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茶叶品质与茶叶商品规格、商品信誉及经济效益有着及其紧密的联系,而茶叶品质评定方法本身的先进程度对茶叶品质评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既准确、稳定,又简便、快速,能适应生产、加工、检验各环节的茶叶品质评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茶叶品质评定方法的回顾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实际标准样为依据的、依靠有经验的评茶师来评定茶叶品质的感官审评方法,自古以来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只需几秒钟就能对茶叶外形和内质作出较客观正确的评定。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种审评方法既要求评茶师具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茶叶冲泡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品质鉴定目前多采用感官审评的方法。就各种绿茶来说,湿评一直都采用3克茶样,沸水冲泡5分钟。近年来,不少国家对茶叶感官审评的冲泡方法有了新的研究。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类丰富,花色品种繁多,需要研究适合不同品质特点茶叶的冲泡方法,不断完善和充实感官审评,同时指导消费者科学地泡茶、饮茶,充分发挥茶叶的饮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茶叶品质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品质是茶叶“色、香、味、形”诸要素的综合反映。建立科学、简捷地评定茶叶品质的方法,一直是茶叶科研工作者所探求的课题。一、茶叶品质评定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感官审评我国自唐宋以来饮茶、品茶、评茶之风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感官审评经验。感官审评具有简便、快捷的  相似文献   

4.
茶叶审评的内容与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及价值的高低,主要通过对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项目的感官审评来决定。感官审评又可以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即干评和湿评。通过对茶叶进行外形干评和内质湿评来确定茶叶品质的优劣。一般地说,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依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也有以干评外形为主作为审评结果的。所以,审评茶叶品质应外形内质兼评。  相似文献   

5.
当前由于我国存在着对于茶叶分类以及评价体系的建设不明确、级别判定方法不合理、审评人员数量以及水平能力的问题、消费者参与程度不高并且一部分品质评语比较含糊这一系列的问题,就给我国的茶叶审评的实践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以及困难。本文就主要根据茶叶感官评审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及探讨,详细阐述了对于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花  郭雅玲 《福建茶叶》2010,32(7):28-31
茶叶感官审评是凭借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一定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品质优次的一种评茶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因其具有快速、简便且较为准确的优点,而被国内外茶叶界认可并广泛运用。本文阐述了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内容和程序以及审评程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简略介绍了几种现在逐步应用到感官审评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将色谱应用于茶叶审评的方法。色谱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茶叶审评中应用色谱可以提高汤色术语使用的准确性,将汤色简单、直观地加以再现,处理好人眼的实际分辨力与茶叶品质质量差异之间的关系,对提高茶叶品质,实现茶叶汤色术语的标准化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的审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茶叶品质的审评是贯穿于整个茶叶活动的始终。从茶树品种、栽培、采制以及包装贮运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品质的影响都会在审评中作出客观的鉴定,藉以指导生产,提高品质,促进商品的发展。目前茶叶审评方法仍采用感官审评,理化审评有待于积极研究过渡到实用阶段。因此审评人员必须具备制  相似文献   

9.
茶叶感官审评其可靠性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茶叶审评遵循一般的心理学活动规律,以心理学基础为保证的。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认识过程是利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茶叶的色、香、味、形,有其生理机制。茶叶审评是一种心理过程,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光线、颜色、温湿度等有一定的要求并有其原因。同时,分析了茶叶审评方法与心理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检查茶叶产品的特征和品质优次,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本文探讨绿茶的感官审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商品率很高的一类农产品。由于构成茶叶品质的因素很多,组分复杂,且又因加工条件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导致茶叶在色、香、味、形上呈现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所以茶叶质量的优劣、等级上下、品格高低,很难用物理、化学指标来衡量,只能用感观审评判定。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审评  相似文献   

12.
茶叶审评分干评和湿评二大工序八大因子,即干评荷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净度;湿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审评过程主要靠审评人员通过眼睛、鼻子、嘴巴,对八大因子鉴别来决定茶叶的品质。乌龙茶品质审评以湿评为主,干评为辅。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的实践教学和实际运用中,对于茶叶的审评依然采用标准的感官审评来进行茶叶品质的测定,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对茶叶标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运用到了茶叶的审评过程中,如计算机视觉系统、电子鼻和电子舌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新兴技术在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和滋昧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对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茶叶的品评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茶叶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程启坤等人确立了红茶品质化学鉴评等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测定茶汤中的有机成分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而有关茶叶无机成分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目前研究得颇少。1980—1983年竹尾忠一曾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茶叶感官审评的准确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评审(感官审评)是一门通过感官鉴定茶叶品质的实用性技术。茶的品质主要是依靠人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鉴定;相对于理化检验,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但感官审评容易受到审评人员的生理条件、工作经验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二、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我国茶叶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茶叶品质与茶叶生化成分的关系,并开展了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除了进行各茶类品质影响成分的大量常规分析和品质因子探讨外,研究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1.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用理化审评替代感官审评是国内外茶叶工作者多年的宿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茶叶品质评价为研究目标,探讨模糊数学理论在茶叶品质评价方面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茶叶品质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探讨模糊数学理论在茶叶品质评价方面应用的有效性。对模糊数学在茶叶审评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以色泽、外形、香气、滋味四个指标作为茶叶品质评价因素,邀请专家实验样本的色泽、外形、香气、滋味进行依次打分与等级划分,然后进行模糊隶属度函数构建与综合评价,经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该批茶叶的品质审评结果为:认为品质优秀的约有45%比重,认为品质良好的约有40%比重,认为品质中等约有10%比重,认为品质差的约有5%比重,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取最大值所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则该批茶叶品质的模糊综合审评结果为优秀。  相似文献   

18.
茶叶的生产与经营,品饮与鉴定,教学与科研及其日益繁荣的茶叶文化艺术活动无不与茶叶自身的品质休戚相关。品质的确定依赖于茶叶审评技术。因此,审评技术精当与否,审评结果之准误直接影响着茶业的方方面面,有必要不断提升而精熟。1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技法及其利弊乌龙茶是重内质茶,在内质诸因子中,香气滋味又是重中之重,基本决定了乌龙茶的内质水准,同时也是乌龙茶审评技术的难中之难。现行乌龙茶香味品质审评较为普遍的方法主要是审评术语法及记分法两种。术语法以审评术语表示审评结果。这种方法能给人以比较具体和完整的品…  相似文献   

19.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0.
茶叶品质评分是评茶人员通过给分的多少来表示茶叶品质优次的方法。它与评茶术语、茶叶价格构成茶叶品质的评价体系。通常茶叶感官审评较多采用评茶术语描述,应用茶叶品质评分的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遇到“高级茶低分,低级茶高分”的尴尬,甚至把茶叶品质“在档内之差,扩大到档次之差”。因而一些人认为没有“实用”并加以否定。本文以乌龙茶品质评分为例,阐述了茶叶品质等级评分的依据、方法,结果判断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例题计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