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尾松飞播林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林地土壤肥力低下是制约其林分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土壤养分主成分分析.对马尾松飞播林土壤肥力级别进行了排序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水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将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地土壤肥力分为Ⅰ、Ⅱ、Ⅲ类.全K、全N.微量元素Zn.Fe.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各肥力级别土壤中均存在显著差异.Ca、Mg、全P在各类土壤中的含量相差不大.全P在土壤中的含量极低.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林分所处立地条件越好.土壤肥力水平就越高.这为马尾松飞播林林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飞播马尾松林间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荒山造林的选锋树种,尤以飞播造林分布广面积大。从飞播马尾林的间伐试验中优选出4种间伐强度的间伐方法,分析和评价了各种间伐模式对保留木生长、林木自然稀疏以及林土土壤的影响,为类似地区提出了飞播马尾林合理的间伐强度和间伐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是我国低山丘陵地区造林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近自然经营是人工林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经营的关键技术.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共存的影响,研究选取中龄林间伐和近熟林择伐的近自然经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多样性对比及模型拟合等方法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  相似文献   

4.
运用动态规划进行湖北省太子山马尾松纸浆林密度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太子山马尾松密度试验林为材料,运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在生长收获预估模型系统的基础上,以最大经济收益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立地指数为14.6的林地种植马尾松纸浆林的合理经营密度表,得到了不同初植密度(6667株/hm^2、4444株/hm^2和3333株/hm^2)的林分各经营时期的间伐强度、间伐次数和间伐间隔期,从而指导湖北省马尾松纸浆林的生产。结果还表明:高初植密度不能提高培育马尾松林的经济效益,合理间伐可获得较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了四川29个县(市)203个马尾松低产林标准地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尾松低产林形成的原因,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了导致马尾松林分低产的5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体石砾含量、林分密度以及土壤侵蚀程度。划分出了11个马尾松低产林经营类型并编制出了经营类型表,根据种类型的林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该经营类型表简明易操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了四川29个县(市)203个马尾松低产林标准地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尾松低产林形成的原因,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了导致马尾松林分低产的5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有效上层厚度、土体石砾含量、林分密度以及土壤侵蚀程度。划分出了11个马尾松低产林经营类型并编制出了经营类型表,根据各类型的林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该经营类型表简明易操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密度控制图是一个集设计、展示、评价不同经营措施的有效工具,为同龄林经营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首先是构建热林中心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尾松林分密度进行评估,进而构建密度预警图,并根据预警图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建议。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热林中心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年建立的238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以及2013年和2015年的复测数据,采用Reineke自然稀疏方程,构建马尾松密度控制图,基于最优密度的上下限以及二类调查数据,构建马尾松人工林的密度预警图。结果基于最优密度上下限、优势高模型、材积模型以及地位指数模型构建了热林中心马尾松人工林的密度控制图;根据密度控制图和现有林分的密度情况,构建了热林中心密度预警图,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经营建议。结论本研究将热林中心马尾松分为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以及合理密度的林分,并根据林分所处的状态提出不同的经营建议。高密度的林分,采用疏伐的措施,将林分引向最优密度区间;低密度的林分,采取补植珍贵树种的方式,促使林分朝着合理密度方向发展,落入合理区间的林分,不采取任何与密度调控相关的经营措施,使林分按照原来的经营模式发展,为热林中心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林的立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湖南马尾松水土保持林为范例,进行了水保林立地的涵养水源、固持土壤和林分生产力的专项质量评价和综合评价,以期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林业分类经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侵蚀红壤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下的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重建植被是土壤侵蚀区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对快速恢复侵蚀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主要研究了侵蚀红壤人工栽植马尾松林、胡枝子林和樟树林近20年后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了这3种不同植被类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的侵蚀红壤养分含量都显著增加,胡枝子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从以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权重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来看,胡枝子和马尾松林土壤IFI值都显著高于樟树林地;在土壤剖面构造上,胡枝子林地表层和亚表层厚度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地。综合来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效果最好的为胡枝子,其次为马尾松,再次为樟树。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黄山松陈种飞播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浙江省以往飞机播种造林均在2~3月份进行。此段时间常因去冬新采种子来不及处理,飞机紧张,加上春季造林紧张而不能按时按计划完成飞播任务。1986年全省开始用马尾松、黄山松贮藏1a的陈种进行飞播造林。飞播后当年调查,结果马尾松陈种飞播平均出苗10500株/hm~2,5年生平均保存8850株/hm~2,黄山松陈种飞播平均出苗11145株/hm~2,5年生平均保存6570株/hm~2.均达到1990年林业部颁标准(成苗数:乔木6000株以上)。飞播成效率由原来的61.5%提高到67.0%,提高了5.5%.到目前止,全省已用马尾松、黄山松陈种飞播造林5.97万hm~2.1990年12月全省又采用马尾松、黄山松陈种首次进行冬季飞播造林,同样取得较好效果,提高了飞机利用率和飞播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及飞播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2种林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种林型同一土层蔗糖酶活性、全氮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酸性磷酸酶活性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10 cm、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2种林型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土壤养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脲酶、蔗糖酶与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性磷酸酶与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12.
