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艺菱 《福建茶叶》2016,(11):161-162
陶瓷茶器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饮茶器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陶瓷茶器的使用不仅仅局限在其实用功能方面,而同时也更注重其审美价值的体现。景德镇是陶瓷茶器的著名产地和品牌,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研究,从中分析了我国当前的陶瓷茶器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互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茶器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当然,茶器生产的机械化、批量化已经成为重要趋势。手工技术无疑是一种复古型技术,其中所诠释的是一种生态化应用,同时更是大众饮茶诉求的展现与表达。本文拟从茶文化内涵探究入手,结合茶器应用历史及文化认知入手,结合手工茶器的设计创意诉求变化分析,从而具体探究茶文化背景下手工茶器的创意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文婧 《福建茶叶》2016,(7):165-166
在当今时代,茶产业是赋有丰富含义的综合性产业,包含茶叶、茶具、茶食的生产与贸易及茶业的经济管理、教育、科技、金融等项,关联到交易方式、竞争力、人才、绿色生态保健等新理念。茶文化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使自然与社会科学建立了联系、文学艺术与社会习惯风俗相融合,它独具魅力,在我国的华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行和发展,为弘扬和传播我国的茶文化提供了很多的条件,并做出了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4.
吴瑶 《福建茶叶》2016,(7):157-158
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乾隆皇帝具有饮茶的爱好并乐于举办和参与各类宫廷茶事活动,所以乾隆时期御用茶器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体现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在对清朝茶文化做出论述的基础上,从造型、图案装饰以及釉色三个方面对乾隆时期御用茶器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苏亚飞 《福建茶叶》2016,(1):159-160
艺术能够反映文化以及审美,其发展史就是在其他艺术类型影响下不断进步和完善的,紫砂陶茶器也不例外,其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多种艺术类型,同时,也受到了我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对紫砂陶茶器设计对其它艺术类型的借鉴及其艺术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赟 《福建茶叶》2016,(3):269-270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华母系文化和与合衍生而来,儒、释、道三教则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形成的基础。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建筑设施也不例外。历代以来,中国的许多建筑设施都与茶文化息息相关,许多建筑设施特别是公共设施都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文化是公共设施设计和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本文将基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背景,通过分析公共设施所蕴含的文化特点,探讨公共设施设计中茶文化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茶器是茶道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既要符合功能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又要满足精神性和审美性的需要。本文以茶器中的现代设计美学为主题,首先介绍了现代茶器的美学设计趋势,指出当今设计的重心在于以人为本,而后从功能美、生态美、造型美、文化美四个方面分析了茶器现代设计的美学特征,以期为茶器设计工作提供借鉴,使茶与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我国被赞誉为茶的故乡,一代茶圣陆羽在他流传千古的巨著《茶经》里这样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在我国具体出现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我国确实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饮用茶的国家,并且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而茶具作为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光辉璀璨的历史。直到今天,茶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茶具已经形成了一种艺术,每一种茶具的诞生,都包含着茶具制造艺人们的奇思妙想,洋溢着他们对茶文化的热情。本文就是对当代陶瓷茶器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吕倩 《福建茶叶》2023,(9):81-83
江永女书是女性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文化具有别样的艺术魅力和美感,可以在设计上对女书文化进行应用,将茶器设计赋予独特的魅力。本文以世界非遗女书文化美学为背景,从女书文化、设计融合及现代审美等方面入手,探索一种既符合当代审美又具有女性独特魅力的茶器设计方法,以期为茶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文生 《福建茶叶》2016,(11):170-171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饮茶的习惯,招待来访友人时更喜欢用茶。伴随着茶叶而来的是茶器的制作和使用,中国的茶器也有悠久的历史,茶器的种类和样式也不断增多,人们对茶器的质量和款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因此,给茶器的造型设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茶器设计如何满足和提高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本文讨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林力婷 《福建茶叶》2022,(5):114-116
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不同文化来袭,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中国化特色,也要强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才能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丰富作品文化内涵.从茶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体现入手,了解茶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借助茶文化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优化和创新,有利于加强对本土茶文化的挖...  相似文献   

12.
唐迪 《福建茶叶》2016,(5):198-199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茶文化元素运用越来越广泛,茶文化为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意,将茶文化运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体现茶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丰富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化长河中,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脱颖而出。茶文化富有极高的艺术性,从古至今,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发展至当今社会,茶已经逐渐成了现代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饮茶,必不可少的就需要茶具。其中紫砂陶茶器作为手工茶器的典范,在我国手工茶具的制作设计中占领独特的地位。本文旨在讨论当今茶文化背景下紫砂陶茶器的创作理念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设计的内涵,因此想要实现陶瓷茶具的成熟设计活动,必须充分注重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陶瓷茶具审美设计过程中。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理念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习惯,是一种民族共同习性,因此可以说将传统文化理念应用到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过程中,意义极为突出。本文拟从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及特征分析入手,结合陶瓷茶器设计应用状况分析,根据当前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的具体要求,从而探讨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提高茶文化品牌,加强教学竞争力,有助于提升我国环境设计水平、改善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促进我国设计领域的发展。教学模式对否是很重要的。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如何创新环境设计教学是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环境设计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且选定了互联网+茶文化模式,从而为茶文化背景下的环境设计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国家最宝贵最核心的传统文化之一,而茶文化与室内空间设计联系紧密,尤其是对于茶室内空间设计而言,常作为其设计的精神底蕴;室内空间设计亦吸取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从中提炼凝结最美的中国视觉元素,进行空间环境营造,使得室内空间充满古色韵味和浓重的文化底蕴。但是现今时代快速发展,信息高度发达,各种现代信息手段不断的渗入各行各业,通过信息迅速性传递改变着行业格局。本文拟从当下信息技术视野的大格局入手,探索在新局面下中国茶文化如何影响室内空间设计,挖掘出信息时代有文化有内涵的室内空间设计之道。  相似文献   

17.
王萌  谈晨 《福建茶叶》2021,(1):91-93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将茶文化应用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能够创新室内家居材质设计、室内陈设设计与氛围设计,有助于丰富室内空间设计内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体系,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还是整个茶文化体系,都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需要探究茶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活动相融合的具体思路,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及时代特点分析入手,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的具体理念内涵,通过融入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要求,从而探究茶文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内容丰富,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这些都对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介绍茶文化和影视广告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茶文化对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影响及茶文化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关于"唐代茶文化"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的综合分析,试图从茶器、茶诗、茶史、茶法、地域茶文化和对外交流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逐步勾勒出中国大陆学者对唐代茶文化研究的全貌。并且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台湾地区茶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度比较,以此揭示出中国大陆茶文化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和未尽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