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高效利用,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乳酸菌进行固态发酵,结合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优化了餐厨垃圾乳酸菌发酵生产生物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餐厨垃圾添加10%麦麸和4%豆粕搅拌均匀,加入125%的水,121℃灭菌20 min,冷却后,接种2.0%乳酸菌,32℃厌氧培养48 h。在此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比原料提高了5.36%,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均有下降,并且乳酸菌含量达到了24.8×10~8CFU/g;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湿热预处理对餐厨垃圾高温干式厌氧消化的影响,在含固率为20%、发酵温度55℃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试验。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湿热预处理的加水率、温度、时间对餐厨垃圾干式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后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有明显变化,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以及TS和VS的去除率明显升高。当湿热预处理条件为加水率50%、温度120℃、时间80 min时,SCOD值最高,为101050 mg/L,比未处理时提高了5.6倍。同样,该条件下日产气量出现的两个产气峰值最高,累积产气量也最高,为269.10 ml/gVS,与未处理相比累积产气量提高49.4%。各因素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气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温度>时间>加水率,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产气量有显著性影响,加水率对产气量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餐厨垃圾发酵生产的生物饲料对猪生长性能及粪便中微生物的影响,选用36头平均体重25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猪,随机分为2组,试验期91天,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按照添加30%发酵餐厨垃圾生产的生物饲料替代部分基础饲料配制的试验粮。试验结果显示:总试验期试验组较对照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9.38%,料肉比降低了9.12%(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粪便中乳酸菌含量增加,大肠杆菌的含量降低。试验表明食用添加发酵餐厨垃圾生产的生物饲料的猪生产性能提高,且肠道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试验在滴灌条件下,苜蓿行距30cm,通过设置5、10、15、20、25、30cm 等株距,研究其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苜蓿的种子产量等影响较大,其中,结荚率较高的是10cm的处理,高达59.66%,但其种子产量最低,仅为572.83 kg·hm-2;种子产量较高的是5cm的处理,为1050.20kg·hm-2,30cm的处理次之,为1002.15 kg·hm-2;种子发芽率最高的是5cm和15cm的处理,均为91.33%。苜蓿种子产量与分枝数、单序荚果数、单荚种子数、种子千粒重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523、0.474、0.507。综合分析认为,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受密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适宜的高/低密度均能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但密度不同,不同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贡献率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以行政村为评估单元,分析新郑市村域土地生态状况及其变化情况,为合理科学的利用土地提供依据。(方法)通过GIS和RS平台,综合运用遥感影像、统计报表与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两期新郑市村域土地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结果表明: 2011年、2014年新郑市农村地区土地生态状况分别以二等级、一等级为主,该部分村庄占评价区域面积的58.29%、43.45%。位置分布上,南部山区的农村土地生态状况最好,中部平原其次,北部与郑州市接壤的地区最差,整体呈现三级阶梯型分布。动态分析表明,2011—2014年四年内,农村土地生态状况发展呈现变好趋势的村庄面积占评价区域面积的32.61%,这部分村庄主要分布在新郑市的南部、东部地区,呈现变差趋势的村庄面积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1.14%,这部分村庄主要分布在新郑市的中北部地区。(结论)该研究获得了新郑市农村地区土地生态状况的优劣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保护土地生态以及合理利用土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筛选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适合草莓无土栽培的基质,[方法]本试验以“甜查理”草莓为试材,研究了6种基质对草莓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自配基质A(草炭:蛭石:珍珠岩:沙子=7:1:1:1)、B(草炭:椰糠:蛭石:珍珠岩:沙子=5:2:1:1:1)和C(草炭:椰糠:蛭石:珍珠岩:沙子=3.5:3.5:1:1:1)在草莓果实品质、产量等方面和商品基质无明显差异,均表现较好;在植株生长量上,A、B和C处理的株高、叶柄长度、叶柄粗度和叶面积等方面均大于商品基质CK。[结论]因此,基质A、B和C处理可以用作草莓无土栽培的基质,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在特大冻灾或旱灾下,芭蕉芋就地保种繁育技术:加强保护、田间管理、适时分栽、覆盖越冬等主要技术措施,能繁育出33~40 t/hm2的优质芭蕉芋良种,给次年芭蕉芋种植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良种.  相似文献   

