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塑师,雕出了无数精美绝妙的奇峰怪石,象“神女峰”、“望夫石”、“金鸡岭”等等。这些风景名胜,以其对自然界人物或动物的酷肖而得名,引起了群众的莫大兴趣。许多盆景制作大师们,对于大自然的启示心领神会,他们运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象形这一艺术手法在盆景高手中正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而运用着,无论是在山水盆景或树桩盆景中,都创作出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四、五两月,山东青岛、潍坊两市相继举行“花卉盆景、根雕、百鸟展览会”。《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和山东盆协筹备小组的同志前往祝贺,并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分别给两个展览会发去《中国花卉盆景》杂志、《花卉报》和“盆景艺术”卡片两万余册(份),受到当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卉盆景》九五年第一期刊出《谈树木盆景“搏”的创作》一文,并附图照。笔者拜读赏析之余,颇有几点质疑,愿与盆景界同好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动)物盆景是在树石盆景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并自成一体的。但目前人们对它的看法,尚不尽一致。根本问题是对所谓“配件”在盆景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各见,贬褒不一。其实,人(动)物工艺制品和树石在盆景中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人(动)物工艺制品可以为树石盆景中的树石“点缀”,增光添色;而树石也应该在人(动)物盆景中作为“陪衬物”,为人(动)物工艺制品生发活力和野趣。《中国花卉盆景》(以下引用时略)1988年第四期发表的《伍宜孙先生盆景艺术》专页中,有一种题为《野趣堤边树,春晴鸭逐波》的佳  相似文献   

6.
盆景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人们之所以称之谓“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缘由盆景在美感上与诗、画存在着内在联系。当今,我国盆景艺术日益兴盛,笔者鉴赏以观代盆最实例和《中国花卉盆景》历年来所发表的艺术作品,仿唐司徒圣表和清黄钺之例,归纳为《盆景二十四品》。但限于艺术修养,谬误之处,幸希博雅正是!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山水盆景起源这个学术问题,国内一直处于争鸣之中。归纳起来有4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晋代。《盆景》一书认为《南齐书》中曾记有‘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另一说起源于夏朝,《岭南盆景》一书载:“盆景起源……有近4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自八六年以来,开展了“象形盆景”的讨论。在讨论中,对“象形盆景”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本身,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我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盆景几乎都是“象形”的,无论什么“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也无论什么“风格”,什么“形式”的盆景,都是具体地象某种自  相似文献   

9.
在盆景创作中,往往需要根据既得材料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创作什么样的盆景,称做“因材立意”。山水盆景《巴山夜雨》便是“因材立意”,即兴创作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中国花卉盆景》(2005.6期)刊载“刘传刚盆景艺术展受宠椰城”的报导,一种不是意外的惊喜老是“扑闪扑闪”地在心口上跃动。刘传刚“下海”12年来举办了12次个人盆景展览,“全面展示了由他开创的海南博兰盆景为特色的树木盆景、树石盆景等系列作品”,为我国盆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确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盆景生涯”一路坎坷、艰辛。他的获奖作品博兰盆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1月期间,山东梁山盆景协会成立,并举行了首届盆景展览。有一百多盆参展作品,其中根据《水浒》创作的“梁山雪望”、“夜奔梁山”、“朱贵酒店”、“义军夜营图”等盆景,制作精美,新颖独特。目前,该协会正积极准备,制作大型盆景——水泊梁山八大景。  相似文献   

12.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13.
新年伊始《花木盆景》第一期刊登了彭建的大作《当今盆景发展的误区》一文。春节后《中国花卉盆景》第二期也刊发了此文,并在标题上另了“中国”二字。这里暂且不说作者一稿两投。仅就我的感受直言不讳地写出来。总的印象是读后令人失望,给中国盆景泼了一瓢冷水,给盆景界人士当头一棒,令人心情沉重。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是《中国花卉盆景》的老订户,并偏爱盆景,为了使刊物办得更好,更为读者所喜爱,提出有关盆景方面的几点意见,供参考。一、自“海峡两岸盆景名花研讨会”后,中国盆景的“凄凉美”,引起了争论。大陆盆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为广大盆景爱好者所关注。我建议贵刊辟出  相似文献   

15.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1993年第11期的“盆景欣赏”栏里登载了盆景《孤松盘桓》(榆附石)的图片,此盆景造型奇特,构思奇巧,可以看出制作者确实花了不少心血。但从整体效果看,依我愚见,仍有些欠缺。  相似文献   

17.
贵刊一九八六年七期发表了宋德钧先生《关于统一盆景术语的管见》一文,主张脱去盆景“中山装”,穿“盆栽”西装。笔者实不敢投赞成票。其一,“盆景”一词恰如其份地囊括了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中无限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盆景的“景”正确地表达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审美意识,趋于艺术;盆栽中的“栽”,是对农事种植活动的表达,趋近科学。“栽”用于山水盆景,意味着“栽石”,有悖常理。其二,日本的“盆栽”一词,仅指树桩,又  相似文献   

18.
附石盆景是中国盆景中的一门传统技艺,它通过树与石的互相依附,紧密配合,去开拓盆景艺术的表现范围,增强盆景的表现力。柽柳作为河南盆景的地方树种之一,在历次盆景展出中受到盆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张瑞堂先生的《丰收在望》开创了柽柳“垂枝式”盆景的先河,王选民大师又进一步深化,细作了柽柳的“垂枝式”,使柽柳得到了升华。除做“垂枝式”外,柽柳还可作“仿松式”、“朵云式”、“自然式”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2期曹戴夫同志《关于盆景大中小型划分的建议》一文,无疑是很适时的。但文中把盆景划分为7个档次,档距过细,比较繁琐,没有必要。另外该文又提到“在有关盆景的书籍和报刊上似乎还没有见到刊登过明确的划分标准”,这就未免有失偏颇。1981年出版的《中国盆景艺术》就有过明确的划分标准,《大众  相似文献   

20.
尤无曲先生现年91岁,系我国的老国画家,盆景艺术造诣也很深,一生淡泊名利。今年3月在南通举办国画盆景艺术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华文化画报》、《江苏画刊》、《东方美术》等均做了详细报道。许多媒体认为:“国画与盆景艺术相结合也是发展方向。”尤无曲的盆景几乎全部是亲手育苗、培植、造型的,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版《新民晚报》叶尤无曲先生的艺术评论是:“画品人品皆称上品,绘事园事堪为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