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嫩平原黑土区用养结合高产高效轮作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用科学施肥、耕作配套技术的前提下,研究以用养结合、高产、高效为主要目标,通过玉米、大豆、小麦、甜菜、亚麻不同结构、不同前茬对比试验,研究松嫩平原黑土区用养结合高产高效轮作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甜菜、亚麻)—大豆、玉米—大豆—小麦—甜菜两种轮作体系,既高产高效适合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东北黑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东北黑土区的资源概况与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分析了黑土区现行耕作存在的问题及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东北黑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目标及模式。  相似文献   

3.
松嫩平原黑土区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区域尺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中部为研究区,利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多重分形结合方法,探究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通过方差分析法明确高程及土地利用类型对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7.896和53.371 g·kg~(-1),处于较高水平,变异系数分别为0.462和0.498,均为中等变异;地统计学分析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块金系数分别为0.626和0.712,说明有机质均具有中等相关性,东北至西南方向和北向南方向土壤有机质均逐渐降低,高斯模型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最佳拟合模型;多重分形分析表明,0~20 cm土层有机质空间变异性略低于20~40 cm土层,低值决定其空间变异性;方差分析表明,高程越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机质含量排序为:林地耕地草地。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质低值信息、高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土壤可以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而不单纯是增加或补充植物生长所 需的矿质营养,从春玉米高产世界纪录的产生过程中可以证明土壤培肥对玉米高产栽培的意义十分 重大。本文主要对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连作区黑土培肥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旱地具有适宜多种作物间作的优势,通过耕作制度和布局形成的调整,发展以“一优两高”为目标的多熟制、多模式的间套种植,使旱地农业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浙江省磐安县近几年来,在旱地上推行了分带轮作间套、两熟改三熟、推广春玉米以及改粮粮复种为粮经、粮经饲多元间套,大大提高了旱地的经济效益。同时,采取合理设置带距、改善立地条件、掌握好季节和共生期、抓住重点作物春玉米的技术改革和甘薯  相似文献   

6.
王志伟 《农业与技术》2006,26(2):100-102
本文研究了松嫩平原黑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防治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感知价值的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破解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困局,本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了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的733份农户调研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感知价值是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权衡的结果,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分别有正向和负向影响;感知利益和风险由多个维度构成,各维度感知利益和风险对总体感知利益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感知经济利益感知生态利益感知社会利益;感知技术风险感知经济风险感知情境风险;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价值与技术采用意愿和行为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关系,感知利益对感知价值和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感知风险对二者的影响,但感知风险对感知行为的影响感知利益对其的影响。鉴于此,从提升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利益感知和降低风险感知的角度提出建议,引导东北黑土区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巩固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以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为首要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关键技术,其规模化应用在政策和主体层面存在现实约束。科学认识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补偿政策优化路径,为补齐制度短板、实现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规范分析及归纳演绎法结合实地调研,全面总结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补贴标准,定性分析补贴政策面临的现实约束,理清目前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的主要障碍因素:一是补偿政策指向性不明确;二是补偿标准定价依据不科学;三是补偿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政策机制优化路径:一是强化赋权和组织化激活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性路径,从完善赋权定位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层面建立配套政策;二是构建环境-经济属性协同定量的补偿标准评估方法,以技术产生的外部效应和主观效用作为补偿标准定价的理论依据,建立由替代市场技术、假想市场技术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分析等多方法融合的评估方法体系;三是创设高质量数字化管理及差异化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开...  相似文献   

