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螟微孢子虫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微孢子虫在寄主玉米螟体内,孢子的数量增殖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影响增殖的因子有接种剂量、接种虫龄和温度等。26℃下,以1×10~6孢子/虫接种三龄幼虫,19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6.3×10~3孢子/虫。以3.2×10~7孢子/ml液涂卵接种一龄幼虫,15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为1.2×10~3孢子/虫。70%的产孢量是从幼虫丝腺、马氏管和唾腺获得的。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数量预报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IBM电子计算机分析了河南省兰考县1964—1985年玉米螟发生量与生态因素的关系,并组建了3个世代卵量的预报模型。用这些模型成功地检验了一些历史资料,并对1986年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报验证。  相似文献   

4.
第一代玉米螟是乳山市春玉米和姜上的主要害虫和常发性害虫,对春玉米和姜的生产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结合乳山市的实际情况,简述搞好第一代玉米螟超前防治的意义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积温预测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发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郊区玉米螟主要在棉花茎秆,棉田枯铃、枯叶及棉仓晒花帘等处越冬。应用有效积温(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和蛹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预测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其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 一、越冬虫态的有效积温 1.越冬代幼虫:10月份取越冬代幼虫500—600条,分成8组,其中4组放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采用变温(温差为8℃),计算时用其平均值,其余4组放在7—8℃的冰箱内,  相似文献   

6.
呋喃丹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作用,常于播种时施用,能防治多种苗期害虫;但有的用量太大,成本高。我们于1981年在怀德县刘房子公社,试验降低用量,改沟施为穴施,使药剂集中发挥作用,得到了初步结果。 试验区:每小区二垅,200株(穴),于4月27日播种,每公顷施用3%呋喃丹颗粒  相似文献   

7.
王乃淑 《植物保护》1985,11(4):11-11
玉米螟在怀来县1年发生2代,对玉米产量响影很大,第二代发生严重的年份多,损失也大。准确地预报二代玉米螟卵盛日是关系到防治二代成败的关键。特别是用生物防治,如用赤眼蜂防治,卵盛日掌握不准,会造成防治效果的显著降低。 自1977至1984年以来作者逐年深入田间调查,将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77—1984年二代玉米螟卵盛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三化螟在我市发生危害逐年加重 ,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害虫。因此 ,该虫的测报是否准确显得非常重要。为此 ,2001年市植保站布置淮阴、金湖、盱眙3个县(区)对三化螟产卵规律进行观察 ,现将观察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方法在各代三化螟产卵高峰期内 ,调查长势嫩绿的杂交稻(汕优63)、粳稻(武育粳三号) ,调查一定数量的稻株 ,每株从上到下各个叶片正反两面调查 ,分别记载各叶片正反面上的卵块数。共查得卵块数杂交稻1代224块 ,2代305块 ,3代312块 ;粳稻1代228块 ,2代318块…  相似文献   

9.
2代玉米螟重发原因及其与1代残虫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在昌图县1年发生2代.在玉米螟防治工作中,我们长期采取防治1代、压低2代的防治策略.但是,根据多年的系统调查结果和近年的防治实践分析,1代防治效果达86%以上,2代也可能大发生.2代玉米螟发生轻重主要受7月下旬降雨和田问玉米螟赤眼蜂发生数量制约.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操作简便,可反映越冬代玉米螟发生动态,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不同田块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的主要栖息场所是杂草地、小麦田和大豆田等植株生长茂密地块。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1991-1992年在河北省衡水市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盛发期,在田间释放用人工饲养、苏丹蓝Ⅱ标记的玉米螟成虫34万头,在距释放点1、2、4、6、8、10、20、30、40、50km处设点回收,以研究玉米螟田间扩散规律和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用玉米螟性诱剂回收时,两年回收到标放雄蛾一代分别为119和195头,二代分别为53和249头,回收到标记蛾距释放点的最远距离均8km,其中1-2km范围内回收到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南部玉米上玉米螟主要危害代的研究姜培增,陈继光,蒋德会,邢东光,李仲兰(黑龙江省哈尔滨植保站150036)(双城市植保站)(肇东市植保站)(肇源市植保站)1引言玉米螟属世界性大害虫,因其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多年来一直是黑龙江省玉米产区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文登市23a历史资料的分析,明确了文登市二代玉米螟的种群变动规律,总体上二代玉米螟的发生程度和面积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导致防治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化学防治面积的减少则充分保护利用了天敌资源,天敌的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了解二代玉米螟危害引起的产量损失,是制定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作者对黑龙江省二代区玉米螟危害玉米产量损失进行测定,并提出了防治策略。 试验设计 设4个处理:A 一代有虫,二代无虫区;B 一代无虫,二代有虫区;C 一、二代都有虫区;D 无虫对照区,5次重复。秋季按大区单独收获,统计单株平均产量和损失率,即: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扩散行为与迁飞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作者于1987和1988两年在河北省衡水市当地越冬代亚洲玉米螟成虫盛发期,采用人工标放回收方法对其扩散行为及迁飞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两年分别释放人工饲养的标记玉米螟成虫15万和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diamondback moth60万头,在45.5km半径范围内分别回收到标记雄蛾461和2650头,首次明确了我国北方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田间扩散飞行规律,95%集中在距释放点4km半径范围内;部分个体可扩散到6—30km半径范围内,最远距释放中心45.5km。成虫扩散飞行受风力、风向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虽有远距离迁飞的潜力,但至少在越冬代发生期基本不存在大量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二代玉米螟在忻定盆地大发生、偏重发生的年份有持续性,一般持续3~5年,其发生为害程度与成虫高峰期发生的迟早、高峰期间的降水量、玉米品种和播种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防控措施上,要通过扩大机收面积、氨化玉米秸秆、秸秆沤肥、白僵菌封垛、安装杀虫灯等,努力压低一代玉米螟,同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明确防治重点,积极示范推广新农药、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多因素相关法预测玉米螟第一代成虫发生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是上海郊区玉米、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棉花受玉米螟为害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可达二成以上。由于玉米螟幼虫钻蛀为害,因此防治要及时。化蛹进度及幼虫分龄预测法虽较准,但用工较多,对作物还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根据影响玉米螟历期长短的主要因子采用多因子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第一代玉米螟成虫发生期预测,其结果与实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发生为害部位隐蔽,防治适期短且正值植株高大的大喇叭口时期,使用一般化学防治方法的效果较差,实施难度较大,很多地方的实践说明,采用赤眼蜂防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顺义区自1976年以来,年年从东北地区购进柞蚕茧,经羽化、产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第一代玉米螟幼虫的寄生率及其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77-1993年在江苏盐城的田间调查,在玉米螟幼虫期的天敌种群中,玉米螟长距茧蜂占71.6%,玉米螟厉寄蝇占22.4%,其它蜂占6%。一代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的幅度为16.5-75.8%。寄生率的高低常决定当代和下代玉米螟的发生数量。幼虫被寄生的程度与一代玉米螟卵的发生量,5月旬平均降雨量和6月旬平均气温有极显著的相关。利用回归方程式预测寄生率与田间实测的寄生率有很高的拟合性,因此可以在6月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