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 091份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我院6年来血标本的培养结果及药敏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BACTEC 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Dade Behring MicroScan WalkAway 40型仪对309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091份血标本中.检出细菌239株.检出率为7.7%,其中革兰阳性菌134株.革兰阴性菌94株.真菌11株。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头孢呋辛较为敏感.而革兰阴性杆菌对泰能、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结论:革兰阳性球菌为本地区引起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占优势。药敏结果提示检出菌耐药性强且广谱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低离子聚凝胺法(Polybrene法)与盐水法交叉配血的效能。方法:采用Polybrene法与盐水法对255份血样标本进行同步交叉配血比较。结果:在225份血样中盐水法检出阳性4例,阳性率为1.6%,而Polybrene法检出7例,阳性率为3.1%;35例ABO Polybrene法交叉配血结果:抗B抗体:(A型红细胞阴性,B型红细胞阳性),抗A抗体:(A型红细胞阳性,B型红细胞阴性)。结论:用Polybrene法交叉配血有灵敏度高,快速准确和效果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某医院菌血症、败血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血液标本选用标准需氧瓶或厌氧瓶增菌培养,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检测后用VITEK-32仪器及鉴定卡分析鉴定.结果:633份血液培养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98株,总阳性率为15.5%.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属、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0%以上.结论:血培养中所分离的葡萄球菌、埃希菌、沙门菌对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提示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对有关抗生素的敏感性,以及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对策。方法;对确诊败血症的新生儿。入院24h内,严格无菌操作取血作血液培养,用改良K—B纸片扩做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56例新生儿败血症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菌62株。病原菌为:出生3d内发病的16例中排序前3位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及葡萄球菌属;出生3d以后发病的40例中前3位是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抗生素总敏感率:环丙沙星92.4%、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泰能)85.2%、万古霉素82.8%及头孢类抗生素70.4%。结论:出生3d内发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出生3d以后发病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环丙沙星、亚脓培南 西司他丁、万古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中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是比较敏感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步检测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的效果。方法: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20162例作筛选试验.对两法检出的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证。结果:筛选试验中TRUST法的阳性率为0.88%(178/20162).TP-ELISA法的阳性率为1.03%(207/20162),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9.92.P〈0.01)。TRUST法检出的阳性标本中经TPPA确认141例.确认率为87.92%(1411/178);TP-ELISA法检出的阳性标本中经TPPA确认195例,确认率为94.20%(195/20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9.38.P〈0.01)。54例TRUST法阴性、TP-ELISA法阳性标本中经TPPA试验确认阳性46例;25例TP-ELISA法阴性、TRUST法阳性标本中经TPPA试验确认阳性12倒。结论:TP-ELISA法对梅毒抗体的检出率高于TRUST法.TRUST法与TP-ELISA法均存在满检和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两种筛选试验具有互补性,用此两种方法同时对献血者标本作筛选试验.对于提高血液质量、预防梅毒经输血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摇瓶液体培养条件下,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灰霉菌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应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土豆汁4%、硝酸钾0.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6℃、装液量100L/250L、pH值5.5、摇床转速120r/min。  相似文献   

7.
