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地农业与水土保持相关产业的地位和配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牧草业开发的生态经济性、粮食生产的战略性和林业建设的生态性 ,决定了这些行业在山区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应从区域生态资源实际出发 ,按照林草建设疏林化 ,粮果生产梯田化 ,刈割草场轮作化 ,森林利用畜牧化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战略原则和技术要求 ,镶嵌配置。达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开发相结合 ,这是实现山地农业和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时期古水土流失与古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新世古水土流失与古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实践。借鉴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手段 ,利用古人类活动区域周围的河流、湖泊沉积物及坡脚堆积物 ,可以获得古水土流失的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物中孢粉数量的减少或草本植被的相对增加、磁化率的增大、迁移能力较弱的元素及化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富集 ,或沉积物分选差、粒度增大等 ,都可能指示着古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对辽西大凌河剖面的孢粉分析 ,指出红山文化遗址堆积较薄且分布稀疏 ,可能与古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3.
4.
丘陵山地的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山地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述了闽北山地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阐明了山地森林对水的调节和土壤保持作用,指出保护山地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结构、布置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对控制闽北的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破坏植被的结果。西部大开发,水土保持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要先行,而水土保持又离不开植被建设。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植被的重要性,但是关于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尚不太明确。为此,探讨了植被破坏对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及植被的各部分在保持水土方面的功效,认为植被措施具有极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是水土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8.
水土保持与闽江流域农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是福建省的第一大江,闽江流域拥有全省一半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福建省的主要粮食和木材产地,对全省农业的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由于水土流失的发展,闽江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大量的肥沃表土流失,动摇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另一方面污染了水环境,影响了水质,使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受到威胁,水资源不能永续利用,同时还降低了地表贮存和涵养水分能力,增加了水旱灾害,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只有采取各种措施保住水土资源,农业才能持续发展,水土保持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为目的,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加强闽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对改善流域农业生产条件,实现闽江流域乃至全省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与我国持续农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正> 一、持续农业的基本内涵 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是近年来随着世界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保持土地利用的持久性,获得稳定增长的生产力,维护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物的多样性。此外,通过低(或中)投入而获得稳定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是持续农业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消耗大量的能流和物质流,使获得动植物产品达到最高量。即以大量投入为基础来提高生产力,达到高单产、高利润的目的,因而产生“集约农业”、“石油农业”的经营方式。西方国家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高投入(机械、化肥、农药等)来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可划分出5个侵蚀阶段,其起始年龄分别为11,7.0,0.7,0.3,0.15kaBP。根据高原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河流输沙量、径流量和年降水量等数据建立了各个指标的回归方程。根据各方程和全新世不同时期阶地沉积物的实测数据,计算了各个阶段的平均古侵蚀强度和流域输沙量。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不同的:在11000~7000aBP时期以构造活动因素为主,在7000~2000aBP期间以气候因素为主,在2000~700aBP和300aBP以来以人为活动因素为主,而在700~300aBP是构造活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因素。自然因素的突变作用一般大于人类活动的作用,而现代人类活动的加剧程度大约是自然侵蚀强度的45.5%。  相似文献   

11.
<正>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总面积15.6万km~2,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0%,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4.6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全省人民同穷山恶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80年代初期,以户包治理小流域为起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开发治理“四荒”,推动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把水土保持引入产业化发展的新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增长水平.1996年,  相似文献   

12.
在工矿企业发达、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正确处理发展工矿企业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关系,加快水保产业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各具特色的水保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把小流域建成永续利用的财源宝地,走出一条水保业、工副业相依互促和持续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论述水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生态的概念,认为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是水土生态的重要特征。同时,对水土生态保持的含义作了新的定义,并将水土生态保持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生态型、自然型、生产型、建设型。从水土生态的高度,从源头上、要素的联系中去认识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一种主动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土保持观念,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将使水土生态保持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红壤丘陵区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坡耕地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现状,对比分析了坡改梯以后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坡改梯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果,并且其保土效果要优于保水效果;而在同样坡改梯的情况下,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又能极大地提高保水保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榆林水土保持中的PAI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啸  甘枝茂等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34-136,158
榆林地处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也是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试验区。探讨榆林水土保持实施方案,对整个西部地区大开发有借鉴意义。过去人们总是把工业看作是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者,发展工业与水土保持不可兼得。本文着眼于发展地方工业,论述了工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并指出要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必须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以此筹集资金、吸引大批农民、减少水土流失区人口压力、带动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区域经济的大循环,进而提出"P(人口)A(农业)I(工业)"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小流域治理的英文词条王礼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为了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加强我国水土保持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不少水土保持书刊(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均有英文目录,不少学术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关键词等。“小流域治理”一词...  相似文献   

17.
甘肃定西的水土流失状况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西市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多年来坚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万333km2,治理程度达618%,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8.
试论将“水土保持”改称“水土生态保持”的科学性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我国“水土保持”一词的提出已有60多年的历史,而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公元前16~11世纪)。水和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子,而以水和土为首要立地条件的生态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也是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水土保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生态保护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愈来愈成为水土保持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从水土保持的历史和当今不断丰富的水土保持实践来看,应将传统的“水土保持”称谓改称“水土生态保持”,这样更符合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需要,能够反映当前水土保持实践,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知度,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将对其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和产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本文论述了小流域治理中结构调整合理性的分析方法和评判原则,并以此分析评价了五条典型小流域结构变革的效应及合理性,表明治理前后总产值总增量中劳动结构效应占—10.41%,土地结构效应占35.8%,流域内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农林牧副各业同步协调发展,当地粮食、“三料”、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说明流域经济结构调整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