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有机酸-磷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磷锌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锌同一施用量条件下,有机酸-磷配合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对磷锌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肥和有机酸(富啡酸)可显著提高苜蓿鲜草产量,且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中P2FA2处理年鲜草产量达到最大值57.43 t.hm-2;各茬苜蓿中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以P1FA1,P1FA2处理的磷含量最高,但并不随FA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苜蓿体内锌含量随施肥量的不同并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富啡酸-磷交配施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锌施用量条件下,富啡酸-磷配施可显著提高植株鲜草产量,且鲜草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大而增加,其中P2FA2处理(P2O5为0.4g/kg土,FA为2g/kg土)年鲜草产量达到最大值459.27g/15株.富啡酸-磷配施还显著增加了土壤中速效磷和DTPA-Zn的含量,提高了土壤中磷和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几种肥料配施对紫花苜蓿干物质及NPK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干物质累积量均随生长期推移而增长,NPK+ MF处理干物质累积量最大,干物质累积量大小顺序为:NPK+ MF> NPK>MF>CK,紫花苜蓿干物质累积量且随收获茬次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紫花苜蓿氮钾含量随生长期延展呈降低趋势,磷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NPK+ MF处理氮钾磷含量最大,氮钾磷含量大小顺序均呈:NPK+ MF> NPK>MF>CK趋势,紫花苜蓿氮含量随收获茬次增加呈降低趋势,磷钾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第三茬磷钾含量达到最高峰值.紫花苜蓿氮磷钾累积量随生长期推移而增长;NPK+ MF处理氮磷钾累积量最大,氮磷钾累积量大小顺序为:NPK+ MF> NPK> MF> CK.且紫花苜蓿氮累积量随收获茬次增加而呈降低趋势,磷钾累积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第三茬磷累积量最大,第二茬钾累积量最大,累积速率均表现为先大后小之趋势,第四茬累积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4.
喷施复混微肥对苜蓿微量元素营养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氮磷钾基肥供应足量的基础上,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Zn、Fe、Mo、Co、B、Cu、Se、Mn 8种微肥混合喷施对紫花苜蓿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复混微肥能促进苜蓿对Zn、Fe、Mo、Co、B、Cu、Se、Mn 8种微量元素的吸收,且适当组配复混微肥,能显著提高苜蓿对Zn、Mo、Co、B、Cu、Se的吸收量及积累量(P<0.05),极显著地促进Mo、Co、Cu、Se的吸收及积累(P<0.01).  相似文献   

5.
通过吸附和解吸试验,研究了富啡酸(Fulvic acid,FA)对石灰性潮土中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并进行了吸附富啡酸和磷后对锌次级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吸附不同磷和富啡酸后,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随磷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随富啡酸吸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石灰性潮土磷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umir方程式描述时,土壤对磷的吸附反应常数K、最大吸附量Xm、最大缓冲容量K×Xm均随富啡酸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KNO3、KOH、HCl对吸附磷的解吸量所占比例及磷的总解吸量均随富啡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对Zn2+的吸附率随磷和富啡酸吸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其解吸率随磷和富啡酸吸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磷和富啡酸减少了土壤对Zn2+的吸附,且增加了其在土壤中的解吸量.所以,石灰性潮土中富啡酸提高了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而且磷和富啡酸提高石灰性土壤中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增加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是保证河北省紫花苜蓿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为了在紫花苜蓿上合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以2 a生的中苜1号为试材,苜蓿1 a刈割3茬,在每茬草的分枝期叶面喷施2次(间隔期7 d)0.01%的肥料溶液,试验肥料种类设铜、硒、硼、钼、锌和钙6个处理,每次溶液施用量均为100 m L/m2,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对各茬次紫花苜蓿主要生物学性状(株高、茎粗、干鲜比、叶茎比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铜、硒、硼、钼、锌和钙肥均能增加不同茬次紫花苜蓿的株高、茎粗、干鲜比以及干草产量,但是,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对各茬次苜蓿指标的影响不同。其中,硼、钼肥能显著促进不同茬次苜蓿株高以及第1茬和第3茬苜蓿茎粗的生长,锌肥能显著促进第1茬和第2茬苜蓿的株高生长,钙肥能显著促进第1茬和第2茬苜蓿株高以及不同茬次苜蓿茎粗的生长,铜、硒肥仅显著促进第1茬苜蓿株高和茎粗的生长;硼肥能显著提高不同茬次苜蓿的干鲜比,钼肥仅显著促进第1茬苜蓿的干鲜比;钼肥能显著提高不同茬次苜蓿的叶茎比,硼、锌肥能显著提高第2茬和第3茬苜蓿的叶茎比,钙肥仅显著提高第3茬苜蓿的叶茎比;钼、硼肥能显著提高不同茬次苜蓿的干草产量,锌肥仅显著提高第1茬苜蓿的干草产量。喷施中微量元素肥料有利于紫花苜蓿的株高生长和茎秆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的积累,提高苜蓿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适口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锌硒专用肥在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春小麦品种永良四号和巴优一号为试材,通过施用锌硒专用肥,分析比较施锌硒肥对不同春小麦品种麸皮和面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品种基因型差异是影响小麦面粉、麸皮、子粒矿质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同一地区、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对面粉中粗蛋白积累和K、Mg、Mn、Cu、Zn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对面粉中Cu含量的影响最大,对Mg和Zn含量的影响次之。