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旨在研究4种单体NSP酶制剂(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甘露聚糖酶),经过预消化处理工艺后,对肉鸡日粮中的非淀粉多糖的酶解情况,为进一步研究NSP酶制剂在肉鸡日粮中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不同的NSP酶添加量对肉鸡日粮的预消化处理效果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的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250、350、300、200 mg/kg;初步确定的预消化处理参数是:温度45℃、时间60 min、水分35%。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试验日粮中最佳酶制剂组合是:木聚糖酶186 mg/kg、β-葡聚糖酶440 mg/kg、纤维素酶337 mg/kg、甘露聚糖酶200 mg/kg(P<0.01)。研究表明,加酶日粮经过预消化处理后,可以有效地降解其中日粮的非淀粉多糖,提高日粮的营养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饲用酶制剂对饲料中非淀粉多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淀粉多糖酶是存在于饮料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不被消化道所降解,遇水形成胶态溶液,使食糜黏度增大,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非淀粉多糖酶对于改善饲料品质、消除抗营养因子影响,提高动物健康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非淀粉多糖的种类、抗营养作用、非淀粉多糖的种类、应用都进行了综述,并对非淀粉多糖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还原糖法测定饲用非淀粉多糖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影响还原糖法测定非淀粉多糖酶活力的因素。重点讨论了底物及其浓度的选择和样品酶的稀释度对最终测定结果的影响。指出,除了pH值和温度以外,具有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底物、样品酶的适当稀释度也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饲料加工过程中非淀粉多糖酶的催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含非淀粉多糖酶小麦型饲料进行制粒加工,测定饲料还原糖及纤维素的含量,探讨了非淀粉多糖酶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对还原糖、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的催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小麦型饲料在制粒过程中,还原糖增加17.76%(P0.01),半纤维素下降1.41个百分点(P0.01)、纤维素下降0.44个百分点(P0.05)。而无酶饲料在制粒过程中还原糖、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还原糖地测定饲用非淀粉多糖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分析了影响还原糖法测定非淀粉多糖酶活力的因素。重点讨论了底物及其浓度的选择和样品酶的释度对最终测定结果的影响,指出,除了pH值和温度以外,具有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底物、样品酶的适当稀释度也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刘焕 《中国乳业》2014,(12):46-47
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s)是存在于饲料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不被消化道所降解,遇水形成胶态溶液,使食糜粘度增大,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非淀粉多糖酶对于改善饲料品质、消除抗营养因子影响、提高动物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瘤胃微生物非淀粉多糖酶基因的一些主要理化生特性,毒理特性来介绍瘤胃微生物非淀粉多糖和非淀粉多糖酶基因在动物生产和动物保健中的作用与利用现状,以对后续非淀粉多糖及非淀粉多糖酶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非淀粉多糖酶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非淀粉多糖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即提高养分消化率和改善生长性能,同时阐述了它的作用机理,其中包括破坏植物细胞壁、降低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影响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及改变消化道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8.
以“杜长嘉”杂交仔猪为对象 ,研究大麦型饲粮中添加NSP酶制剂对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添加NSP酶使仔猪日增重提高 1 1 .54% (P <0 .0 1 ) ,饲料转化率提高5.33% (P <0 .0 5) ,日采食量提高 5.4 0 % (P <0 .0 5)。添加NSP酶可显著提高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与对照组相比 ,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 5.56% (P <0 .0 1 )、4 .79% (P <0 .0 1 )、2 8.79% (P <0 .0 1 )、1 5.0 5% (P <0 .0 1 )、32 .0 5% (P <0 .0 1 )和 4 .2 4 % (P <0 .0 1 )。  相似文献   

9.
