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城 《茶业通报》2023,(4):154-159
针对安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现状,本文提出了“一项核心,两个中心,三点原则”的建设思路。依托安徽茶叶的核心优势,在茶叶产地上,要紧抓知名地域和重点片区建设;在茶叶主体上,要紧抓梯队建设,差异发展和组团协作;在茶叶产品上,要紧抓科技创新和综合价值塑造;在茶叶营销上,要紧抓概念与卖点提炼以及事件宣传。  相似文献   

2.
安徽茶业生产结构调整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世辉 《茶业通报》2000,22(2):10-12
近十年来 ,安徽根据茶叶市场变化 ,进行了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与 2 1世纪茶叶产业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安徽茶园结构、茶树品种结构、茶叶产品结构、茶叶加工结构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提出了结构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廖万有 《茶业通报》2003,25(4):148-150
本文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农业国际化的角度分析安徽茶业的比较优势,提出安徽茶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3个策略:(1)重视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2)转变现行茶叶贸易战略,实行开放型茶业经济;(3)发挥科技对形成竞争优势的催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浅谈我省茶叶之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胜 《茶业通报》2005,27(1):13-1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对我省茶叶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对茶叶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优势、调整战略和寻求对策是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1我省茶叶基本状况目前我省茶园面积约12万hm2年产茶叶约5万t,其中绿茶产量4万多t,年产值7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近1.3亿元。但是安徽省茶叶与其他产茶省相比,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安徽茶园面积发展速度不及湖北,茶叶均价不及江苏,茶叶经济发展速度不如浙江、云南、福建。2存在的主要问题2.1政府服务力度不足安徽的茶叶是由茶叶生产者和经营者自力…  相似文献   

5.
《茶业通报》2007,29(4):149-149
从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七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会(第一阶段)上获知,安徽省参评茶样14个,岳西县林兰名茶厂林兰芳牌长岭兰芽、安徽省金寨县安态特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安态牌金寨雨毫两个茶样获特等奖;安徽一笑堂茶业有限公司一笑堂牌六安瓜片等11家单位提供的11个茶样获得一等奖,获奖率为92.86%。虽然众多安徽茶叶企业没有送样参评,但从安徽参评茶叶的获奖率可见,安徽茶叶在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茶业发展积极作用。经过分析安徽茶业情况后认为:安徽茶区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天然品质优异;茶叶加工体系完备;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给安徽提供了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跨越的发展良机。并就安徽茶业如何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7.
詹罗九 《茶业通报》1995,17(2):9-11
安徽省名优茶生产现状和问题詹罗九(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为了编写《中国茶叶大典》茶类部·安徽茶叶名目词条,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安徽各茶叶生产县的产品资料,撰写了113个词条,介绍109个安徽现代茶叶产品,其中黄山市29个、宣城地区29个、芜湖市5个、...  相似文献   

8.
汪春园 《茶业通报》2005,27(1):11-12
从茶园基础、茶叶产品和茶业产业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提升安徽茶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即加快以良种化与生态化为重点的高标准茶园建设,夯实竞争基础;提高名优茶质量与开发多样化产品,赢得竞争优势;扶植龙头企业与塑造知名品牌,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增强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9.
安徽茶树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茶叶,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茶树生长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利发展茶叶生产。作者在原六十年代初期,研究安徽茶区气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安徽地区茶树气候区划,用以揭示安徽各地种植茶树的有利、不利条件,并对茶叶产量、质量影响的程度等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分析了安徽茶业发展速度、名优茶品牌整合、无公害茶叶生产及茶叶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旨在促进安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茶业通报》2006,28(2):F0002-F0002
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身为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安徽祁门建立的“农商部安徽模范茶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茶叶科研机构之一。2005年时值建所90周年,11月26日由安徽省农科院主持,茶叶研究所主办的建所90周年纪念庆典在祁门隆重举行。前来参加庆典祝贺的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中国茶叶学会、安徽省茶业学会、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北省茶叶研究所、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江西省茶叶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科协和安徽省科协“十五”期间事业发展计划,以及中国茶叶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计划,本届理事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努力为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发展安徽省茶叶科学技术服务的指导原则,为富民强省、为推动安徽茶叶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安徽茶业经济发展,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2005年度工作总结1.1学术活动学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学术活动,进行广泛的学术、科技交流。2005年2月24~28日安徽省茶业学会副理事长杨庆、安徽农业大学李尚庆对…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年四月,由农业部主持在安徽合肥市召开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教学计划审定会。参加会议的,有:西南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学学院、安徽农学院等院校的教授、讲师,茶业系、茶叶专业负责人。安徽农学院受农业部的委托,提出对茶叶专业改革的初步意见、专业教学计划草案。与会同志回顾了建国  相似文献   

14.
王文杰 《茶业通报》2000,22(4):9-10
本文从安徽茶叶生产的实际出发 ,分析了安徽茶叶在茶树无性系良种、茶树病虫防治、茶叶市场信息及加工栽培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技术的渴求 ,并提出在上述各方面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设想 ,供安徽省茶业界同仁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加入世贸组织既是对我省茶叶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对茶叶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优势、调整战略和寻求对策是目前最为紧迫的课题。1我省茶叶产业现状不容乐观我省现有茶园面积12万hm2,年产茶叶5万t左右,其中绿茶产量4万多t,年产值7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1.3亿元。安徽省茶业与其他产茶省比较,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茶叶产量已由全国第一、二位,降到目前的第七位,2000年与1995年相比,全国茶叶产量年递增2.96%,安徽却呈现负增长。出口量连续下滑,…  相似文献   

16.
由于茶园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安徽茶叶生产长期排徊,发展不快,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原因。实际上,茶叶经济政策,茶业生产的管理体制,亦与之息息相关。经过皖南地区的实地调查,就安徽茶叶生产基础好、潜力大、商品率高的特点,要进一步发展茶叶经济应走茶工商一体化道路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安徽茶叶市场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茶叶市场现状及对策阚言华(安徽农村经济委员会)安徽茶叶,以祁红、屯绿驰名世界,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名茶饮誉海内外。自80年代以来我省茶叶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4.5%左右,1990年总产超过5百吨。但是,我省茶叶生产发展速度长期以来一直低...  相似文献   

18.
安徽历来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抗战期间,仅皖南一带所产茶叶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和总产值的十分之三。1932年和1933年,祁红输出量约占全国同期红茶总输出量的27.3%。解放初期,安徽茶叶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和总出口量的31%。七十年代以来,浙、湘、川等省的茶叶生产发展快于安徽,使皖茶在全国所占地位逐退其后。茶叶  相似文献   

19.
胡善国 《茶业通报》2006,28(4):179-180
茶叶是祁门农业生产的一大经济支柱,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县现有茶园9512hm2,2005年茶叶生产量3200t,总产值1.1亿元。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红茶之乡”。2001年被列入“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年,全县9512hm2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其中经欧盟BCS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茶基地面积712hm2。目前是安徽第一个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颁证,全面实施无公害茶生产的产茶大县。1祁门发展无公害茶产业的比较优势1.1生态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成高产优质高效茶业的物质基础,祁门地处安徽省最南端,与…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的茶叶,随着管理和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茶叶市场开放,多渠道经营,给茶叶生产、消弗、流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名优茶的开发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充分发挥安徽生态资源的优势,调动广大蔡农的生产积极性,使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发挥指导作用,使安徽省的名优茶生产更稳步协调地发展,安徽省茶业学会根据学会开展技术服务的职能,于1987年8月17日至19日在合肥市举行了全省名优茶评选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