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验证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在宁夏旱地小麦等旱作密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设计了全膜覆土穴播、传统覆膜穴播、膜侧种植和露地条播4种种植方式,考察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的增产效果,及对土壤含水量和土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种植与露地条播种植相比,在冬小麦各生育期0~100cm土壤贮水量和0~25cm平均地温均有所提高;小麦株高高出12.2cm,穗长增加1.28cm,千粒重增加4.11g,产量高出636.0kg/hm^2,增产38.3%。  相似文献   

2.
旱地谷子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谷子覆膜穴和膜侧种植改善了土壤的水,热状况,有利于谷子的生长发育,表现出现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覆膜穴播和膜侧种植产量分别达到4894.1kg/hm^2和4387.4kg/hm^2,比对照露地条播分别增产70.6%和53.0%。  相似文献   

3.
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6种不同盖膜方式的小区试验和12户邻田对比试验,筛选出了最适宜昆明地区气候、土质条件的膜侧双行条播小麦的模式。同时还就覆膜对小麦生长环境的影响,地膜小麦的品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及播种量,进行了7项正规试验和系统观测。运用该研究成果和制定的配套技术,1999-2000年,在石林县示范1420hm^2,每公顷用0.005mm厚的微膜33kg左右,操作技术简单,农户容易掌握。每公顷旱地可增产小麦1012-1187kg,增幅达26.5%-52.31%。对适当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冬油菜品种陇油9号为指示品种,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在环县川旱地试验观察了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平铺穴播、全膜微垄侧播等3种覆膜栽培方式对旱作冬油菜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冬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膜栽培方式较对照露地条播而言,其保水保墒效果和保温增温效果均优于对照露地条播,且优化了冬油菜的经济性状,大幅度提高籽粒产量。保墒效果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最好,在冬油菜播种期、出苗期、越冬前、返青期、蕾薹期、始花期、成熟期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16、122、123、67、76、76、83 g/kg,较对照露地条播分别增加6、8、6、14、12、11、9 g/kg。保温增温效果以全膜微垄侧播栽培方式最好,播种期、出苗期、越冬前、返青期、蕾薹期、始花期、成熟期0~25 cm土层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23.0、23.0、17.6、17.1、23.3、26.0、28.3℃,较对照露地条播分别增加1.4、1.4、2.7、1.5、2.8、3.1、2.5℃。冬油菜籽粒折合产量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最高,为2 416.7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10.9%;全膜平铺穴播栽培方式次之,折合产量为2 142.4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87.0%;全膜微垄侧播栽培方式居第3位,冬油菜籽粒折合产量为2 128.5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85.8%。建议在环县及周边旱地推广冬油菜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配套旱地冬油菜全膜平铺穴播栽培和全膜微垄侧播栽培。  相似文献   

5.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播种方式,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CK))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均有提高,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0.9%~3.1%,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提高20.5%;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9%~10.2%,2.6%~12.8%,1.6%~9.7%,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提高穗数和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生产效率,是适合当地推广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渭北山区种植冬小麦采用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的试验表明,4种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大小依次为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植株株高、穗长、小穗数由大到小顺序为沟穴播、平膜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产量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覆膜沟穴播、侧沟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地膜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均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应,小麦生育期缩短,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61-566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与生育期覆膜播种对土壤水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旨在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覆盖调控技术的蓄水保墒效果,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提供新途径。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较不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0~28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深翻下全膜覆盖配套膜际条播方式较沟播、条播可显著提高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提高57.6%,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产量。总之,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下全年覆膜技术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和有效利用生育期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是适合旱地麦田采用的一种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旱作区冬小麦的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覆膜方式,探讨适合静宁县山旱地冬小麦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全膜覆土小麦的抗旱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全膜不覆土小麦和膜侧小麦,露地小麦的抗旱效果最差。[结论]全膜覆土小麦的抗旱增产效果明显,可实现多茬栽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在小麦生产上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在豫西丘陵旱地,以露地条播作对照,垄侧条播作辅助对照,就小麦地膜全覆盖穴播和膜侧条播技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地膜覆盖方式均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促进了小麦生育进程,延长了幼穗分化和灌浆时间,使成产因素明显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缓解干旱逆境因子对旱地小麦的不利影响,在山西洪洞、闻喜采用大田对比方法,开展了黄土丘陵区旱地小麦膜侧条播种植模式增产效应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在严重干旱年型条件下,2个试验示范点的2种覆膜种植模式均较露地条播小麦增产,2种覆膜种植模式中1膜4行优于1膜2行,2种覆膜种植模式增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土壤水分测定表明,在小麦起身期2种覆膜模式0~60 cm土壤水分明显优于露地麦田,其中1膜2行模式的土壤水分优于1膜4行模式;该试验示范为旱地冬小麦抵御干旱逆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小麦机械覆膜穴播节水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是我们经多年研究、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并已成为我国北方旱地小麦抗旱节水实现高产的突破性栽培技术,其优点是将条播—盖膜—揭膜改为覆膜穴播用机械一次完成,全生育期不再揭膜,从而使节水抗旱增产效果较为明显。1998年是历史罕见的大旱之年,项目区2000公顷地膜小麦获得丰收,平均667平方米产量达到241公斤,比对照增产103公斤,增幅42.7%,其中地膜冬小麦样板田平均产量达403公斤,个别地块达489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123公斤和220公斤。1999年全市推广5000多公顷…  相似文献   