9.
稻田冬季翻耕晒白,春季种植马铃薯,收获后再种一季水稻,这是我县单季稻区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的成功栽培模式。单季稻区海拔在6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马铃薯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通过实行水旱轮作,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提高土壤地力,把土壤潜在肥力转化为有效肥力,并能显著减少病虫、杂革的危害,水稻比非轮作增产8%-10%。一般鲜薯亩产1500-1600公斤.高产达2000-250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450-500公斤.比只种一季水稻,亩增加产值500-800元,经济效益显著.是很适合单季稻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种植项目: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推广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然而近些年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活动,使黑土结构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保护黑土资源,减少黑土流失,不仅关系到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对保护性耕作特点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保护性耕作与水土流失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明确保护性耕作减少水土流失的机理效应。同时对研究中有关保护性耕作增加水土流失的负面成因进行分析,明确保护性耕作长时间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难点进行分析,明确保护性耕作在东北地区所需解决的问题,以此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提供基本数据支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东北黑土区在我国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重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的发展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由于自然因素影响以及人为不合理生产活动的破坏,导致黑土区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较严重,黑土层厚度变薄,养分平衡失调,严重威胁到东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该文以宾县为例,对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策略,但不同研究中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固碳、释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阐明黑土固碳与释碳的影响机制。围绕东北黑土区玉米带的特殊环境条件以及保护性耕作方式,系统地梳理了黑土固碳与释碳理论的演变及最新试验证据,明确黑土区环境特征、施肥及耕作方式对黑土碳固存与释放的影响机制、途径及效果。提出未来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建议后续进行长期性、针对性与定量性的研究,以推动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线性规划,对种植策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求得种植产量最高,效益最大。本研究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和社会、科技因素,引用专家经验,改进设计思路和方法,所得结论与实际高度吻合,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耕作制———宽带种植一年三熟刘春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郑州450002)建国初期,我省广大平原地区的耕作制度主要是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和产量都很低。随着全省农田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水肥条件的改善,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加之人增地减...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技术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松嫩平原气候、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参考农业、行政区划并考虑未来发展,把松嫩平原划分为黑土带农牧结合区、生态保育区和丘陵农林交错区三个区域类型,并从不同区域特点出发,提出了SARD模式,讨论了主导模式中因子间的联系、功能与作用,在本文中根据可持续的理论,针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松嫩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吴淞江两岸一度盛行大圩,大圩内实行着水稻休耕制。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连作制后期开始盛行,农民收稻放水,冬季积水休闲。麦稻两熟或在高地,或在低地,其分布与水环境有关。麦稻与其它景物相配合,构成江南农田景观的基色。由于圩岸植树较多,树木与河道及作物相配合,也构成诗人笔下传统江南景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制下白浆土pH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白浆土为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肥、不同耕法、轮作和连作条件下白浆土pH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8年不施任何肥料的土壤pH也呈下降趋势,施用尿素和二铵可加速白浆土酸化,12年平均下降0.47个pH单位,长期新鲜秸秆还田不能缓解土壤pH下降,只有施入腐熟有机肥才能防止土壤pH下降;普翻、免耕和深松耕作方式不影响土壤pH变化;大豆长期连作可使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8.
少耕节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几年,我们在大豆生产中推广采用了三项少耕节能措施,实践表明,大豆破茬起垄,麦茬直接起垄,耙麦茬起垄增产显著,节本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东北黑土区土壤生产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在东北黑土区简单实用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方法。【方法】基于PI(productivity index)模型,根据研究区土壤特性选择8项土壤指标,对研究区25个黑土土种120个土壤样本的这8项理化性质实测数据进行了聚类和相关分析,以确定模型参数。然后确定各参数的适宜性指数。从而得到修订参数的研究区的生产力指数模型MPI(modify productivity index),最后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正常年景玉米单产进行了验证。【结果】适宜东北黑土区的土壤生产力评价参数是土壤有效含水量、酸碱度、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原模型(PI)相比增加了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参数而减去了容重参数,经过验证分析证明参数改变后模型的评价效果得到很大改善;MPI指数和玉米单产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可利用MPI指数模拟玉米单产:Y = 3.1275ln(MPI) + 10.052,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564。【结论】修订后的生产力指数模型是一种在研究区进行土壤生产力相关评价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农田管理对杂草群落变化影响是现代生态农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耕作和有机物料还田作为最常见的农田管理方式对杂草群落和生物量的交互影响尚未探明.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一块连续3年施行不同耕作方式[免耕(NT)、旋耕(RT)、旋耕+深松(RTS)、翻耕(PT)、翻耕+深松(PTS)、深翻耕(DPT)]和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方式[无物料还田(0)、秸秆还田(1)、牛粪还田(2)]的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样地,调查并比较了不同耕作与有机物料还田管理模式下农田春季杂草群落特征.研究发现,经过3年耕作配施有机物料还田,玉米地的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基本稳定,常见杂草有稗草、灰菜、节骨草、蓼吊子和鸭拓草,且这5种常见杂草占杂草群落总量的72.2%~81.9%,田间偶发杂草仅占杂草群落总量的18.1%~27.8%.但耕作配施有机物料还田后,玉米地常见杂草的出现频次和种类在不同的年际间有一定的差异,耕作方式明显影响稗草、灰菜和蓼吊子在杂草群落中的占比.无物料还田条件下,翻耕相较于免耕(NT),明显降低农田杂草的生物量;且这一降低效益随着翻耕措施的加强而加剧,即翻耕(PT)<翻耕+深松(PTS)<深翻耕(DPT).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旋耕+深松(RTS)相较于免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田间杂草的生物量;而在牛粪还田的条件下,旋耕(RT)及旋耕+深松(RTS)相较于免耕,显著地增加了田间杂草的生物量(P<0.05).在不同的耕作配施有机物料还田条件下,土壤的容重和含水量是造成杂草群落组成年际差异的主要农田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