8.
餐厨垃圾二步法堆肥发酵工艺及施肥技术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餐厨垃圾快速堆肥及施肥降污技术,采用二次添加腐熟菌株、二步堆肥发酵温度52.5、57.5℃的堆肥工艺,通过丝瓜田间种植试验,探讨餐厨有机肥料的适宜用量以及降低菜田氮磷淋失的效果。结果表明:二步法堆肥工艺的蛋白酶、蔗糖酶酶活性比对照工艺平均高出24%和56%,堆肥生产时间减少了40%;堆肥终点的种子发芽率指数达到83%、水的质量分数为29%,符合堆肥腐熟指标。配施餐厨有机肥的丝瓜产量比对照施肥增产2409 kg/hm2,增产率为11.3%;土柱渗漏水氮和总磷质量浓度比对照施肥处理减少6.5%和7.8%。可见,二步法堆肥工艺明显缩短了堆肥生产时间,配施餐厨有机肥有利于丝瓜增产和降低菜田氮磷淋失。  相似文献   

9.
餐厨垃圾堆肥过程中水解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餐厨垃圾在静态强制通风条件下堆腐过程的矿质化进度和强度。以小麦秸秆作为膨松剂,比较了不同C/N比(20,25,30)条件下餐厨垃圾堆肥过程中各个阶段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4种水解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C/N比处理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40℃以上高温期持续达10天左右。25C/N和30C/N堆肥条件下的纤维素酶活整体比20C/N要高,酶活高峰期出现滞后于温度高峰期;不同C/N条件下,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酶活高峰期与温度高峰期同步;30C/N条件下的脲酶活性峰值出现早于20C/N和25C/N,最终脲酶活性下降到比堆肥初期还要低的程度;高温对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25C/N条件下蛋白酶活性峰值出现晚于其他2个处理。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营养条件下同类酶活性的变化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与堆肥过程中有机物质的转化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堆肥腐熟度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针对湖南农业大省,农业废弃物种类多,量大面广的问题,本研究根据不同种类的农业废弃物资源与有机肥产品特点设计了5种处理利用模式:(1)鸡粪+秸秆制成有机肥用于果蔬茶;(2)牛粪+烟末制作有机肥用于粮食与经济作物;(3)蘑菇渣等废弃物制作有机肥;(4)尾菜+饼粕制作有机肥用于蔬菜基地;(5)鸡粪+返料制作有机肥用于经济作物。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降低废弃物消纳和企业生产的时空成本,避免二次污染,获得了更多的有机肥料资源。这些技术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废弃物、不同规模企业提供了借鉴,解决了农业污染物就地处理的技术难题,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综述了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的现状、原因、危害和控制等最新进展。兽药残留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区别仅在于兽药残留的量不同,发达国家对食品中兽药残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食品动物疫病防治用药、兽药添加剂的使用、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及兽药或饲料添加剂中混有污染物等,成为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的主要危害包括毒性作用、耐药性、激素样作用、致敏作用及生态环境毒性。应从完善动物性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体系、强化食品动物兽药残留技术体系、重视畜牧兽医工作者在食品动物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加强食品动物生产环境监管、严把饲料及添加剂关、合理使用兽药,加大兽药残留监控力度、严把屠宰检疫关,净化动物性食品市场等方面进行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对食品加工剩余物板栗壳进行开发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综述了国内外最近20年在板栗壳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现有研究涉及将板栗壳作为生物吸附剂用于重金属污水处理、作为基质用于食用菌栽培和作为原料用于活性炭制备,以及从中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着色和纺织品印染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并不系统,今后还需对板栗壳色素进行安全性评价,补充其毒理学和代谢方面的数据。板栗壳对重金属的吸附量偏低,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理化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提取过色素的板栗壳残渣可进一步作为原料用于制备活性炭,以达到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每年以13%的速度迅猛发展。但近几年接踵发生的食品中毒事件,尤其是化学性食物中毒,暴露出我国食品控制体系的漏洞。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我国致死率最高,也是仅次于微生物污染的第二大污染原因。介绍了食品及配料化学性污染领域的我国政府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检验体系、安全保证体系,以及近几年监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论述了我国在食品及配料化学性污染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操作能力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微波技术对食品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加工等领域。就微波技术是否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的问题,从微波的作用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述微波对食品各成分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微波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对于脂肪酸等一些敏感性成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豆渣膳食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从豆渣中提取膳食纤维,并利用其制备功能型食品,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系统阐述了豆渣中膳食纤维的提取方式及影响因素,并介绍了膳食纤维在食品制造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食品工艺学理论课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食品工艺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介绍了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食品工艺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食品保藏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验(实践)教学的改进等方面,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思考与看法,旨在为高等农业院校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该课程。  相似文献   

20.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综合性大学学生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特点。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以此适应综合性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从加强理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对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