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松针小卷蛾危害症状、生活史、发生条件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松针小卷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油松球果小卷蛾的形态特征,介绍了其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油松球果小卷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贾隽 《青海农林科技》2014,(1):13-14,73
青海云杉小卷蛾为云杉小卷蛾属新种,在青海西宁地区主要危害青海云杉,在我国青海西宁发生较为严重。由于小卷蛾虫体过小不易观察,危害隐蔽,监测、防治难度较大,蛹羽化期集中,一旦成虫出现,很快进入盛期,预报有效防治期很难把握,防治效果较差。经过三年观测发现青海云杉小卷蛾的生活史与青海云杉物候期有着密切的依从关系,以青海云杉物候观测为参照,可掌握青海云杉小卷蛾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4.
松针小卷蛾是油松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为害针叶。通过对试验区松针小卷蛾进行危害调查,发现该地松针小卷蛾危害较严重。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松针小卷蛾防治试验,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松针小卷蛾为针叶树种林间常发的隐蔽性害虫,造成部分受害针叶枯黄甚至死亡,不利于针叶类树种的正常生长。本文结合榆林市榆阳区实际,对松针小卷蛾发生规律、分布及危害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松针小卷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松皮小卷蛾在2012年、2013年连续2年在湟源县和平乡的部分育苗地区暴发式发生,导致了大量云杉苗木枯死。2015年通过调查发现松皮小卷蛾扩散到了人工造林地。为加强对湟源县松皮小卷蛾的管理,有效控制其危害和在湟源地区进一步扩散蔓延,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松皮小卷蛾在湟源县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松皮小卷蛾在湟源县属于中度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7.
云杉球果小卷蛾又名云杉球果卷叶蛾,属鳞翅目卷蛾科昆虫,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内蒙、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主要以幼虫危害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红松、西伯利亚落叶松等树木的球果。本文对云杉球果小卷蛾发生规律和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为有效防治云杉球果小卷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槐小卷蛾是危害国槐、龙爪槐、五叶槐等的鳞翅目,卷蛾科害虫。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调查槐小卷蛾在山东东营的成虫和卵发生动态,结果显示:成虫发生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卵发生盛期为5月28~30日、7月22~24日和8月26~28日。明确槐小卷蛾成虫和卵的发生期对预防及综合治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988—1989年,在内蒙古东部乌尔旗汗地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天然林内,对危害落叶松球果的卷蛾进行了定点观察,并在库都尔、吉文、阿里河等邻近地区进行了该卷蛾种群数量调查。经鉴定该卷蛾为东北小卷蛾Cydia illutana dahuricolana(V.I.Kuznetzov),是我国新记录。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小卷蛾一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冬。对幼虫及蛹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对生活习性、危害、不同地区种群数量的差异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油松球果小卷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洛南县地处秦岭东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是油松天然适生区。近年来由于油松球果小卷蛾对油松球果危害,球果危害率达80%以上,油松种子产量急剧下降,危害重点区颗粒无收,是油松的主要害虫。为此,笔者近几年对油松球果小卷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与实践,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虫霉目的1个新记录属和1个新记录种。新记录属采自太白山原始林斑腹蝇尸,只产生外生休眠孢子,外壁桔黄、刺状,不能脱落,未见分生孢子,只能鉴定为斯魏霉属Strongwellsea。新记录种布伦克虫疠霉Pandora blunckii(Lakon etZimmermann)Humber.系宁夏六盘山林区松线小卷叶蛾流行主要病原,分生孢子倒拟卵形,假根单菌丝状,末端有盘状固着器。尖突巴科霉Batkoa apiculata(Thaxter)Humber.分生孢子为球状,乳突端部有尖突,为西北地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红杉是我国西南高山特有树种,也是我省青南高寒地区分布面积较小、海拔较高的一个特有树种,红杉具有与其它树种不同的独特的生境条件和生物学特性,应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育苗、造林的试验研究,逐步扩大造林地域,为高寒冷湿地带的生态树种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丽江球果花蝇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记述,并对其分布及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该虫在丽江市及迪庆州1年发生1代,以蛹在枯枝落叶层或土中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产卵,5月中旬开始孵化;经30 d左右的危害,末龄幼虫于6月中旬落地化蛹;该虫以幼虫取食喜马拉雅落叶松幼嫩种鳞及种子,球果被害率为22.65%~78.70%.  相似文献   

14.
