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分别对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 Schneid)叶片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与比较,探讨了几种模型在藏川杨光响应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同一种植物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存在差异,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出的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高于实测值,光饱和点(LSP)远低于实测值;函数模型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为接近实测值;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藏川杨叶片光响应参数均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为培育优质藏川杨苗木和选择优良种源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选用拉萨、山南、林芝和日喀则4个种源的藏川杨1a生插条苗为研究对象,定期观测其生长指标,研究了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藏川杨不同种源1a生插条苗苗高、地径生长总体呈"慢-快-慢"型生长规律,其生长高峰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占整个生育期生长总量的60...  相似文献   

3.
藏川杨引种及硬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西藏地区引进新树种藏川杨,进行引种栽培试验,主要进行物候期的观察及1年生硬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虽然藏川杨是西藏高海拔地区树种,但在河北省仍能较健康生长,且表现出较好的适应特性,应在河北坝上地区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回顾了藏川杨的研究现状,通过介绍其生理特点,综述其在栽培过程中的育苗技术、苗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为进一步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使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藏川杨和中林46的日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藏川杨和中林46的日光合速率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藏川杨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峰值在09:00出现,为17.45umol/(m^2·s),中林46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0:00,为18.27umol/(m^2·s);两种杨树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1:00,其中藏川杨峰值为4.67mmoL/(m^2·s),中林46峰值是9.77mmol/(m^2·s).由两种树种的光合速率及其内、外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可知:中林46的Pn与PAR,Tr,Gs 3个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03,0.818和0.790),与Ca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为-0.715).藏川杨Pn与Tr,G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为0.579和0.639),与其他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探究藏川杨幼苗对Na Cl胁迫的响应特征,为西藏盐渍化地区植被优化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二年生藏川杨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0.2%、0.4%、0.6%、0.8%和1.0%)Na Cl溶液进行浇灌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次1 L,分别于2021年9月24日、9月29日、10月4日、10月9日施加Na Cl溶液,分析藏川杨幼苗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0.2%、0.4%NaCl处理藏川杨株高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但随着Na Cl浓度的提高,时间延长,藏川杨幼苗株高、基径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盐含量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较高盐浓度处理下,藏川杨叶片光能利用率受到显著抑制。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步增加,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大。通过植物生长指标发现,藏川杨幼苗对0.2%~0.4%浓度的Na Cl胁迫表现出一定的耐盐性;通...  相似文献   

7.
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3个发生不同年限的藏东南小型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泥石流沟道沉积区植物群落分别有藏川杨+腺果大叶蔷薇+沿阶草群落、藏川杨+鸡骨柴+苔草群落和藏川杨+高丛珍珠梅+苔草群落3种类型.②发生20a的泥石流沟道沉积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③藏川杨+腺果大叶蔷薇+沿阶草群落中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大于草本层,其余群落均为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水平高于草本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④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过程表明杨柳科植物为先锋种组成群落贯穿于整个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8.
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藏川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藏半干旱河谷地进行造林试验,采用了覆石头、覆膜、覆秸秆、覆鸡蛋托盘、用保水剂等不同造林技术措施,研究了不同措施下藏川杨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了藏川杨的造林成活率,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在不同措施下都有所提高,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相对都有所下降。说明在半干旱河谷地采用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于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促进树木更好地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35个环境因子和53个胖大海(Sterculia lychnophora Semen)样本点数据,采用Maxent模型预测胖大海全球潜在生态适宜区。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对模型进行评价。模型结果显示,胖大海全球生态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国家,遍布于亚洲东南部、美洲中南部和非洲中西部;此外,在印度半岛南部和非洲中东部也有部分存在。模型评价结果显示,测试集和训练集的AUC值分别为0.988和0.996,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结果显示,影响胖大海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年温度变化范围(bio7)、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年平均降水量(bio12)、土壤电导率(T-ECE)、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bio3)及土壤盐基饱和度(T-BS)。该研究结果为胖大海人工引种栽培和提高其品质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川黄檗(Phellodendron chinense)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但由于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导致其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目前已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基于川黄檗的55个有效分布记录点和19个气候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当前(1970—2000年)与未来(2041—2060年和2081—2100年)的潜在分布区格局,并评估制约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精度极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大于0.97;川黄檗当前的高适宜以上生境主要覆盖巫山山脉、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区、贵州中部北部山地以及大巴山南部山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年均降水量、年均温、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等温性;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川黄檗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高适宜以上区域面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趋势。降水和温度在塑造川黄檗分布格局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当前,川黄檗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适宜区有向北迁移的趋势,这可为川黄檗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藏茵陈的适宜生态因子,并分析藏茵陈在我国的适宜生长区域,为藏茵陈规范化种植科学选址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实地调查、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为基础,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提取藏茵陈主产区的生态因子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对藏茵陈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获得藏茵陈主产区主要生态因子值,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与藏茵陈主产区相似度高的适宜区主要位于西藏、四川、甘肃、青海等省区。藏茵陈集中生态适宜区可划分为川西高原、藏东高山-三江中段、藏南山原谷地3个亚区。[结论]利用TCMGIS-II技术开拓性地对藏茵陈的产地适宜性分析是对中药生产数值区划新的有益尝试,是将数值化定量评价引入整个传统植物区划研究领域的示范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植物叶功能性状对海拔这一青藏高原重要地形因子的适应机制,以藏东南川滇高山栎为研究对象,在9个连续海拔梯度上(2700~3500 m)测定并分析叶功能性状指标的分布特征及其之间的耦合权衡关系.结果表明:9个海拔梯度上川滇高山栎叶功能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体积,为50.31%,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叶...  相似文献   