12.
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甘谷县冬小麦不同覆膜栽培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覆膜栽培方式均能有效保墒增温,增产效果明显,以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最高,较露地条播增产115.6%;全膜不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分别较露地条播增产61.0%、45.5%。  相似文献   

13.
对宁南山区旱地冬小麦采用覆膜穴播、覆膜沟穴播、膜侧条播、膜侧条播并覆盖秸秆、膜侧沟播、露地沟播、露地条播7种种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膜侧条播并覆盖秸秆的处理产量最高,为4295.2kg/hm^2,增产率50.3%,纯收入也最高,为4427.0元/hm^2,较对照增收86.8%;膜侧条播次之,产量为4038.1kg/hm^2,纯收入为4042.5元/hm^2。这两种种植方式宜在宁南山区旱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土壤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前期,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拔节—孕穗期0~2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土穴播较露地条播提高4.6~5.2个百分点,而膜侧沟播较露地条播提高2.2~2.3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全膜覆土穴播较露地条播增加29.0~48.0 mm,而膜侧沟播较露地条播增加12.9~20.4 mm。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农田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4.1%,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1.0%;使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9.58 kg·mm-1·hm-2,平均达到18.33 kg·mm-1·hm-2,在旱作小麦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温度、湿度影响试验表明,不同处理在扬花期前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有明显差异,在返青前对小麦土壤温度影响较大。全膜覆土穴播保墒、增温、增产效果最好,小麦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6145.8kg/hm^2。  相似文献   

16.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膜际条播生产技术显著的蓄水保墒作用,既能有效解决土壤保水能力差、降水分布不均衡问题,又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进一步发挥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还能抵御旱灾和冻害,确保旱地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省干旱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西旱1号为材料,在春覆膜和秋覆膜2种不同的覆盖时间下,设置3种不同的地膜覆盖方式,分别对其产量、烘干千粒重和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栽培较露地条播对照平均增产55.5%。不同覆膜方式中,膜上覆土增产效果最好、全膜穴播次之、膜侧沟播增产幅度最小,其中秋覆膜膜上覆土产量显著高于所有春覆膜处理;全膜穴播的籽粒烘干千粒重最大而膜上覆土最小,覆膜处理的籽粒烘干千粒重均小于露地条播对照,但秋覆膜高于春覆膜;覆膜处理的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和最大灌浆持续期与露地条播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系统探索覆膜对胡麻植株的全面影响,完善地膜胡麻生长发育规律。以常规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陇东旱塬区普遍应用的两种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下胡麻根系生长情况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处理下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盛花期)和胡麻籽粒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21.71%和20.34%,膜侧条播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胡麻现蕾期和盛花期,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条播处理下胡麻0~10 cm主根直径较CK显著提高4.11%~103.39%,根干质量较CK提高21.76%~30.98%,根冠比较CK降低4.38%~29.46%,但在盛花期膜侧条播处理下胡麻主根直径、根干质量、根冠比与CK差异不显著;成熟期,覆膜处理对胡麻根系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综上所述,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条播均能够促进胡麻根系生长,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胡麻籽粒产量,且全膜覆土穴播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9.
在镇原县半干旱塬区开展了冬小麦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3种覆膜方式较露地栽培均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果,以全膜覆土穴播增产效果最好,较露地条播增产47.0%,较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和覆膜垄侧穴播分别增产2.9%、6.5%。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休闲期耕作配套不同播种方式对越冬期0~60cm土壤蓄水量、单株干物质量、根系活力、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较深翻可提高越冬期0~60cm土壤蓄水量,且均以全膜覆土穴播显著最高,膜际条播次之。深松配套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宽幅精播较深翻可提高越冬期单株干物质量、根系活力,深松配套条播、宽幅精播、膜际条播较深翻可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深松可显著降低越冬期叶片POD、SOD活性。结果还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可增加越冬期干物质量积累,降低POD、SOD活性。休闲期若采用深松,则配套全膜覆土穴播越冬期根系活力最高,若采用深翻,则配套膜际条播最高。膜际条播可显著增加越冬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见,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冬前干物质量积累,休闲期采用深翻+膜际条播可提高越冬期根系活力,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本研究可以为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配套播种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