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棉铃虫灾变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风险警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柏立新  孙以文 《棉花学报》2002,14(2):99-103
把棉铃虫看作自然灾害与风险的一种进行剖析 ,提出依据不同灾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警源、警兆、警情等不同风险程度的各因素统计指标 ,精选组成灾变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组建多维预警逻辑模型。通过对各灾变预警指标的定性分级或定量分级 ,在综合灾变预警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灾变影响的权重分析并计算灾变风险预警综合指标值的基础上 ,确定棉铃虫灾变预警等级。 1 999~ 2 0 0 0年预警综合准确率为 89.7%。据此可使灾变预警更加符合实际 ,指导减灾防治更有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温室蔬菜病害预警体系初探——以黄瓜霜霉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温室蔬菜病害预警是保护温室生态环境和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预警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模型和系统开发提供指导。【方法与结果】温室蔬菜病害预警的概念起源于植物病害流行学,经历了从警报系统到预警系统的转变。病害预警的基本逻辑过程,包括从明确警义、监测警兆、追溯警源、预报警情以及排除警情。制作预警指标体系可以为全面分析病害流行问题和研究病害流行预警模型提供参考。提出以经典预警方法为基础,以新预警方法为逻辑框架,以现代预警方法为关键技术,构建温室蔬菜病害预警体系基本框架。以温室黄瓜霜霉病初侵染预警为例,对该预警体系进行了初步验证。【结论】在该体系指导下建立的预警模型和系统,能够为温室黄瓜霜霉病初侵染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根据安徽省各市、县的统计资料,研究阐述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耕地被占用影响因子权重的过程,提出了基于组件的耕地预警评估模型与GIS的集成方案,并据此构建了安徽省耕地利用预警决策支持系统,为土地利用监管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决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农村居民点用地向城镇用地和建设用地转化,少数地区出现重警。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灾变理论,对山东省阳谷县1964~1992年对第三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构成的离散数列进行数据处理,用微分方程拟合,建立了第三代棉铃虫的灰色系统CM(1,1)长期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5.
宁夏应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系统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从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获悉,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宁夏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为了切实做好晚疫病监测预警工作,自2011年开始,该总站先后引进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治决策系统"30套,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为指导全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014年申报了外专局"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治决策系统引进项目"。为此,8月5~6日,特邀请比利时专家对中部干旱带及固原地区马铃薯病虫害进行了调查。比利时马铃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农作物低温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温灾害是福州市农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远程监控系统,并结合福州市部分农作物低温灾害气象指标,建立福州市农作物低温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并在2012年1月下旬实际应用中进行测试和应用,灾后调查显示,系统运行生成的监测预警结果基本与实际相吻合。结果表明,该系统自动生成的监测、预警分布图及预警信息,对最终形成的决策服务产品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灾害监测预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棉田多种群优势天敌捕食棉铃虫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草间小黑蛛、小花蝽、龟纹瓢虫3种天敌与棉铃虫共存系统的动态捕食量数学模型,对捕食量模型分析可以了解棉铃虫种群密度与天敌复合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及对捕食量的影响、各类天敌种群间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建立了各类天敌数量增长的子模型。为棉田棉铃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控制棉铃虫暴发成灾的APM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近年来全国特别是北方棉铃虫空前大暴发,其显著特点为发生范围广、数量大,发生期早、世代重叠,兼性迁飞、异地暴发,受害作物多、面积大。食物条件适宜、气候条件有利是其大面积暴发的根本原因;整体防治水平下降、抗药性剧增是造成大面积成灾的主要原因。由于适宜于棉铃虫猖獗发生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预测近年内其暴发危害的态势仍然持续,可能成为北方特别是黄淮棉区常发性的农业灾害。根据国内外控制棉花害虫暴发成灾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农村分散经营的特,控制棉铃虫暴发成灾必须组织起来,采用大面积种群治理(APM)对策,组建由决策、技术、信息和推广四大系统构成的区域性APM体系,实行大面积综合防治、统一防治、全面防治、全程防治,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逐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模型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烟粉虱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规律,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利用塑料黄板涂抹机油在浙江临海城郊蔬菜基地系统诱测烟粉虱成虫消长情况,结果表明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并分析了烟粉虱种群消长特性,以及与气象、耕作条件的相关性,建立了8种数学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提前反映全年36个旬期的成虫数量变化动态,可进行全年灾变预警以及各旬期的预测预报,经检验预测吻合度达60%。