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茶叶生产流通中出现的一系列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不良影响以及给相关的茶叶生产管理、质量监管等带来的难题,使得构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非常具有紧迫性和价值。本文基于.Net平台构建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首先探讨了茶叶质量安全数据信息的标识问题,为系统设计与构建做数据上的技术准备,即对茶叶种植至茶叶销售整个环节的与茶叶质量安全有关的环节进行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从系统总体构想、系统结构、数据库、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并继而对系统实现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MVC三层模型实现系统的功能,最后对系统的功能、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葛晓军 《茶叶通讯》2021,48(3):543-549
利用封闭供应链中32家茶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茶叶企业优质产品有效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茶叶企业安全生产意向对优质产品有效供给行为的综合影响最大;封闭供应链管理与政府监管主要是通过安全生产目标、主观规范、控制认知及生产意向等中介变量影响茶叶企业优质产品有效供给行为,封闭供应链管理对茶叶企...  相似文献   

3.
茶叶的生产、流通和追溯是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一环,物联网技术可以获取商品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处理后,将农产品所处状态和定位信息实时传输到追溯平台,可以有效地跟踪、监督茶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相关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追溯编码、产品标识、基于物联网的溯源节点信息采集、溯源数据查询等4个方面简述茶叶质量溯源系统关键技术,阐述追溯系统集成框架与实现,同时分析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江苏省茶叶产业的质量安全现状进行概述,同时对潜在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加快技术推广、完善茶叶质检体系建设、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等方面保障江苏茶叶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与营销工作模式的融合,在提高茶叶营销中发挥重要价值。针对当前茶叶营销存在的策略问题,将大数据技术、思维、观念运用到其中,为茶叶营销革新注入新的动力,能够实现茶叶营销策略的优化,推进茶叶营销向精准化模式进程。对此,以大数据内涵与特性为基础,分析大数据视域下茶叶营销现状,论述大数据视域下茶叶营销特性,明晰大数据视域下茶叶营销模式,提出大数据视域下茶叶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夏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为例,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体系,以期能够改善茶叶质量安全、提高茶叶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从安全角度谈茶叶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向阳  刘畅 《福建茶叶》2016,(6):189-19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茶叶出口量逐年增多,但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首先介绍了茶叶质量安全的内涵,而后分析了当前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以及成因,最后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茶叶行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福建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江帆 《茶叶科学》2011,31(5):427-433
随着各国政府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日益关注,对无污染、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强,但作为无公害茶叶的较高层次——有机茶叶的供给却不见明显增长。本文抽取福建省383家茶叶企业进行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问卷调查,并通过二元Logit模型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找出福建省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规模化效应因素、品牌因素等是影响福建省茶叶企业有机茶生产选择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投入对于茶叶企业有机茶的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茶叶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成为广大茶农、茶叶企业及政府部门亟待解决和做好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重大民生问题。茶叶安全生产监管使用法律手段进行控制,可以保障茶叶的安全生产,使茶叶的生产加工一系列流程都得到基础保障,从而提升人们生活中饮茶的品质。然而,当前茶叶安全生产监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通过法律层面来完善茶叶安全生产监管中的不足,本文主要就法律视角下茶叶安全生产监管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能在推到茶叶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一点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茶叶质量安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鲁成银 《茶叶》2004,30(2):67-69
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了探讨。茶叶质量安全包含了茶叶质量与茶叶安全,茶叶质量是指“茶叶的特性及其满足消费要求的程度”,茶叶安全是指“长期正常饮用茶叶对人体不会带来危害”。在阐述茶叶质量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对影响茶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茶叶质量安全评价及质量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汪庆华  刘新 《茶叶》2006,32(2):66-69
茶叶是我国的国饮,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几年来,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加大力度禁止在茶叶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扶持龙头企业加速茶叶加工厂的改造,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已大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涉及茶叶的原料生产和加工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茶叶作为一种广泛消费的饮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首先概述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传统和现代技术,深入研究茶叶加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包括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污染以及自然因素;随后介绍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与检测的各种现代检测技术;最后针对不同污染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期望本文能对提高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利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世界》2016,(12)
正4月12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6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新昌县成功举行。17家中茶协副会长单位和茶业科研机构、国内外大型茶叶企业和地方茶叶主产区县、行业协会代表,近1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讨论通过了中茶协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委员单位名单,并通过选举投票方式产生了中茶协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虽有所提高,但问题依然不少。本文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提高广东茶叶质量安全,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技术和管理是制约茶叶质量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建立广东茶叶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是提升广东茶叶质量安全的战略途径和支持体系。但广东茶叶质量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各部门、各主体协同推进的长期任务。在现阶段,产业技术主导和产业政策的导向,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作为。在提升广东茶叶质量安全的途径和支持体系中,政府是个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何淑芬 《福建茶叶》2016,(3):278-279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要求特别是食品的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中的一种,在我国的受众范围和受众人群数量都具有极高的影响,对于茶叶的安全风险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茶叶在生产和加工以及销售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对于茶叶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模糊数学理论评价茶叶安全状态的评价方法,在建立茶叶安全风险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茶叶的种类和地区等差异性,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茶叶安全风险指数,从而能够对茶叶的质量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谢艳云 《福建茶叶》2016,(5):232-23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数据信息变得更加庞大,大数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茶叶的数据信息包含茶叶种植面积、气候、湿度、质量等多方面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茶叶的各项信息。本文主要探讨大数据分析在茶叶质量评估方面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从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以及构建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药监管信息化平台、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并完善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的战略对策,以期提高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有多个茶叶生产省市,如湖北恩施、陕西、江苏、福建等.茶叶安全在我国食品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提高茶叶质量与安全,专门制定了对应的犯罪刑法,目的在于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规制.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犯罪刑法规制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缺陷,只有提高法律法规完善性,才能在根源处解决茶叶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本文就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