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太湖1983~2002年连续20年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应用偏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鱼类组成、数量变化的连续变化规律,并结合鱼类食物组成调查对主要鱼类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青、草鱼和其余主要鱼类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外,建立的6个多元线性最优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统计学意义上的可靠性很高,较好地反映了近20年太湖主要鱼类组成和数量变化的比例关系。分析认为,其中鲚鱼模型W1=12803-5.5246W3+2.3736W4-3.8909W5、银鱼模型(W2=186.7576+1.5174W3+0.0919W7)、鲢、鳙鱼模型(W5=1633.5789-0.0837W1+0.2553W4)和其他鱼类模型(W7=7652.7351-0.4232W1-5.3439W3+2.2624W4)可能还反映了太湖主要鱼类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关系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太湖鲚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通径分析表明:对鲚鱼渔获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鲤、鲫鱼,其次是鱼白鱼和鲢鳙鱼,其他鱼类对鲚鱼的变化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3.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分类产量统计资料,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太湖主要鱼类产量变化对银鱼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产量间的最优化回归模型为W=225.084 3+1.486 0 W3+0.087 7 W7(W为银鱼产量,W3为鲌鱼产量,W7为其他鱼类产量,n=30,R=0.868 0,P<0.000 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鲌鱼对银鱼产量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鱼类,”其通径系数分别为:Py.3=0.890 8,P<0.000 1,Py.7=0.388 7,P=0.000 6。而鲚鱼、鲤鲫鱼、鲢鳙鱼、青草鱼产量变化对银鱼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大体相近,均以C16,C18,C20脂肪酸为主,这3类脂肪酸总重量分别占两种银鱼总脂肪酸重量的68.55%和6415%,同时C16:0,C16:1,C18:0,C20:3,C20:5为两种银鱼的主要脂肪酸。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整体、躯体及头部脂肪酸含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C16:1,C16:3在3个测定组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大体相近,均以C16,C18,C20脂肪酸为主,这3类脂肪酸总重量分别占两种银鱼总脂肪重量的68.55%和64.15%,同时C16:0,C16:1,C18:0,C20:3,C20:5为两种银鱼的主要脂肪酸。对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整体、躯体及头部脂肪酸含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新银鱼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6.
通过2003-2004年对太湖鱼类组成、优势鱼类鲚鱼的年龄结构及食物组成分析,结合鱼类渔获量统计和环境检测资料,研究了太湖鱼类渔获量、组成比例和优势鱼类湖鲚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规律、机制以及相应变化对环境产生的下行效应.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已从1952年的4 060.7 t上升到2002年的30 516.5 t;鲚鱼已成为绝对优势种,从1952年的640.5 t,占15.8%,上升到2002年的19 571 t、占64.1%;鲚鱼种群年龄组成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种群中0 个体占(99.04±2.21)%(2003年)、(99.08±0.80)%(2004年);而0 鲚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枝角类占食物总个数的(89.77±13.69)%;鲤鲫鱼1952-1998年期间相对稳定在(1 010.1±367.2) t,占总量的(8.89%±5.33)%,1999年达到2 547.4 t,占11.7%,2000-2002年达到(3 500~3 700) t,占总量的11.8%~14.7%,已成为太湖的主要鱼类之一;太湖的主要肉食性鱼类鮊鱼由最高年份(1987年)的1 090.8 t、占鱼类总量7.7%降至近8年(1995-2002年)的100~150 t、仅占0.4%~0.5%.分析认为:太湖鱼类总渔获量升高主要是鲚鱼的快速增加所引起;而鲚鱼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富营养化引起的浮游生物数量快速增加及对其有抑制作用的鮊鱼数量不断减少所导致.鲚鱼数量升高又消耗了大量浮游动物,这可能成为太湖浮游植物失去抑制从而暴发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卵细胞粘丝,鳔管长与鳔长比值,锶膜宽度与全长比值,产卵群体等4个方面对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进行的初步比较,证明近太湖新银鱼与太湖新银鱼均为2个有效种。  相似文献   

8.
9.