永良四号麸皮中粗蛋白及P、K、Ca、Mg、Fe、Mn、Cu、Zn、Se等9种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巴优一号;而除Se以外,其他元素在面粉中的含量则均低于巴优一号。不同品种对小麦子粒中Zn和Se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科学合理地施用Zn、Se肥可以实现小麦子粒和面粉中Zn、Se的富集,不同施用方式的效果表现为:种肥+喷施处理喷施处理种肥处理对照。[结论]该研究可为富Zn、Se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如皋高沙土麦稻轮作的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肥料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氨基酸螯合微肥能明显增加小麦穗数和每穗粒数等生物性状.5个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高低依次为:NPK+氨基酸螯合微肥(NPK+AM)、NPK+无机微肥+氨基酸粉(NPK+IM+A)、NPK+氨基酸粉(NPK+A)、NPK+无机微肥(NPK+IM)、NPK.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NPK+AM处理与NPK处理达极显著差异(P<0.01),与其他3处理达显著性差异(P<0.05).5个施肥处理的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依次为:NPK+AM、NPK+A、NPK+IM+A、NPK+IM、NPK,统计结果显示,NPK+AM与NPK+IM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NPK+AM与NPK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果还显示,氨基酸螯合微肥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锰、锌的含量,对后作水稻显示稳定的后效.  相似文献   

9.
在花岗岩赤红壤上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供肥模式对豇豆硝酸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砂土上施氮对豇豆硝酸盐累积有重要作用,而NP、NPK处理的硝酸盐含量分别比NK低13%、14%,有降低硝酸盐含量的趋势;在不减少氮磷钾化肥条件下增施鸽粪、微肥,在促进豇豆生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氮的吸收,但没有起到降低硝酸盐含量的作用。(2)粉壤土本身具有的氮素营养对豇豆硝酸盐累积有明显作用;在不减少氮磷钾化肥条件下增施鸽粪、微肥对粉壤土上的豇豆氮吸收及代谢还原都有一定抑制,但硝酸盐含量有累积增加的趋势。(3)合理单施鸽粪在2种类型土壤上均能显著降低豇豆硝酸盐的累积并维持相对高的经济产量,对于豇豆蔬菜的优质稳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适合重茬大豆种植的高效施肥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重茬大豆叶绿素、根瘤、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处理如下:(1)常规施肥(CK);(2)优化施肥(NPK);(3)优化施肥+微肥(NPK+Mo+B+Zn);(4)优化施肥+追氮(NPK+N);(5)缓释肥料(SRF);(6)纳米增效肥料(70%NPK+NF);(7)优化施肥+叶面肥(NPK+F);(8)优化施肥+根瘤菌(NPK+R)。[结果]与CK相比,叶绿素含量、根瘤鲜干重及数量以NPK+Mo+B+Zn处理提高最明显,其次为NPK+F处理;各施肥处理的增产幅度均较为显著,其中产量及农艺指标以NPK+Mo+B+Zn、70%NPK+NF、NPK+F处理表现较好;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70%NPK+NF和NPK+Mo+B+Zn处理处于较高水平。[结论]NPK+Mo+B+Zn处理为黑河地区重茬大豆高效施肥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 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相同施肥量下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建立适宜云薯401高产优质栽培的较佳施肥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云薯401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间试验,以50% N+100% P+100%K做基肥,苗期追施50%N处理为对照,另设苗期和蕾期分期施肥等6个不同NPK配比施肥处理,各处理基础施肥量相同,均按尿素300kg/ha、普钙1125 kg/ha、硫酸钾600 kg/ha施用,测定各处理生长及产量指标.[结果]苗期追施50%N +30%K处理的马铃薯株高最高,为91.0 cm,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下同);各处理间马铃薯主茎数、分枝数和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分期施肥处理与对照处理之间单株结薯数差异不显著;苗期追施50% N+50% P+30%K处理的茎粗(1.15cm)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苗期追施50%N+30%P+30%K的处理茎粗为1.61 cm,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苗期追施50% N+30% P+30%K的处理产量最高(43311.0 kg/ha),其次是分苗期追肥(50% N+50% K)和蕾期追肥(20%N+20%K)的处理(41809.5 kg/ha),两个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处理.[结论]云薯401可以在苗期追施少量磷肥,在苗期或苗期和蕾期分次进行氮肥和钾肥的追施都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和商品率.苗期追50%N+30%P+30%K的施肥以及苗期追肥(50% N+50% K)、蕾期追肥(20%N+20%K)模式可作为云南省滇东北马铃薯主产区及其类似生态区云薯401高产高效栽培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肥配施对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及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及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饲草产量,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饲草产量增幅为5.45%~15.01%,且氮、磷、钾肥配施效果显著优于单施;能提高紫花苜蓿铁、锰、铜、锌、钼、硼、钴、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累积量,且氮、磷、钾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NPK处理最优,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毛葡萄施用氮、磷、钾肥增产优质效应和筛选最佳配方,为毛葡萄生产施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N、P2O5、K2O三者2水平的施用量分别为:100.20、114.30和108.90 kg/ha),测定毛葡萄野酿2号的产量及品质,并对肥料及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土壤速效N含量为196 mg/kg、速效K含量为414 mg/kg的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毛葡萄产量促进作用较高的施肥处理组合依次为:N2P2K0(28122.62 kg/ha)>N0P2K2(27819.57 kg/ha)>N1P1K2(25940.69 kg/ha)>N2P0K2(24849.73 kg/ha);P肥对产量影响不显著;N、K肥对毛葡萄有交互作用,N0P2K2的产量显著高于N3P2K2的产量(21970.80 kg/ha);随着K肥量的增加,其产量呈逐渐下降。