要为害桃,也危害杏和李,以幼虫潜食桃叶片。严重发生时,单叶虫斑多达10余个,致使叶片破碎,叶功能丧失,提早脱落,影响果实生长和次年花芽分化。秦安县是“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桃产业是秦安县的主要产业之一,据我们调查,桃潜叶蛾在秦安县5100hm^2桃园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重者叶片被害率达85%以上,对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对桃潜叶蛾的生活史、生活习性观察和防治试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秦安县桃园桃潜叶蛾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其发生代数与生活习性,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桃园桃潜叶蛾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有机生产方式下桃园害虫和天敌数量变化,2004年在北京平谷区前芮营村有机桃园用性诱剂法和捕虫网法分别调查了3种主要害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和桃潜叶蛾)和4种主要天敌(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小花蝽和草蛉)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3种害虫世代较明显,发生高峰集中;天敌数量逐渐积累,数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2005,2006年对枇杷潜蛾(Lyonetia eriobotryae)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在云南终年发生,全年的高峰发生期在7~10月,冬季发育缓慢但不越冬;枇杷潜蛾天黑后开始产卵,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新梢嫩叶下表皮将卵产于叶肉及表皮之间,卵单产,2~4 d后开始孵化并在叶肉内取食,从梢尖到木质部较为坚硬的部分都是其蛀食范围,老熟幼虫出梢后吐丝下垂在叶片下作“H”型茧化蛹;在15~30 ℃条件下卵、幼虫、蛹、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4 d,17~26 d,5~12 d,3~10 d,完成1代需要27~52 d。药剂实验表明90%杀虫丹、20%灭扫利对枇杷潜蛾具有很高的防效,开始施药适期为4~5月。比较全面的研究了枇杷潜蛾的生物学特性,并给出了在当地比较可行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运用6项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方法对枇杷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聚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虫在任何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并遵从负二项分布,聚集原因是由某些环境因素所致,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几种常见的抽样方法与全查比较,并进行差异性显著测验,表明5点式为最佳抽样方法;通过分析并拟合出枇杷潜蛾幼虫在枇杷园中的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安徽省特色小镇305位游客和小镇居民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研究从产业可持续性、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治理与组织机制可持续性三个角度分析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游客满意度正向促进特色小镇治理与组织机制的可持续;宣传力度对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显著;区域经济状况分别对特色小镇产业、环境和资源、治理与组织机制可持续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打造满意度高的小镇、制定规划并卓有成效地进行特色小镇宣传、集聚特色产业推动特色小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特色小镇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的创新经济模式。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从分化趋于统一,建设规划实效以浙江省最为突出,其他省份亦各有地域特色。河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与规划呈现类型分布不均、特色产业不强、运作模式单一、建设资金短缺等诸多困局,应把握京津冀协同机遇,优化资源配置,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特色产业、多元主体融合运作、创新融资方式,优化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什么样的小镇具有特 色培养的潜质,以哪类产业为主导切入,都是特色小镇避免“一窝蜂”“同质化”的关键因素。本文以青 州状元小镇为例,分析与研究如何打造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色小镇,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州市特色小镇 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是提高图书馆收藏层次、学术地位、管理水准以及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介绍国内外特色馆藏建设情况,对其重要性和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给出特色馆藏的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农家乐"特色旅游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服务单一、缺少"农"味等问题,使"农家乐"陷入了1种平台发展期。对此,应该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特色意识,体现"农"味;努力提高当地居民素质;加大政府和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本地"农家乐"形成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