赵敏冲 《农学学报》2018,8(8):48-51
为了提高马尾松低产林林业品相及综合效益,笔者对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红豆杉和楠木这2种技术模式进行跟踪监测,并从珍稀树种的适应性和效果性、对马尾松生长量的影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红豆杉或楠木模式下的红豆杉及楠木各生长指标均比较良好,这是马尾松低产林改造的一种比较可行方法;套种红豆杉或楠木虽然均能显著促进马尾松的生长,但套种楠木效果更优;马尾松套种红豆杉、楠木模式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套种楠木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基于模型的定量化和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以农业系统学理论和模拟模型为基础,运用知识工程和信息技术原理,总结并提炼黄淮海粮食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关键技术,形成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模拟模型、水分与养分动态平衡模型以及生产管理技术设计动态知识模型,构建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NET平台上运用C#语言进行开发。该系统具有7大功能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参数管理模块、生长模拟模块、实时管理模块、方案设计模块、专家咨询模块和系统帮助模块。该系统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具有较强的机理性,同时兼顾应用性需求,基本实现了作物生产力与效益品质的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14.
王丽  唐纯科  张垒  张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03-14704
针对江油小溪坝镇涪江流域深丘区的马尾松低效林的现状,引进近自然经营技术理念,为大面积地改造低效林,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种群增长新模型研究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马尾松种群优势度增长规律,并应用改进单纯形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最优拟合.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马尾松种群优势度实际最大增长速率在第6径级附近,胸径为20-24 cm,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马尾松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4种典型马尾松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马尾松群落植被种类差异显著,其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植物种类最多,为23种,马尾松硬阔混交林最少,仅11种。对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于草本层,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整体表现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天然次生纯林>人工纯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2)不同群落间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纯林, pH值则相反,有机质和有效磷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全钾含量与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马尾松群落土壤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脲酶、β ̄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且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或全磷呈显著相关,这3种酶可作为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和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定位试验,分析了四川盆地马尾松低效防护林系统改造恢复6年后群落学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效应变化,探讨了改造措施对马尾松低效防护林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20年间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马尾松公益林林相改造后土壤肥力的变化,以便为马尾松公益林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马尾松公益林中采用间伐后套种细柄阿丁枫、木荷、闽楠的林相改造试验,把马尾松纯林改造培育为异龄复层的针阔混交林,并在改造当年、改造后5年、改造后10年、改造后20年对4种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4种林分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土壤孔隙、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加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时间的进展而加大,增加的量表现为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前3种林分相差较小,但前3种林分与马尾松纯林间的差异显著。马尾松纯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20年(2016年)与套种当年(1996年)相比,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0~20cm层土壤,干土>0.25mm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增加了5.21%、4.67%、3.78%、1.24%,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82%、3.78%、3.01%、0.49%,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9.67、8.39、7.26、2.84g/kg,土壤全N含量分别增加了0.22、0.13、0.14、0.05g/kg,土壤全P分别增加了0.10、0.06、0.05、0.04g/kg。结论马尾松公益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形成的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培肥土壤功能,有利于公益林的地力维持和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经验,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单机版)PAID4.0,开发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管理专家系统.本系统包括番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模块、248条规则.通过将专家研究成果与计算机的结合为温室番茄长季节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