ABC—Dot—ELISA快速检测食品中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ABC一Dot—ELISA检测食品中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该法可检出在蛋白胨增菌液中接种的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其敏感性可达104个/ml,比Dot—ELISA约高10—100倍.特异性检测表明,其不与沙门氏菌、小肠结肠耶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发生交叉反应,但与葡萄菌和大肠杆菌有交叉反应.该法在26h内可报告结果,比常规法快3—5d。对231份各种食品进行检测,检出41份,经生化试验复检,38份为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阳性率16.45%,假阳性率7.32%,常规法的检出率17.31%。两种方法比较,结果相差不显著(P>0.05)。进行3次重复性试验,结果完全相同。实验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在26h报告结果,适于对大批样品进行快速检测,便于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血中铊的分析方法,以减少传统分析方法中对血液繁杂的前处理。方法用0.6%曲拉通稀释血样,以硝酸钯为基体改进剂消除干扰,用工作曲线法定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血中的铊。结果血中铊在0.0~50.0μg/L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3,方法检出限为0.16μg/L,高中低血样铊含量日内精密度分别为2.84%、1.22%、1.54%,回收率98.67%~103.13%。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可以满足急慢性铊中毒者血中铊含量的测定,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金线兰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表明,用金线兰茎节或顶芽为培植体,经培养能大量快速繁殖这种濒危药用植物的种苗。诱导丛生芽分化和芽的增殖用MS+6-BA8mg/L(单位下同)+NAA1在暗室培养60天能产生10-15个芽;诱导芽的伸长用MS+6-BA3+NAA1+2·4-D0.5在微光处培养;诱导生根用1/2MS+NAA3+6-BA0.5+活性碳5000在激光处培养,生根率为80.88%,瓶苗移栽在基质沟泥土:腐熟猪粪:腐熟锯末(2:1:1),荫蔽度为80%,保持较高的湿度,成活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葡萄球菌在小儿败血症中的细菌分类及其耐药状况。方法对我院264例败血症患儿的静脉血标本进行试验,血培养标本用Bact/Alert-120自动血培养分析系统和鉴定菌种和药敏试验用VitekAMS-32微生物自动鉴定仪。结果264株菌株分离到12种葡萄球菌,居前4位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菌、模仿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菌(MRSA)占75.0%,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73.2%,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80.0%~100.0%,MRCNS、MRSA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70%左右,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结论小儿葡萄球菌败血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菌为首位致病菌,MRCNS、MRSA耐药严重,提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11.
以甜菜渣为主要原料,将曲霉菌(Aspergillussp.)菌株XAP1312和XAP2348与蛋白生产菌产阮假丝酵母菌(Candidautilis)菌株SD和SL混合进行摇瓶培养,结果4菌株混合培养比单菌培养或3菌混合培养效果好,培养基最佳组成成分为甜菜渣4.0%,麸粉3.0%,(NH4)2SO41.0%,糖蜜0.2%;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值5.6,摇床转速250r/min,最佳产酶时间为60h。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内科病患深部真菌感染的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 回顾2011年1月~2012年6月住院部所有内科病房患者痰或咽拭子标本真菌培养,经ATB-Expression全自动鉴定系统鉴定,用ATB FUNGUS 3药敏试剂板做药敏.结果 在2 882份单纯痰或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菌株304株,阳性率10.55%,其中检出菌最多的科室是:呼吸消化内科(13.82%)、血液肿瘤内科(12.33%)、传染内科(4.61%).其中检出的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61.18%)、热带假丝酵母菌(26.32%)、其他真菌(6.90%).结论 呼吸内科易感染真菌并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率较高,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13.
1.播种方法:播种方法以“汉堡”式播种为最好,菌种用量为每平方米2瓶。方法是:床基两边各留10厘米左右不铺料,床基上撤播总量的20%左右的菌种,上铺料厚约20厘米,稍压实使之为14厘米,将菌种总用量的30%左右撒播到料面,上面再铺一层料,稍压实使之总厚度为30厘米,将剩余菌种的2/3撒到料表,采用“手抓法”使之沉入料内约3~5厘米深处,其余1/3菌种撒到料面,并随即用木板将料面压平。  相似文献   

14.
用薄层色谱法(TLC)测定已受到微生物污染的野生果蔬罐头,并与常规的微生物镜检测定法、微生物菌种培养法和pH值定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TLC测定比常规测定法的结果准确。同时,比微生物菌种培养法快速,在2h内即可测得结果;比pH值测定和微生物镜检测定法简便。  相似文献   

15.