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同工酶遗传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法,对采自内蒙古岱海、天津津南水库、天津黄港水库、天津于庄水库和江苏太湖的大银鱼Protosalartx hyalocranius共5个群体,以及采自太湖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1个群体的AAT、α-GPD、GPI、IDH、LDH、MDH、PGM和PROT进行了电泳分析。在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中各检测出16个基因座位,若以最高基因频率小于0.99为判别基准,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多态基因座位比例分别为0—12.5%和18.8%;若以小于0.95为判断基准,则大银鱼中没有多态基因座位,太湖新银鱼的多态基因座位比例为12.5%;两种银鱼平均杂合度预期值分别为0—0.0057和0.0178。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在α-GPD-4^*、LDH-1^*、LDH-2^*、LDH-3^*以及PGM^*基因座位上存在种间差异。大银鱼群体间的Nei遗传距为0.000010—0.000103,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间的Nei遗传距为0.2996~0.3019。与大多数鱼类相比,银鱼的遗传变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淤泥湖近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卵巢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淤泥湖近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卵巢组织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两种新银鱼的卵巢发育基本上相同。均属分批产卵类型;只有一个春夏季繁殖群体;当年6月至翌年1月卵巢处于Ⅱ、Ⅲ期,翌年2月末发育到第Ⅳ期;3至5月为生殖期。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2年9~12月的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历年渔业捕捞数据及渔具渔法等资料,分析了太湖渔业的发展趋势及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湖鱼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湖鲚等小型鱼类的比重不断增加,渔业资源的小型化衰退趋势明显。网簖与高踏网的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开捕初期,并且不同湖区的渔获物产量及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太湖各湖区的鱼类资源密度依次为湖心区〉东部湖区〉北部湖区;不同食性鱼类的资源分布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浮游食性鱼类的资源密度在湖心区最高,草食性鱼类则在东部湖区最高,这与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饵料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针对太湖捕捞渔业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合理调整开捕时间和强化大型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等建议,以期为太湖渔业资源的合理调控和有序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湖鱼体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鱼体内的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为了研究太湖淡水鱼重金属铬的生态风险,采集鱼类22种,样本量401个进行采样分析调查,其中杂食性鱼类315条、肉食性鱼类49条、草食性鱼类37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太湖鱼体中铬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其污染状况并对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鱼体重金属铬含量在ND~5.21 mg·kg-1之间,有12条鱼处于重污染水平;杂食性鱼类的重金属铬含量显著高于草食性鱼类,而与肉食性鱼类的含量没有相关性,可能与鱼类的生活环境有关。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重金属铬超出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的比例为7.48%,因此食用太湖鱼类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这为评估太湖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质现状与主要污染物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对太湖进行水化学及水生生物学分析采样,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法对太湖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评价与分析。水质污染评价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太湖的主要污染物为氮(N)、磷(P)和有机耗氧量(CODMn)。总磷(TP)所占的污染负荷指数最大(34.34%~54.34%),平均污染指数为48.36%。叶绿素a(Chl-a)与TN、TP和CODM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P<0.01)、0.666(P<0.01)和0.740(P<0.01)。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太湖的水质状态,发现太湖4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值均在60~70之间,平均值为65.54,各季节的水质状态差异较小。太湖水质整体上已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部分区域已呈严重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对太湖进行水化学及水生生物学分析采样,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法对太湖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评价与分析。水质污染评价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太湖的主要污染物为氮(N)、磷(P)和有机耗氧量(CODMn)。总磷(TP)所占的污染负荷指数最大(34.34%~54.34%),平均污染指数为48.36%。叶绿素a(Chl-a)与TN、TP和CODM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P<0.01)、0.666(P<0.01)和0.740(P<0.01)。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太湖的水质状态,发现太湖4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值均在60~70之间,平均值为65.54,各季节的水质状态差异较小。太湖水质整体上已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部分区域已呈严重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5.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通过对太湖“零点行动”前后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虽然水质得到改善但尚不能控制富营养化趋势,提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紧迫性;进一步对环太湖流域重点农业面源污染源水肥流失和畜禽养殖业污染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6—2020年太湖10个鱼类采样站位和33个水环境站点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近年来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响应。调查结果表明,2020年共在太湖调查发现鱼类56种,主要优势种为刀鲚、鲫、鲤,相对重要性指数分别为9 219.28、1 698.78和1 075.27。太湖87.9%的鱼类全长在200 mm以下,88.2%的鱼类体质量在50 g以下。2016年以来,共在太湖发现鱼类68种,太湖水环境总体保持稳定,但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发生明显改变。统计结果表明,2016年以来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与主要水环境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太湖外排水量、人工增殖放流对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需结合太湖水环境状况建立太湖鱼类精细化捕捞方案及鲢鳙鱼增殖放流方案,引导太湖鱼类群落结构恢复并最大程度发挥太湖鲢鳙鱼控藻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