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试验,全面分析了一种酵素菌生物有机肥在茶园施用的效果,结果表明该肥能有效补充茶树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促使茶树发芽整齐,芽头粗壮,新梢数量多,鲜叶产量提高18%,肥效显著优于商品复合肥和尿素。  相似文献   

2.
在格魯吉亞共和国,茶梢蛾(Parametlotes otheoe Kusn.)是茶树上最危險的害虫。茶梢蛾幼虫为害茶树叶片和嫩枝,大大地减少茶园产量給种茶业帶来頗大的经济損失。这一害虫在茶場中广泛传布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防治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物炭由于其高pH值,强吸附能力以及比表面积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农田土壤改良。然而,针对生物炭提高土壤pH值是否会对喜酸植物茶树的生长产生影响却缺乏系统研究。研究中,通过对茶树幼苗在生物炭改良土壤中生长状况监测,系统评估生物炭改良对茶树生存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实验设置不同生物炭添加水平(0、10、20、50、100T·hm-2),系统观测盆栽土壤的pH值以及幼年茶苗的存活率、株高、茎粗、叶片数。结果显示:生物炭改良土壤pH值高于对照土壤pH值达1.33,有效改善茶园土壤趋酸特性。此外,茶树幼苗存活率结果显示生物炭改良技术有利于幼年茶苗的存活;但对幼年茶苗的生长没有太大影响。因此,生物炭用于改善茶园土壤酸化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茶园经过连续采摘,体内的大量营养被消耗,又正逢夏秋高温炎热天气,茶园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病虫害重,严重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因此,夏秋炎热时节,应切实加强茶园管理,恢复茶树的元气,力争下年茶园获得丰收。茶园高温热害症状。茶树受热害后,首先在嫩梢部位出现症状,新梢停止生长,形成驻芽,接着幼叶萎蔫,出现焦边,成叶和老叶泛红,从而使整叶焦枯脱落。尤其是在长期气候干燥、空气  相似文献   

5.
正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是皖垦茶业集团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若虫危害茶树新梢,受害后牙叶生长停滞,发芽减少、牙叶枯黄、质地变脆、甚至枯焦,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每年5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为发生高峰,危害面积超过1667hm2。由于茶园长期使用菊酯类和有机磷化学农药防治,使得茶小绿叶蝉产生了较强的抗性,为此我们进行了苏云金杆菌防治茶小绿  相似文献   

6.
茶圆赤星病是我地区高山茶园的一种主要病害 ,多于早春三月发生在茶树幼嫩芽叶上 ,罹病后的茶树生长不良 ,芽叶细小 ,病叶上产生圆形褐色病斑 ,制成的干茶带有苦涩味 ,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 ,并严重危及早春名优茶生产。为更好地防治茶圆赤星病 ,特进行了本试验。1 .材料和方法试验地选择在海拔 40 0多m的玉环县清港镇柏台茶场的常规成年茶园内 ,茶树品种为群体种。早春采用 70 %托布津 1 0 0 0倍液和 5 0 %多菌灵 1 0 0 0倍液喷施防治茶圆赤星病 ,以清水为对照。设 5个处理 ,每处理为 2 0m长茶行 ,两次重复 ,随机排列。即 :A1 :70 %托布津…  相似文献   

7.
供给茶树根部的氨在新梢萌发前主要以茶氨酸,谷酰胺和精氨酸贮存在根叶部。茶树结束休眠,开始生长时,这些化合物转移到生长点(新梢),茶树特有的酰胺——茶氨酸也集中在新梢,其在新梢中的积累不仅由于根部的大量供应,而且也因新梢的缓慢利用所致。L—旦氯酸—DL—磺基羟亚氨酸(MSO)参与氨基酸,酰胺,特别是茶氨酸的组成。  相似文献   

8.
李华超 《茶业通报》2003,25(3):142-143
黔北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北段,属中亚热带湿润高原山区。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茶树品种多,尤其优良品种大树茶分布广泛,黔北是茶叶发源地之一。茶树优良品种主要是大树茶、乌龙大叶茶和苔茶等。自古以来,茶树都分布在森林中,形成一个林茶结合的整体,林多、茶多、茶好是一大茶史特点。1以林养茶是茶史的宝贵财富1939年,民国桐茶试验站建在湄潭县,苔茶就生长在桐树林中,茶叶只有产量,没有茶园面积。直到1955年,湄潭县全县茶园面积为134hm2,茶叶总产量77t,占全区总产的14.6%。1956~1961,全区茶园面积只有256hm2,全区茶叶总…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在我场的部分茶园中发现了茶芽枯病。一号山头的常规茶园,连续两年发病率高达80%左右,被害茶树芽叶枯焦,甚至新梢亦枯死,造成该片茶园减产40—50%。一、茶芽枯病的症状主要发生在新稍的芽叶上,嫩梢有时亦受害。芽叶发病多自叶尖或边缘出现黄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展为褐色或黑褐色的不规则大斑,并无明显的边缘。  相似文献   

10.
<正>川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茶业生产,仅雅安市就拥有茶园面积84.9万亩,为了充分利用茶树下和茶树间的有效空间,同时为茶树提供优质有机肥,近年来在茶地进行鸡放养得到一定发展。但放养鸡需采食大量草料,茶地植被易遭破坏,不易恢复,有必要进  相似文献   