对提高烟粉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虫情测报灯监测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对各采集点虫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收集及处理,建立省、地州、县、村四级虫情测报预警系统,大大提高各种农作物虫情测报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对农业作物虫情灾变、防控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为有关各级植保决策和指导施药提供可靠的依据,避免虫情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棉花栽培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COTSYS)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棉花栽培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简称:棉花系统)(英文名: COTton cultivationalsim ulation and decision- m aking SYStem , 简称COTSYS),是在大量田间试验和生产示范信息反馈基础上,结合劳模、专家经验和模式化栽培技术,历时7年研制完成的。系统由数据库管理、模拟与分析、栽培决策、病虫害防治及经济效益分析5个子系统组成,可用于棉区棉花生产和当年栽培优化决策,制作栽培决策方案和栽培规程;进行棉区生产潜力分析,模拟预测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进行有关参数和数据库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决策和经济效益分析等。系统适在特早熟、中早熟及中熟三个生态棉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面积分类系统调查、田间自然为害试验与罩笼接蛾试验 ,对棉铃虫主要寄主潜在适合度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主要寄主作物对棉铃虫的潜在适合度的表达程度都以生殖生长阶段优于营养生长阶段 ,不同生育期之间都以开花期适合度最高。影响同一寄主作物适合度的主要因素除生育期以外 ,还有品种抗性、寄主生长势、棉铃虫发生代次与种群数量、环境气候因素与作物布局等。感虫品种、寄主生长势强、棉铃虫主害代与发生基数大、环境气候适宜等 ,棉铃虫寄主适合度表达程度就高。据此 ,可进一步优化棉铃虫种群调查测报与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3.
预警是排警的基础,传统的预警是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针对大豆预警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决策树预警。从中国大豆生产的实际出发,运用预警的相关理论,首先针对近18 年的中国大豆市场,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决策树的方法从各警兆指标对警情指标的影响中提取了若干规则集,建立了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预警体系,结果表明:2002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一直处于重警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根据荆州市1980~1998年共19年棉铃虫发生情况、棉花生育指标的系统调查数据以及有关气象资料,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了棉铃虫主害代发生量与上代高峰卵量、7月15日青铃及4月下旬至7月均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江汉平原棉区棉铃虫主害代的发生规律,为其防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运用模糊数学区间权重综合评判法对主害代发生程度进行了预测预报的研究,拟合率达100%,预报1999年荆州和天门两地,均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利用棉花耐害性或补偿能力,通过人工模拟摘蕾,了解二代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棉花本身耐害性(补偿能力)的关系.通过1982—1987年对棉花早期摘蕾并给以药剂点涂棉株顶尖试验示范,证明棉花生育早期具有很强的补偿能力.该项措施能控制二代棉铃虫在百株10头以下,增加棉花产量10%以上,减少棉花烂铃50%,增强棉花抗逆能力,推迟棉花衰退,同时能减少防治费用,保护天敌,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Bt棉的抗虫性对不同昼夜温差变化的响应机理,应用生物测定和ELISA方法,于苗期对2种不同来源的Bt棉棉株进行连续96 h的不同昼夜温度处理,用处理后的叶片饲喂棉铃虫,研究昼夜温度变化对Bt蛋白表达及棉铃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高温35℃,夜间低温18℃,能显著影响Bt棉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杀虫蛋白含量和幼虫死亡率急剧下降;虽然白天高温35℃,夜间正常温度28℃,也会影响杀虫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但影响程度较小,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Bt蛋白的下降幅度趋于稳定。2个不同基因来源的品种间,美国棉‘邯杂154’蛋白表达量高于‘皖棉11’,且美国棉品种受到昼夜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白天极端高温,晚上极端低温可以显著影响Bt棉抗虫性,并且胁迫时间越长,影响越强,该研究结果将为中国棉花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极端天气下Bt棉的抗虫性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抗药性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棉铃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我国棉虫防治中的突出难题,对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威胁极大。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我国棉铃虫抗药性的发生与现状及其测定与监测;在分析抗药性起因机制的基础上,从南、北棉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生物生态技术“压两头”、科学用药技术“控中间”的抗药性棉铃虫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抗虫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增强转基因抗虫棉与自然天敌的联合控害功能,为转基因棉田害虫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于2002年在山东省惠民县转基因抗虫棉田设置化防田和以释放赤眼蜂为主的综防田,研究了棉铃虫卵的分布格局、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结果发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2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叶背面和茎尖,3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于蕾铃;在放蜂田,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差异较大,2,3代棉铃虫时期对叶正面、叶背面、茎尖、蕾铃的棉铃虫卵寄生率均较高,对叶柄和茎杆处卵的寄生率较低;并以3代棉铃虫时期的寄生率较高;在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66.0%~70.7%和76.0%~81.2%,均显著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著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化防田,且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高于化防田。可见,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花生长中后期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