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吴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93-19095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模式提出了建议,推崇“公司+农业合作组织+农户”型组织模式,以保障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并以此确定他们之间不同的契约关系,探索一种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一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嘉兴平湖市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深层次探析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问题。并基于其利益联结机制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政府等产业化经营参与主体,提出建立一个机制,服务两个需求,打造三个平台,强化四项基础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逐渐发展成熟。该模式的展开,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转变,传统农业逐渐被取代,现代农业不断得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自提出施行,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个农业发展模式,而该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如何解决个体农户与大市场的接轨问题,尤其是选择何种经营组织形式成了当前广泛关注的热点。我国各区域农户数量众多,多采用分散经营的方式。将分散的经营方式转变为适宜规模的社会化经营模式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在着力解决的问题。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是应对此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为基础可以满足农民获取规模效益和利润分红的目的。本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分析,指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要点,最后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推行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绍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075-15076,15079
在分析曲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后,对曲靖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种利益联结的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企业与农户间利益联结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变迁,是市场经济作用的必然。为使农户分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果,提出了"公司型龙头企业+农民股份合作组织"股权式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之间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三链耦合”,三者相互协调与耦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状态,实现提升农业质量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基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三者之间的脉络延续关系,分析其“三链耦合”中的目标偏移,寻找其理想模式,阐明精细农业理念促进“三链耦合”发展的机理,探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优化利益链的路径。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发展中,由于产业主体、产业本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建设等原因,导致价值形成、利益分享、风险抵御和产品定价等机制失衡,从而形成“三链耦合”的目标偏离,阻碍产业链的拓展、价值链的提升与利益链的完善。精细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投入、过程和产出的精细化来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利益链,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三链耦合”。为了使农民能合理分享到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通过加强精细化基地建设来构建“三链耦合”的基础;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来打造“三链耦合”的引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三链耦合”的推进模式;优化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来完善“三链耦合”的核心纽带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加强“三链耦合”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业》2009,(4):36-36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转变,福建省福州市整合多方资源,紧紧抓住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三大环节.实现了扩大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三大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百年名品——涪陵榨菜,是世界三大名腌菜和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莱之一。重庆市涪陵区紧紧抓住榨菜这一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培育壮大榨菜龙头企业,巩固拓展优质原料基地规模,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衣户”的产加销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突出科技创新,培育名优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泰州农业产业化存在经营模式单一、利益联结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户缺乏利益代言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风险识别和预防机制缺乏,农户仍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行成本高昂;针对上述分析,认为现阶段宜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民公司,引入强契约和强关系治理农民与农民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企业进入农业的经营模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根据搜集的资料数据,回顾了企业进入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对其对策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企业进入农业过程存在着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缓慢导致企业用地难;政府的逐利动机导致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损;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企业一体化发展挤压农民组织化程度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完善土地集中政策、规范政府行为、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以来,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利益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成为关注热点。朱金鹤等人认为利益联结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运行的下去的关键因素。[1]范亚东等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必须与农民结成共同利益关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近年来,迭拉特旗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等有利契机,依托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主,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兴国县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运作实例,力求通过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县域利益联结机制,将一味“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模式。笔者通过举典型事例对股份合作式、产权托管式、多模式互补式、龙头企业带动式四种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帮扶模式的探讨,综合分析了农户现状和农业经营水平、产业发展的需求、合作组织的参与等可能影响利益联结的因素,并从提高农户素质、扶强龙头企业、建立监督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延伸产业链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形成利益相联结机制,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也是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阐释了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比较优势,分析了其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模式以及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宁夏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针对存在的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人才匮乏、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经营效益和利益联结问题的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月23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会议在武汉洪山宾馆召开。会上,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代表受表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强”企业,向业界发出倡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倡议书提出:  相似文献   

16.
江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和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燕明 《农业展望》2009,5(3):40-43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为了规范其发展,全国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于2006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经过对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及利益联结机制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是今后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这一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构建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南省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从制度效益、治理水平和成长能力等三个维度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比较不同模式下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性,探讨其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模式主要分为股份式、合同式和买断式三种,其有效性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股份式、合同式和买断式。从准则层权重来看,治理水平与制度效益权重较大,成长能力权重一般;从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维度来看,虽然股份式得分高于合同式和买断式,但三种模式得分普遍较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营业收入增长比例、违约成本、风险资金、带动农户数量、二次收入占比和担保金额是影响合同式和股份式的机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加强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时应重点推动股份式利益联结模式的发展,提高家庭农场内生成长能力,创新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合作主体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需要面向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三类主体,通过教育培训、信息传播软硬件建设等手段。达到提升农民生产决策的科学性和预期,提升涉农企业的资信水平与借贷能力等目标。本文认为。为了实施上述总体思路,当前需要构建和创新三种组织模式:一是“农民+龙头企业+期货市场”或“农民+龙头企业领办的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期货市场”。二是“农民+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或联社+期货市场”。三是“农民+政府风险管理机构或政策性公司+期权市场”。同时,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期货市场品种与制度创新等外在支撑条件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订单农业已成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纽带”。但无庸讳言,在具体实践中,履约率不高的问题已成为订单农业的“硬伤”,对企业和农户的伤害较大,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根据生产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要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公司+农户”模式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本文对”公司+农户”模式的缺陷从契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契约角度的分析从契约的不稳定性、契约的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完备、准租金的挤占问题等方面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