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社会历史观与治国论的视角探讨老子的道德论,可以发现老子的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是依五行相胜的框架建构的;他对礼治社会的抨击及其对无为而治的理想的道治社会的憧憬,以及他在治国方面提出的种种设想,无不浸润着道德之义.  相似文献   

2.
黄老思想是汉初政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在治国理念上倡导“仁性当分”,在治国方略上坚持“无为而治”,在治国原则上强调重民爱民,在治国手段上重视仁义礼法,是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它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李世民说:"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要富,就必须走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之路。作为全国重点扶贫县之一的麻江县,为脱贫摘帽,紧跟中央及省、州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风向标,依托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采取财政投入、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快麻江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勤抓、苦抓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工作中取得许多经验。  相似文献   

4.
"德治"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治国之道,又是我国传统的治国之本。"德治"既可从氛围上筑起一道反腐拒变的精神屏障,又可从思想上树立起一面旗帜,使自律外化为行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是新时期反腐倡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自然哲学的视角重新探讨了老子的道德论,认为在宇宙论范围内的道与德,其内涵与人论、社会论的道与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一概而论。在宇宙论范围内,道是宇宙的潜在状态,德是宇宙的实现状态。由道向德的嬗变,便是宇宙的发生与演变。老子的宇宙论,是在三代礼教崩溃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囊为古老的自然哲学形态的宇宙论,与科学意义上的现代宇宙学不能混同看待。  相似文献   

6.
"圣人"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圣人"是"无为"政治的执行者,是"道"的体现者,拥有最高的智慧。老子通过"圣人"这一概念表达其政治理想,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平等和平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  相似文献   

8.
正计算机这么先进的东西和老子能有什么关系?我要骄傲地告诉大家,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二进制来源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在2500多年前论著的《道德经》将二进制数运用于"道德"的研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相似文献   

9.
民之大事在农。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爱民,爱民在于察其疾苦。这些是中国古人早已知晓的治国之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农民负担过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农民负担过重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察其疾苦贵在解其疾苦。农民负担到底重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减下来,是摆在我们面的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围绕"道"而展开的,其教育目标就是教以为"道",而"道"的具体展开就构成了老子教育思想的"器"。老子教育的核心是"知常",恪守柔弱,知足不争;要"守正",做到复归于朴,持守三宝。其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老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活动的辩证法原则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原则,这对当今的教育实践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比较民众观与党群关系──关于政治文化的思考吕铁民,李井学民众观即不同阶级或政党对于民众施行统治、管理或领导的理缘认知。民众观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萌发了朴素的民本观点。周公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亡”...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哲学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自本自根的道之本体论,由相对主义导致的不可知论,以及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观上。  相似文献   

13.
王祯《农书》中附诗的特色和读者对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祯在《农书》中附诗既有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深刻影响的原因,也有题图与咏物诗繁荣及农事诗创作传统综合作用的原因,更有王祯急于表达富民愿望的原因。在元代统治者不能真正接受农耕文化的情况下,那些直接接触民众的汉儒地方官们更要担负起弘扬农耕文化,以儒治国的重大责任。这些汉儒地方官们是这些诗的主要读者对象。  相似文献   

14.
《弘明集》首篇《牟子理惑论》中出现的老子,有三种形式,一是称引《老子》中的话语,二是称述老子名氏和著述以代表其学说,三是讲到老子的外在形象。在称引《老子》话语的内容上,其中有关于老子“道”、“无为”思想的借用,来解说佛教存在的价值;还有从道家生命哲学及生死观的角度,说明佛老的相通及其与道教养生术的差别。从《牟子理惑论》本身来看,道家老子的学说在其中就成为既值得继续弘扬,又可以与外来传入的佛教共存,当然也还有儒家孔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三教共存乃至三教合一就成为其突出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家训的流行,解决了全社会的文化认同问题,在深层树立了民众的基础道德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对教育的地位的最好表述。古代教育包括两大块,一是社会教育,二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由政府负责,首都有国学(后来称国子监),乡有乡校,州有州学,犹如网络遍布天下,负责对从基层选拔上来的精英进行经典教育。家庭教育是由民众自我完成的教育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社会肌体才会正常。治国平天下,必须从家庭做起。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我国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要从源头上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它应当包括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纠正收入分配不均;规范公共权力的运作机制,完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增强民众法制观念;构建理性化的社会沟通系统和社会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齐、楚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都曾为春秋五霸之一,深刻影响了春秋时期的局势,齐楚关系更是复杂多变,扑朔迷离,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国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齐楚关系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互为基础、相得益彰,是我国长治久安的相辅相成的两套社会控制系统,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治国方略的弘扬,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要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敦煌占卜文书与传世典籍中所反映出的五代十国占卜与农业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敦煌占卜文书中,五代十国占卜的记载多是以下层劳动人民的视角为主,关注的是民间下层民众生活中占卜与农业的关系。而传世典籍中所载的,则是以封建王朝即统治者的视角为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国家行为,关注的是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尽管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混战等因素,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但这并非是说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们不关心生产的发展,这从传世典籍中所载之占卜与农业的关系也可窥见。  相似文献   

20.
蛋是什么?道是什么?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蛋就是道,是万物之母,是生生不息。现代许多哲学家则把蛋当作一个完整性的例子,因为圆体或椭圆体从各个角度受力是相对均匀而耐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