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高粱间种冬大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青年农民务工多,留守农村务农的青壮年较少,农业主要劳动力相对较弱,农民迫切需要省工高效的种植模式。江安县农业局经过多年旱地种植模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20,(7)
苹果省力化栽培期初源自于日本,亦被称作"低成本栽培"。我国多地均有苹果种植,种植每亩投资较高,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大,人工费用不断增长。随着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苹果园劳动力成本进一步增加势必成为趋势,所以省力化栽培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苹果省力化栽培成本收益做出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江苏泗洪县西瓜—水稻—蔬菜种植模式,对该模式的劳动力优势、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该模式易于操作,投资少,效益高,可在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工程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甘谷县人多地少,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可改善县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合理的配置资源,改善当地生态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作者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相对薄弱,甘谷县金银花种植现状,力求推广金银花套种模式,以期积累种植经验,提高金银花种植技术,为甘谷县金银花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垫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成都市麦(油)茬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农业从业人员减少、茬口矛盾、规模化面积扩张、丘陵区机插秧推广面积迟滞等问题减少提出适宜于成都市麦(油)茬杂交水稻的水直播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背景原理、技术规程,技术关键点把控,并对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麦(油)茬杂交籼稻水直播技术是一种节本增效、省工省时、适宜于规模化生产的轻简化水稻播栽技术。该技术在经过成都市大邑,彭州,简阳等不同种植生态区域的实际应用验证,取得较好的节本增效成果,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大幅度降低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投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都市某些区域粮食规模经验者劳动力紧缺的压力。在目前成都市主要粮油作物种植正由传统模式转向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当下,水稻播技术依然可凭借其省工,轻简,低投入,高效益,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种植模式,可供广大规模经营者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地区充足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等问题,立足阿克苏地区生产实践,学习借鉴毗邻喀什、和田地区多熟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适宜阿克苏地区发展的“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粮棉为主体的多熟增效种植模式、培肥地力多熟立体种植模式”三大类多熟种植模式和技术效益,以此促进本地多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福建农业》2012,(3):32-32
与传统农业种植食用菌相比,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具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节约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真正体现循环经济概念。工厂化模式所需的土地面积不到传统模式的1%,劳动力只占传统模式用量的2%,工厂化生产的效率比传统模式高出约40倍,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豆的价格进一步上升(目前已达到4.50元/kg),充分利用川南地区晚秋光热资源,将传统的"双三○"麦/玉/苕旱地种植模式改变为新型的麦/玉/豆(冬大豆)种植模式,一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教,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二可改变种植模式,调整市场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三可培肥地力,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四可省工省费,适宜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双孢菇的传统种植模式,一般为每年1批。以山东为例,一般于9月上、中旬播种,翌年5月底清棚,需时长达9个多月,从占用菇棚、劳动力等方面考虑,均不合算。为此,我们进行了年度内投料2批的栽培试验,证明是完全可行的。现介绍如下,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11,(7):36
美国:每棵蔬菜都有档案美国的蔬菜种植大都采用机械化集约经营模式。种、采、卖,都严格按科学的时间表进行。由于劳动力价格高昂,美国蔬菜种植一般不投入很多劳动力,一万亩的菜园,通常管理人员只有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集约农区牧草周年高效供青生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牧草4种免耕套播种植模式(特高/杂交狼尾草、特高/宁杂3号狼尾草、特高/JUMBO、特高/苦荚菜)和4种接茬种植模式(特高—杂交狼尾草、毛叶苕子—杂交狼尾草、冬牧70—宁杂3号狼尾草、冬牧70—JUM—BO)比较研究,初步明确了不同牧草不同播种期及种植方式下的供青期及产草量;“特高/杂交狼尾草”免耕套播种植模式总产量低于接茬种植模式的总产量;通过调节特高多花黑麦草的播期(可在9月中旬播种特高),并加强肥水管理,可提早多花黑麦草的利用时期;为了尽可能地延长牧草供青期,可同时采用几种种植模式。本研究为长江中下游集约农区牧草周年高效供青生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不断推广,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增,油菜机械化种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油菜增产增收,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阻碍着油菜机械化生产发展。第一,种植模式零散。这种小规模的种植结构模式,成本较高且平均收益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制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第二,劳动能力资源不足。农村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农村劳动力水平低下,增加了油菜种植的劳动成本,进而影响了油菜的生产规模和效益。第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单一作物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推广一年三造免耕轮作栽培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文章借鉴广西横县的一年三造免耕轮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甜玉米-水稻-甜玉米免耕轮作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栽培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单一作物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推广一年三 造免耕轮作栽培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 产环境。文章借鉴广西横县的一年三造免耕轮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甜玉米- 水稻- 甜玉米免耕轮作栽培模式 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栽培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区田间试验观察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春油菜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以起垄覆膜膜侧沟播模式产量最高,为4 292.3 kg/hm2,较平作沟播模式增产38.63%;农艺性状均较平作沟播模式表现好,经济性状除千粒重较对照稍低外,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均为最多。此种植模式可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区重点推广。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大力推广覆膜土豆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的优点是:在薄薄的一层地膜的保护下,既能保持温湿度,又可以灭草防病,每667平方米可增收50千克,真可谓一举多得。据统计,全镇共种植覆膜土豆1000多公顷,图为该镇曹庄村村民正在抠苗。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辣椒间作玉米播前准备、土壤选择、播种要求、田间管理、摘收过程等栽培技术要点,分析辣椒地间种玉米种植模式特点,在此模式下可取得较好种植收益。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影响,陕西省扶风县冬小麦+夏玉米1年2熟种植面积越来越小,小麦收获后季节性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科学统筹种植制度,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研究推广冬小麦+青皮萝卜粮菜轮作高效种植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在扶风县推广面积3 000多亩。应用该模式,第1茬小麦平均亩产560 kg、亩收入1 510元、亩纯收入590元,第2茬青皮萝卜平均亩产3 830 kg、亩收入4 210元、亩纯收入2 260元,两茬合计亩收入5 720元、亩纯收入2 850元,经济效益显著。该模式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出率,解决了粮菜争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杜绝了焚烧麦茬污染环境事件的发生;除采收萝卜需较多人工外,其他种植环节全部采用机械化,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非常适合规模化大面积发展,并为探索传统种植业良性循环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俱佳。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6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验监测,看到了国家西北部尤其是新疆地域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产品。其中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让农民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在了土地耕作上,作为传统的棉花种植基地的新疆,确实做好了相关的棉花种植管理模式的探究,但是很大面积采用的还是采用精耕细作。这种投入大、劳动力使用多,且强度大,成为了棉花产量的限制性因素,阻碍了棉花的生产发展。粗放式的种植模式,不仅能减少劳动力的劳动强度,而且能获得更  相似文献   

20.
高温和强光是制约生姜正常生长的重要的因素,为提高生姜产量,连续2年进行苗期遮荫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生姜遮荫栽培比常规种植增产增收效益极其显著。搭遮阳网遮荫效果较好,特别是对降低田间温度效果特别明显,表现出植株生长快,有利于分枝,达到了高产的目的;但搭遮阳网遮荫,相对费工、费力,增加了成本,在劳动力缺少的情况下,不易大面积推广。四周栽玉米种植模式,在田间降温、促进植株分枝等方面虽不及搭遮阳网种植模式,但比常规露地种植模式效果好,这种方式适合现在农村劳动力特点,便于姜农操作,还能收获一季玉米,一般可增收玉米2 250 kg/hm2,同时减少遮阳网及其搭建等费用,值得在大面积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