11.
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碧螺春茶园高产优质协同的肥料运筹方式,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田间试验,以30年茶树龄的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碧螺春茶树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水平以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百芽重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百芽重比较,2种种植模式茶园茶树均以450 kg/hm2处理时最高,继续增施氮肥百芽重不再增加,纯茶园不升反降;茶-枇杷间作园在有机:无机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2)茶-枇杷间作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比纯茶园含量高;碧螺春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同施氮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其中游离氨基酸在茶果间作茶园效应大于纯茶园,咖啡碱的含量在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中均以纯菜籽饼肥处理最高,与相同施氮量的无机肥处理比较则分别提高了41.9%和51.7%。茶-枇杷间作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碧螺春茶叶品质;30年树龄茶园适宜的施氮量为450 kg/hm2,因茶园不同种植模式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方和汝  方勇 《茶业通报》1998,20(2):12-13
复合茶园一般是在茶园内问植经济树木。如海南茶区胶茶间作,本省茶区林茶间作等。但以乌桕与茶,山苍树与茶的立体复合种植效益较为显著。祁门是优质茶产地,有着多种种植方式,密植和常规茶园以套种乌桕或山苍树为代表的立体复合茶园占有一定的面积,这些复合茶园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群体结构,调节小气候、促进茶树有机物的转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的效应。复合茶园能改善茶树生态环境茶树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温度、水份和光照。复合茶园能够创造利于荣树生长的多项有利条件。如夏秋季能减少光照强…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幼龄茶园中花生,大豆,马铃薯3种间作作物对茶苗生长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海拔550 m,740 m和860 m左右的一年生茶园间作花生对茶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为马铃薯;经济效益以间作马铃薯的最好,间作花生次之。因此,在3种不同海拔地区,茶园可选择马铃薯或花生与茶树的间作种植,促进茶树生长的同时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4.
吴洵 《茶业通报》1998,20(3):24-25
过去茶树高产栽培中常常对采摘茶园茶树采取春茶前的轻修剪(即剪去蓬面上scm左右的枝梢),以保持茶树蓬面生机,促进新梢旺盛生长,使全年获得较高的茶叶产量。但近年来据我所对不同品种茶树的轻修剪试验结果,无论是春茶前轻修剪或是夏茶前轻修剪,对当季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春茶前轻修剪对当季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分枝较密,发芽较早的品种影响更大。如分枝较密,发芽较早的龙井43、菊花春和碧云等与不修剪相比,春茶发芽时间推迟5~gd,一芽二叶开展期推迟2~7d,春茶产量减少7.0%~15.2%…  相似文献   

15.
幼龄茶树根际铺草的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伯荣 《茶业通报》1999,21(1):23-24
为确保幼龄茶园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生长势,为今后丰产优质打下基础,优良的茶园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着重对幼龄茶树根际铺草的效果作一浅析。1铺草效果及浅析幼龄茶树种植后,由于茶苗与土壤密接程度尚差,扎根浅且尚不稳固,极易受旱受冻,往往成活率不高。采用...  相似文献   

16.
对国家级无性系中芽茶树品种‘安徽1号’进行了不同时期轻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与不修剪(CK)相比,春茶后轻修剪茶树的生长情况稍优,而经济性状相差不大;夏茶后轻修剪茶树的生长及抗冻性稍差,但经济性状表现突出,发芽密度高22.3%、一芽二叶长度增7.3%,一芽二叶百芽重增13.5%、春茶产量增40.2%;鲜叶的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可溶糖含量较高,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稍低;秋茶后和早春轻修剪茶树的生育物候期推迟,春茶开园时间分别迟6d和10d,春茶产量降幅较大,因此,主攻春季名优茶生产的茶园,不宜选择秋茶后和早春轻修剪。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茶园施用复合肥的效果,于1976年在安徽劳动大学实验茶园,进行实验研究。试验地红壤丘陵地,地形平坦,肥力中等。茶树品种是1974年移栽的福鼎大白茶一年生扦插苗。每丛栽苗二株。移栽时每亩施菜饼100斤,过磷酸钙40斤作基肥。茶苗移栽后即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高度15厘米。1974年、75年是培育茶苗准备试验阶段,从1975年秋季起,停止施基肥。1976年开始试验,茶树生长三足年,到1979年试验结束,茶树生长七足年。1980年停止施肥,进行后效观察。  相似文献   

18.
<正>茶园机械凿洞移植与人工开挖移植相比具有苗木适度深植、成活率高、抗旱性和抗逆能力强等特点,尤其适合于山区及水源条件差的地区或雨量少的秋冬季、早春进行茶苗移栽。种植后至正式投产前的幼龄茶园对不良因素的抗御能力较弱,容易遭受旱涝、病虫草害、冻害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缺苗断垄和低产,以下介绍如何趋利避害加强管理,创造有利于茶树苗木的生长环境条  相似文献   

19.
赣北茶树病虫年各时期的发生特点与无公害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树病虫种类繁多,但茶树年生长周期中主要病虫各地也只是10多种。本文作者根据长期对茶树病虫发生规律调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结合一年的主要茶事活动,将茶树主要病虫的发生特点划分成越冬休眠期、早春期、春茶期、夏茶期、秋茶期五阶段。并对治理措施要点作了系统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为更多地采收经济价值较高的早春茶叶,印度大吉岭茶区已由五十年代的隔年(低海拔区)和三年(中、高海拔区)对茶树剪一次,逐渐减少到每4~6年修剪一次,为了摸索山区茶园的最适修剪周期和方式,Tocklai做了几个延长茶树修剪周期的实验,并统计各季茶叶产量分析评价各种修剪处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