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法,考察了2种非淀粉多糖(NSP)复合酶对麸皮、米糠、DDGS、棉粕和稻壳粉这5种非常规饲料原料的酶解效果。结果发现复合酶A的降解效果由强到若依次是麸皮>DDGS>米糠>棉粕>稻壳粉,而复合酶B的降解效果依次为麸皮>米糠>DDGS>棉粕>稻壳粉。此外,本试验中原生菌发酵生产的复合酶B为纯天然复合酶产品,在此试验中显示出了出色的耐胃蛋白酶降解能力和出色的降解饲料原料能力。此结果表明非淀粉多糖类复合酶制剂对5种非常规饲料原料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活力相近的情况下,原生菌发酵生产的天然复合酶降解效率远优于同类复配产品。就原料来看,非淀粉多糖酶对麸皮、DDGS和米糠中的营养改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长性能角度研究了非淀粉多糖酶对奥尼罗非鱼肝胰脏、肠道(前、中后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约60 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56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7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添加了不同水平非淀粉多糖复合酶制剂(0、0.01%、0.02%、0.04%)的基础日粮,喂料后0,1、3、5 h对各组进行组织采样,研究非淀粉多精酶对罗非鱼肝胰脏、肠道(前、中后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0.02%和0.04%非淀粉多糖酶显著提高了奥尼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2)蛋白酶活性分别按肝胰脏、胃、肠道依次升高;(3)添加0.04%非淀粉多糖酶组罗非鱼肝胰脏、胃蛋白酶活性最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除喂后5 h采样结果外,其它时间采样检测结果均以添加0.01%非淀粉多糖酶组中后肠蛋白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适量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影响不大,高量添加非淀粉多糖酶(0.04%)对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前、中后肠淀粉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玉米-豆粕型日粮的非淀粉多糖(NSP)种类与含量,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的理论依据以及非淀粉多糖酶对玉米-豆粕日粮养分消化率和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酶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养分消化率和畜禽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2.
低能量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杜×长×大杂交仔猪120头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Ⅰ(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Ⅱ(基础日粮中减少292kJ/kg消化能)和试验组(基础日粮中减少292kJ/kg消化能,添加500g/t罗酶宝)3个处理组,研究低能量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对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Ⅱ相比,试验组仔猪的日增重提高6.53%(P<0.05),饲料转化率提高7.25%(P<0.05),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提高5.76%(P<0.05);与对照组Ⅰ相比,试验组仔猪在日增重、饲料转化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日粮中添加500g/t罗酶宝与增加292kJ/kg消化能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将200只21日龄罗斯肉鸡分成5个处理组:处理1组(正对照组)、处理2组(负对照组),处理3~5组在负对照组日粮基础上各添加一种商业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制剂产品。测定肉鸡生长性能及42日龄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处理3组肉鸡的料肉比显著优于(P≤0.05)处理1、2和5组;末体重指标,处理3和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处理2和5组。处理3组肉鸡十二指肠的淀粉酶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P≤0.05)处理1和2组。处理4和5组肉鸡的十二指肠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处理3组。处理3组肉鸡空肠内容物的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4个处理组。以上结果说明,选用复合NSP酶制剂应实测产品的酶种类和酶活性,以合理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评估了低水平水溶性、碱提取戊聚糖和木聚糖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器官发育和肠道内容物黏度、pH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体重一致的1日龄肉仔鸡50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饲喂基础日粮+40 mg/kg水溶性戊聚糖、基础日粮+80 mg/kg水溶性戊聚糖、基础日粮+40 mg/kg碱提取戊聚糖、基础日粮+80 mg/kg碱提取戊聚糖、基础日粮+2 mg/kg木聚糖酶、基础日粮+4 mg/kg木聚糖酶。