不同施肥处理间对毛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应结合土壤类型及其有效成分含量,根据毛葡萄不同生育期合理调配N、P、K肥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木薯“3414”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军月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2):1586-1589
2008年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华石镇黄江村开展了木薯"3414"肥效试验,探讨在沙页岩残积物发育成的赤沙土上种植木薯的施肥效应,以及不同氮磷钾施用水平对木薯产量的影响,以获得当地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对木薯产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个施肥因子对木薯产量的影响依次为:N〉K〉P;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氮、磷、钾最佳施用量分别为94.50、31.35、105.45kg/ha,木薯产量为31859.70kg/ha,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0∶0.33∶1.1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对槟榔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田间肥效试验表明,与常规施肥[ξ(N:P:K)=2:2:2]相比,增施氮肥[ξ(N:P:K)=3:2:2)]和增施钾肥[ξ(N:P:K)----2:2:3]表现较好的增产效应,增产效应依次为钾〉氮〉磷。经济效益以增施钾肥[ξ(N:P:K)=2:2:3]效果最佳,净利润达到123222.9元/hm2,增施氮肥[ξ(N:P:K)=3:2:2]净利润为115349.6元/hm2,比常规施肥净利润(109956.3元/hm^2)也高。说明当前槟榔施肥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采用“3414”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热研4号王草的三要素平衡施肥田间试验.研究施肥对热研4号王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热研4号王草产量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氮、磷、钾肥增产的主次顺序为P〉K〉N;热研4号王草最高产量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尿素399.08kg/hm^2,钙镁磷肥224.40kg/hm^2,氯化钾60.38kg/hm^2,此时最高产量为385.0t/hm^2,其最佳施肥配比为形(N):W(P2O5):W(K2O):5.07:1.12:1;热研4号王草最佳施肥利润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尿素413.1kg/hm^2,钙镁磷肥207.9kg/hm^2,氯化钾156.1kg/hm^2,其最佳施肥利润达5634元/hm^2,此时产量为384.90t/hm^2,三要素配比为形(N):W(P2O5):W(K2O)=6.33:1.25:1。  相似文献   

18.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湖南省7个县市土壤肥力与肥效监测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耕层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全锌、全铜以及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铜含量,效果为高量有机肥配施(HOM)>中量有机肥配施(MOM)>单施化肥(NPK).说明无论单施化肥还是有机无机肥配施都可以增强土壤养分容量及其供应强度,其中以高量有机肥配施效果最好.与试验前相比,施肥处理下土壤氮、磷维持平衡或大幅度积累,但土壤钾仍出现不同程度的亏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氮(N)、磷(P)、钾(K)化肥和稻草(RS)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红壤水稻土肥力变化的趋势和水稻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1981年建立在湖南省望城县黄金乡第四纪红土红壤发育的水稻土(分类为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上的定位试验田,对氮、磷和钾化肥及其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5个处理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氮、磷和钾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维持和提高红壤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可矿化氮量均增加,速效磷和速效氮比试前土壤增加。长期施用氮、磷肥而不施钾肥的NP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钾逐年降低,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难以维持。稻草还田对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27年54季的稻草还田配合化肥处理的平均水稻产量比仅施化肥的NP和NPK处理分别增产12.2%和6.7%,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提高。【结论】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能,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在柳江县进行莲藕田间“3414”肥效试验,通过建立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的回归模型,探索当地莲藕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供试地块的整体地力属中等偏高水平,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丰缺程度表现为高N、低P、高K。在该地力条件下,以每公顷施纯N 390kg、P2O5 210kg、K2O 300kg的处理(N2P2K2)莲藕产量最高,达27400.5kg·ha^-1;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分析显示,莲藕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结合试验推荐施肥量及供试土壤的特殊性,建议柳江县莲藕产区每公顷合理施肥量为400-500kg纯N、130~200kg P2O5和200~300kg K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