Spatially extended population models predict complex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such as spiral waves and spatial chaos, as a result of the reaction-diffusion dynamics that arise from trophic interactions. However, examples of such patterns in ecological systems are scarce. We develop a quantitative technique to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waves in Central European larch budmoth (Zeiraphera diniana Gn.) outbreaks. We show that these waves travel toward the northeast-east at 210 kilometers per year. A theoretical model involving a moth-enemy interaction predicts directional waves, but only if dispersal is directionally biased or habitat productivity varies across the landscape. Our study confirms that nonlinear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can lead to complex spatial dynamics at a reg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15.
The regulation of natural populations of invertebrate hosts by viral, bacterial, protozoan, or helminth infections is discussed, using models that combine elements of conventional epidemiology (where the host population is assumed constant) with dynamic elements drawn from predator-prey studies; the apparent absence of acquired immunity in invertebrates simplifies the analysis. Highly pathogenic infections, with long-lived infective stages, tend to produce cyclic behavior in their host populations. The models give an explanation of the 9- to 10-year population cycles of the larch bud moth (Zeiraphera diniana) in the European Alps and suggest that microsporidian protozoan and baculovirus infection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5- to 12-year population cycles observed in many temperate forest insects.  相似文献   

16.
对裂叶沙参和泡沙参的栽培苗进行了遮光处理实验,在测量光合特性的同时,测定了其叶片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开度和气孔导度等气孔行为,并采用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遮光水平裂叶沙参和泡沙参气孔行为与光合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孔行为对泡沙参光合特性(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较大,对裂叶沙参光合特性的影响较小,并且对裂叶沙参光合特性直接影响较大的气孔行为缺乏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对青麸杨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麸杨病害有10余种,害虫有30余种。病害以膏药病发生最为普遍,每年春秋两季是该病的主要发生期,树龄及环境条件对发病影响较大,用桐油原液或5%氯氰菊酯乳油加适量柴油稀释后涂抹病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害虫以宽肩象危害最重,该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防治幼虫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8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200倍液加适量柴油涂抹树干受害部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长白落叶松不同种源种子性状、苗期性状、7年生幼林性状共24个因子的观测数据,采用生物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长白落叶松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引起变异的气候生态基础。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不同种源具有显著的遺传分化;幼林生长性状主要受纬度和海拔双重控制,表现为南部和低海拔种源较北部和高海拔种源生长快。同一地点不同海拔种源幼林生长性状变异显著,中、低海拔种源显著大于高海拔种源。落叶病感病性状主要受经度控制,至西向东病情加重。种子发芽率主要受经度和纬度双重控制,至西向东从高海拔向低海拔种子发芽率降低,长白落叶松性状地理变异具有明显的气候生态基础,影响幼林生长性状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影响种子性状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光照和水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研究普达措国家公园海拔上限麦吊云杉、大果红杉和长苞冷杉的生长特征,构建差值年表并分析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揭示影响该区域3个主要树种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1)生长后期的气候因子对该地区树木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同树种的响应方式存在差异;2)麦吊云杉生长主要受限于生长季的气候条件,与上年生长后期(上年9—10月)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且当年生长盛期(6—8月)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其径向生长;3)大果红杉生长主要受限于生长后期的水分条件,主要表现为与上年10月以及上年生长后期(9—10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4)长苞冷杉生长主要受限于生长季的气候条件,主要表现为对当年生长季盛期(6—8月)以及当年生长季后期(9—10月)平均温度的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香格里拉地区的气候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要松树诱导抗虫性的一些规律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该文以马尾松、油松、华北落叶松3种我国主要针叶树为对象,分析比较了3种松树在受松毛虫危害后,所产生的迅速诱导抗性和滞后诱导抗性;研究了取食相应的受害针叶后,其生长发育情况的变化;探讨了松树诱导抗性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作用过程,总结了我国主要松树诱导抗性的一般规律,为分析松毛虫发生机理及松毛虫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