钟平  朱林燕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2,20(5):386-386,388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培养物渗透压的影响,为容积激活的离子通道等相关研究的实验条件的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和RPMI l640细胞培养液配制成不同渗透压的培养液,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在干、湿两种条件下培养24、48、72h、分别取样用渗透压计测量各组渗透压值。结果:湿箱培养时,24h后渗透压有所升高,以后基本稳定。干箱培养时,24h后渗透压明显升高,以后进行性升高.至培养72h,渗透压较培养前升高80%,同一培养条件下,培养板的不同部位渗透压变化也不同.特别是干箱培养时,周边孔的渗透压比中央孔明显升高。结论:培养条件对培养物的渗透压有明显影响,在渗透压相关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鸡胚胎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鸡胚体外培养系统包括:将鸡胚从蛋壳中取出转入代用蛋壳I中补加蛋清至满,用保鲜膜封口固定,38℃、翻蛋角90。、RH4096孵化72h。然后转入代用蛋壳Ⅱ中用保鲜膜封口固定,38℃、翻蛋角40。、RHS0%孵化至i8d,之后转入恒温箱停止翻蛋在37.5℃、RH60%的条件下孵化至出雏。通过以上培养系统,在手工翻蛋(4次/d)的情况下分两组处理17只鸡胚,孵化率为11.8%(2/17),两只雏鸡中一只为弱雏;在自动翻蛋(1次/h)的情况下处理40只鸡胚,孵化率为22.5%(9/40)。孵出的小鸡经正常饲养能够长大并产卵。通过自动翻蛋体外培养系统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实验过程中发现,两次转移对胚胎和卵黄造成的损伤、卵黄膜与代用蛋壳的粘连、培养过程中细菌的污染和翻蛋角度是影响孵化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治疗胃癌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通过使用亚甲蓝对40例患有胃癌疾病的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活检,术后进行常规HE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术中注射亚甲蓝后前哨淋巴结的表达情况.结果在40例中有39例检出SLN,其检出率为97.5%.一共检出54枚淋巴结,平均每例1.35枚.由SLN组织学状态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准确率为92.6%(36/39),敏感性为87.5%(21/24),假阴性率为12.5%(3/24).同时,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随胃癌浸润的深度增加而降低,T1期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是100%,T3期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是84.6%、88.2%.21例转移的SLN中,3例为SLN唯一转移部位,均为T1、T2期.结论SLN能较准确地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为进一步行前瞻『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早期胃癌患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出的抗猪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本地区所采得的308份猪血清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达66.6%,其中20-35日龄仔猪阳性检出率在80%以上;45日龄仔猪阳性检出率为75.5%;屠宰猪阳性检出率55.2%。选择70份被检血清用已建立的检测猪细小病毒抗体的ELISA试验与传统的HI试验进行比较,其敏感性较高,ELISA检出阳性率为85.7  相似文献   

19.
饲料级啤酒酵母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和中等规模生产车间试验,对饲料级啤酒酵母的培养条件进行筛选、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进而选择形成优良的酵母菌生产工艺,生产出质优价廉的饲料级酵母培养物。结果表明,酵母菌最佳液体培养基组成为2%的葡萄糖、1.8%的麦芽糖、0.5%硫酸铵、0.5%氯化钾、0.5%硫酸镁、0.5%氯化钠和土豆液,最佳培养时间为48h。在进行酵母菌的固体培养时,加豆汁量为投料量的60%,菌种的接种量为2%,培养温度为31℃,培养时间为72h时,酵母菌的繁殖效果最好,可达83亿/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臂间血压差异的发生规律和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用欧姆龙7201型自动血压计测量双侧上臂问血压差异的绝对值,筛选出合并臂间血压差异者,计算检出率和均值,常规进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筛查和上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检出合并臂间血压差异35例,检出率15.9%;平均收缩压差异(12.9±10.2)mmHg,舒张压差异(7.2±4.9)mmHg;男女间差异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上肢动脉狭窄4例,发生率11.3%(4/35)。57%合并心脑血管病,82.9%为高危人群。结论臂间血压差异是上肢动脉病变和高血压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