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绿茶工艺加工山苦茶,经真空包装2 kGy剂量辐照杀菌,与当地百姓采摘后直接晒干的山苦茶相比较,水浸出物、茶多酚、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咖啡碱含量降低;卫生指标经检验符合国标,产品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回甘,清香怡人。 相似文献
2.
3.
4.
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 0.2%的山苦茶浸出物, 在烘箱以 60 ℃贮存, POV 值表明, 处理后的山苦菜比对照可延长 5 d; 在猪油中 0.02%抗坏血酸、 0.02%柠檬酸和 0.1%的山苦茶浸出物, 有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 山苦茶浸出物对超·OH, DPPH·和 O2-·的清除率较好。 相似文献
5.
山苦茶抗氧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2%的山苦茶浸出物,在烘箱中以60℃贮存,POV值表明,处理后的山苦茶比对照可延长5 d;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02%抗坏血酸、0.02%柠檬酸和0.1%的山苦茶浸出物,有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山苦茶浸出物对超.OH,DPPH.和O2-.的清除率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前生产上采用的各种传统技术较为成熟,生产出的名优产品琳琅满目,但往往存在焦边焦点、红梗红叶、色泽枯黄、异味等劣变现象,当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参差不齐,产品规格更难统一,品质档次差别很大,基于这一难题,我们创新的烤青技术及烤青茶制作工艺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使茶农更易掌握,给茶叶生产尤其是名优茶生产带入了活力。1 创新及发展历程进入九十年代,名优茶生产迅猛发展,但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名优茶生产技术滞后及加工能力不足。为此我们除进行名优茶制作技术培训外,从1991年起首先在扬溪镇… 相似文献
7.
8.
我国从七十年代初先后引进日式蒸表设备十多套,从60K到300K都有。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其制茶工艺性能和机械性能稳定、可靠。笔者试从其机理分析,总结其先进的地方,以供我国茶机行业同仁们设计时借鉴。一、制茶工艺的合理性煎茶虽不同我国绿茶风味,仍是绿茶的特征,色绿、汤绿、叶底绿,清香、醇和。全程以蒸汽 相似文献
9.
青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具有独特的品质特点,深爱人们的喜爱,在国际茶叶市场上销量较好,近年来年增长量在11%以上。贵州引进了传统的青茶加工技术。利用贵州茶区适制青茶的品种和中低档绿茶原料所制青茶品质较好,花果香明显,口感接近绿茶。符合当地饮茶者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1茗理与道理茶文化与道教思想渊源颇深。茶叶朴素、自然、廉洁、淡泊、无欲、无争的精神品质同道教强调自然、超凡脱俗、清净无为、以朴素人性与诸本性自然契合的思想理念具有许多共通之处,甚至有许多道学家将茶文化原理和道家思想融入同一著作中。《茗理》并序就是这样一篇用道家思想解释制茶理论的代表作品,它通过诗把茗理与道理统一起来。茗理并序茗之带草气者,茗之气质之性也。茗之带花香者,茗之天理之性也。治之者贵乎除其草气,发其花香,法在抑之扬之间而己。抑之则实,实则热,热则柔,柔则草气渐除。然恐花香因而太泄也,于是… 相似文献
11.
12.
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中“机理”与“茶理”相协调为主旨。从加工环境与设施、鲜叶贮青、机械杀青、做形、干燥和贮藏及生产线运行等方面,阐述了名优绿茶机制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生产效率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评价中国绿茶种植的生产效率,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DEA方法,将中国绿茶十个主产省作为决策单元,对中国十省绿茶种植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得出浙江等省绿茶生产为非DEA有效,并分析了各非DEA有效单元原因所在,从规模来看,各决策单元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另一方面根据投影分析测算了各单元投入冗余量;最后为茶农优化茶叶生产决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是绿茶品质定型的关键工序之一,为生产优质绿茶,尤其是保留色泽和营养成分,对绿茶的干燥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比较传统热风干燥和低温负压干燥,发现低温负压的干燥效率平均提高30%,且在内质成分保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以干燥时间、叶绿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结果表明,绿茶最优低温负压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75℃,负压(0.03MPa)4min,低温15min。应用最优工艺加工超微茶粉,与传统工艺超微茶粉比较发现,低温负压干燥技术可有效保留原茶主要品质成分,提高超微茶粉品质。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概况,茶浓缩汁生产加工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超高压处理对食品微生物和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应用于绿茶浓缩汁加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绿茶栗香形成的干燥工艺及机理,笔者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的香气及栗香相关研究,发现香气的研究较多而栗香的研究却少有提及。栗香香型虽已做出细分并探究出其关键组分,但仅在香气理论上猜测其形成机理,尚未基于加工工艺探究其具体机理。此外,栗香的影响因素并未做深入探究,仅推测出杀青、干燥工艺是栗香形成的关键因素,今后还需基于干燥工艺及参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论文归纳了栗香的相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栗香形成的关键工艺,并着重分析了干燥工艺对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栗香绿茶的定向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