13.
川西高原是我国冬虫夏草的重要产区,但其生态气候适宜区一直不是十分明确.综合分析国内特别是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的调查研究成果,结合产区实际,初步确定以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等为区划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冬虫夏草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北部高原和南部横断山区的山体山原中上部的草甸和草甸灌丛中,但分布区破碎分散,呈带状、片状或块状.北部高原区相对成片,南部横断山区多以河流和宽谷为界,孤立分散.以雅砻江——鲜水河北延至壤塘县东为界,西部多适宜区,东部以次适宜区为主.以州为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以次适宜区为主.经对比验证,区划结果比较真实、准确,直观地反映了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的适宜性空间分布,可以为虫草资源调查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合理综合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就藏川杨嫩枝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插穗选择、沙藏时间、扦插技术、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试验表明,选用一年生侧芽饱满枝条作为插穗,经过杀菌处理的1羊粪+2河沙+1菜园土的基质配方对嫩枝扦插苗的成活有利,为86.55%,并且通过两年对嫩枝扦插苗不同部位生长状况的试验调查发现,无论苗木是粗是细,其生长规律都是基部生长最快、梢部最慢,且梢部与基部和中部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xent与GIS的锈色棕榈象在中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Maxent生态位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综合分析影响锈色棕榈象Rhychophorus ferrugineus(Olvier)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结合寄主分布特征,直观定量地获得了锈色棕榈象在我国的潜在发生区,计算结果经ROC曲线分析法验证,Maxent生态位模型的AUC值为0.958(非常接近1),表明预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藏东南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泥石流集中频发的地域,泥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探寻了藏东南中小型泥石流的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时空互代法对藏东南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以重要值确定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组成。【结果】在海拔2700~30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西南草莓、苔草群落—藏川杨+鸡骨柴+苔草—藏川杨+越桔忍冬+苔草—藏川杨+高丛珍珠梅+苔草,乔木先锋种主要是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海拔3300~36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云南沙棘+云南锦鸡儿+蕨麻萎陵菜—糙皮桦+高丛珍珠梅+西南草莓—糙皮桦+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乔木先锋种主要是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结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差异性逐渐增大。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的恢复,在遵循一般的演替规律下,更应做到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投影到地理空间,预测银杏大蚕蛾在贵州省的潜在分布区域,以期为贵州省有效预防银杏大蚕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滇藏木兰(Magnolia campbellii)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对研究植物进化和地质科学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是我国乃至世界公认的观赏性珍稀树种。本研究采用MaxEnt模型、ENM Tools和ArcGIS相结合的方法,预测滇藏木兰在我国的适生区域并确定其主导生态因子和阈值范围。结果表明,预测的滇藏木兰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区南部,中、低适生区的范围除了围绕高适生区稍有延伸外,在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贵州省、福建省等区域有少量分布;高、中和低适生区面积分别约为6.25×104 km2、6.84×104 km2和73.45×104 km2;最冷季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动系数、最干月降水量、海拔等4个生态因子在适生区分布预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滇藏木兰的保护规划制定、选种培育、遗传改良及引种驯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查询相关文献、国家数字植物标本馆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收集川续断在全国的采样信息,以温度、降雨和海拔为指标,采用MaxEnt模型软件对川续断在全国的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axEnt预测模型有效性高.影响川续断适宜性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暖季降水量、海拔、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季节降水量变异系数、年均温范围和最干季平均温,适宜的取值区间分别为最暖季降水量为500~900mm,海拔为1 800~4 300m,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为40~75,季节降水量变异系数为65~105,年均温范围为21℃~30℃,最干季平均温度为-1℃~9℃.全国可划分为4个气候适宜等级,依照p0.25为气候不适宜区;0.25≤p0.48为气候较适宜区;0.48≤p0.78为气候适宜区;p≥0.78为气候最适宜区的划分标准,川续断适宜生长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西藏、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  相似文献   

20.
对川滇高原湖泊鱼类的聚类分析表明,14个湖泊鱼类分布在种(亚种)级和属级均具有相似性。属级的相似性程度很低,但仍反映出它们在鱼类区系形成上的共同源流;种(亚种)级间的差异显著,反映了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对鱼类物种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双重因素的严重影响。本文还对其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形成因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