结果:从第5~15天,对照组和处理组的体重、法氏囊、肌胃和肠道重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40 mg/kg水溶性戊聚糖组体重、法氏囊、前胃和肠道重量的均值显著提高(P<0.05)。4 mg/kg木聚糖酶组法氏囊和肌胃平均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mg/kg木聚糖酶组较40和80 mg/kg碱提取物戊聚糖组显著降低了5~15 d回肠内容物黏度(P<0.05),2 mg/kg木聚糖酶和对照组5和10 d回肠和盲肠内容物pH最低(P<0.05)。40 mg/kg水溶性戊聚糖组及2和4 mg/kg木聚糖酶组直肠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40 mg/kg水溶性戊聚糖组直肠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最低(P<0.05)。结论: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水溶性戊聚糖或木聚糖酶可以改善肉鸡体重,其中40 mg/kg水溶性戊聚糖可以促进肉鸡器官发育。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研究糙米、碎米、米糠、米糠粕和统糠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体外有机物消化率,同时评估大米副产品干物质和有机物体外消化率与碳水化合物成分中纤维含量的相关性。试验分析了碎米、糙米、米糠、米糠粕和统糠的总能、干物质、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粗蛋白质以及粗脂肪含量,同时分析了5种大米副产物的淀粉含量,并以非淀粉多糖、纤维素、可溶、不溶性非纤维素多糖以及木质素为指标对其纤维浓度进行定量。结果显示:米糠总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P<0.05),碎米和糙米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和灰分含量显著低于米糠、米糠粕和统糠(P<0.05)。统糠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和灰分含量最高(P<0.05),而粗蛋白质含量最低(P<0.05)。碎米和糙米淀粉含量大于80%,米糠和米糠粕淀粉含量低于27%,统糠淀粉含量最低,但粗纤维含量最高。米糠粕中阿拉伯糖和糖醛酸含量高于其他大米副产物,而统糠木糖含量最高,米糠中木糖的含量只有0.01%。碎米和糙米干物质和有机物体外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大米副产物(P<0.05),干物质和有机物体外消化率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不溶性非纤维多糖、纤维素、非淀粉多糖、可溶性纤维、不溶性纤维和粗纤维含量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效应(P<0.05)。结论:除了统糠主要以纤维素为主要组分外,其他大米副产物的多糖成分主要是阿拉伯木聚糖。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大米副产物干物质和有机物体外消化率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6.
在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以消除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破坏植物细胞壁、降低食糜的黏度、提高内源酶活性、增加肠道载体表达及减少有害菌繁殖,以保证动物健康。  相似文献   

17.
菌株As56对饲料中非淀粉多糖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雪义  蓝荣  葛俊宏 《饲料工业》2005,26(14):20-23
在畜禽饲料中,国内通常把玉米作为主要的能量饲料,很少使用小麦、大麦等麦类原料。主要是麦类饲料中含有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vsaccharide.NSP)等抗营养因子而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但随着我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将出现玉米供应紧缺的状况。据预测.到2020年我同能量饲料缺口将达到0.83亿吨。  相似文献   

18.
DNS法快速评定非淀粉多糖酶体外酶解饲料原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淀粉多糖(NSP,non-starchpolvsaccharides)是植物组织中除淀粉以外.所有多糖类的总称。目前各种饲料原料,尤其是非常规饲料原料中NSP含量很高(表1),NSP的抗营养机理为增加食糜黏度。阻碍营养物质释放,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和降低饲料能值.从而使动物对养分的消化吸收有所降低。最终影响动物生长。目前评定各种酶针对不同饲料原料酶解效果的试验方法不多,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快速、重现性好的DNS法.快速评定非淀粉多糖酶体外酶解饲料原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玉米、小麦、豆粕、小麦麸等的NSP提取物及纤维素的发酵特性,以采食无抗生素日粮的肉仔鸡盲肠微生物为菌源,通过体外发酵试验比较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量及产生速率。结果表明:小麦NSP提取物的SCFA产量及生成速率最大;豆粕NSP提取物次之,第6、122、4 h的SCFA总产量分别为小麦NSP提取物的65.38%、65.07%、71.76%;玉米NSP提取物和小麦麸NSP提取物紧随豆粕NSP提取物之后,第6、12、24 h的SCFA总产量分别为小麦NSP提取物的61.53%、57.53%、62.75%和55.77%、44.52%、45.10%;纤维素的可发酵性最差,第12、24 h的SCFA总产量仅为小麦NSP提取物的10.96%~14.90%。由此可见,5种NSP的可发酵性的顺序依次为小麦NSP>豆粕NSP>玉米NSP>小麦麸NSP>纤维素。此外,上述NSP发酵产物SCFA组成比例均以乙酸为最多,其次为丙酸,丁酸最少;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丁酸比例逐渐增加,多数发酵底物在第24 h产生丁酸的比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