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蚕业合作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丁志用 《江苏蚕业》2000,22(1):48-50
我市原有桑园24万多亩,年产茧30多万担,茧丝绸农工贸三业产值超过10亿元。过去由于对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没有从深层次上加以认识,缺少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特点的体制及管理运作办法,结果在1995年市场冲击中遭受重创,桑园面积锐减到6.2万亩,整个行业陷入困境。近两年来,经过深刻的反思,认识到茧丝绸作为一个产业,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联,同时茧丝绸作为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特殊行业,必须与每个养蚕农户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实施“突破中间(收烘环节),拉动两头(生产和加工环节),实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把发展蚕业合作…  相似文献   

3.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历史悠久,蚕茧质量曾在全省名列前茅。但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两次蚕茧大战侵袭,加之体制等原因,我市的蚕茧质量急剧下降,市场竞争能力低下,蚕桑这  相似文献   

4.
郭光 《江苏蚕业》2002,24(3):45-47
产业化经营是蚕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和具体体现,本文从蚕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性、模式及应坚持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创建蚕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志用  杨斌 《广西蚕业》2004,41(2):34-37
栽桑养蚕是我们江苏省东台市致富农民的主要项目,茧丝绸是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桑园面积11万多亩,养蚕农户5.5万户,年产鲜茧12000多吨,拥有缫丝、织绸、服装等深加工企业20多家,行业年产值10亿元,利税5000万元。我们公司系东台市茧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肩负着全市(除富安外)的蚕茧生产、收购和经营,联结各缫丝及丝绸深加工企业。近年来为我市茧丝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的表彰,特别是对我们创建的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及茧丝绸“一条龙”产业化发展的做法,同行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范建奇 《中国蚕业》2002,23(3):11-13
加入WTO后,作为当今世界蚕业中心的我国,尤其是全国蚕业最集中的杭、嘉、湖产区,其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主导产业之一的蚕业的竞争力.而推进蚕业产业化经营,则是提高蚕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鼓  相似文献   

8.
我国加入WTO后,茧丝绸行业是我国在国际上有垄断或数量优势的行业。但这个行业的基础,即蚕桑生产却仍然处在小农经济的阶梯,其主要特点是分布区域广,户规模小,设施程度低,兼业与副业的性质明显,蚕茧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蚕茧经营者和蚕茧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价格这个杠杆调节经济利益关系尚未完全形成,时常出现农不顾工,茧质低劣,造成成本增加,丝质下降;或工不顾农,农民无利可图时砍桑毁园,造成资源的破坏,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县盘湾镇进行了有益的偿试,即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蚕桑产业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相似文献   

9.
张正毅 《北方蚕业》2001,22(1):35-37
2000年以前,在1978~1999年石泉蚕业大发展的二十余年里,蚕业经营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归属林特部门;鲜茧收购、烘干由供销社、外贸、乡企、农口、个体经营;缫丝、织绸、印染等属于工业部门;丝绸出口、内外销由外贸部门经营。这种政府统管,多家分段经营的体制,是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的必然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石泉蚕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桑园面积、发种、产茧、茧值分别由1978年的466.7公顷、0.56万张、7.19万kg、48.72万元发展到1995年4666.7公顷、7.5万张、产茧100万kg、茧值2800万元的历史最高记录。建起了5400绪,年产生丝135t的石泉县缫丝厂,年生产蚕种15万张的石泉县蚕种厂,并建起了丝织厂,付产品加工厂,丝织壁毯厂。形成了生产、加工、经营完备的蚕业体系,为石泉蚕业大发展及壮大石泉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蚕业新体制的诞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一直沿用的旧体制难以适应蚕业发展需求。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相互制约的体制成为石泉蚕业发展的内障;蚕业系统各环节利润分配严重不合理是导致蚕业基础——蚕桑不稳的根本原因;蚕茧质量一直是牵制行业经济效益,制约石泉蚕业发展的潜在隐患。矛盾迭出、问题重重的蚕业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蚕业发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0.
罗来余 《四川蚕业》2002,30(3):54-55
<正> 蚕桑业主经营就是鼓励那些懂经营、善管理、有经济基础的有识之士承包租赁土地栽桑养蚕,实现栽植桑树规范化、养蚕设施配套化、饲养蚕儿省力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真正体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推行业主经营、尽快实现蚕业产业化是让蚕桑业主增收、县财政增税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蚕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蚕业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蚕农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把茧丝绸行业的各个生产经营和内外销机制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规模生产,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的基本模式有公司+蚕农,合作经济组织+蚕农,专业  相似文献   

12.
梁垛镇完善蚕业合作社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台市梁垛镇蚕业合作社组建于1998年,是一个集蚕茧生产、收烘、加工于一体的经济合作组织。经过5年多的努力,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入社蚕农由刚开始的41户,增加到现在的2100多户,入社率从8.2%提高到99.6%,蚕业合作社逐步成为该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之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去年以来,为适应入世需求和加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蚕业合作社整体运行质量,他们又着力在完善蚕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平衡利益分配上狠下功夫,强化对一体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促进了各环节的相互融合,巩固了蚕茧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庆槐 《广西蚕业》2001,38(1):37-39
通过三年的蚕业产业化经营实践,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开发蚕茧生产基地,从蚕用物质供应到技术指导及产品回收,实行系列化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杨昌旭 《广西蚕业》2001,38(3):49-52
从贫困地区蚕业发展的现状谈困地区蚕业发展走产业化,规模化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蚕业产业化是实现蚕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河南省鹿邑县张次楼村发动群众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路,创建了鹿邑县蚕业服务公司、兴达蚕种场民营经济实体,建设了一批便民的免费服务设施。8年来,在没有行政干预,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靠效益引路,群众自愿,滚动发展到现在274公顷高产优质桑园,拥有486万元的固定资产和270万元的流动资金及风险储备金,开创了河南蚕业民营先例,创造了河南蚕业的多项之最,在此影响下,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这样的民营蚕业联合体,既减轻了政府农村结构调整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  相似文献   

16.
蚕业是集农工贸、产供销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产业链各环节关系紧密,要推动蚕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兼顾各环节的利益。“公司 基地 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就是在蚕业发展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把蚕业经济活动中产、供、销各主体的利益链接起来,形  相似文献   

17.
蚕业规模投资经营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义  李仕亚 《江苏蚕业》2004,26(2):41-42
<正> 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科技人员要面对分流“断奶”的挑战。为此,睢宁科技人员程怀武同志适应新形势,率先承包土地建立自己园区,集桑园间作、省力化养蚕、蚕桑副产品开发于一体。经过几年的运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蚕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郑新忠 《蚕学通讯》2002,22(1):39-41
加入WTO后 ,茧丝绸行业成为我国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产业之一。目前 ,世界茧丝绸业结构处在不断调整之中 ,世界丝绸业科技、生产中心已由劳动力成本高的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已成为主要的集中地 ,肩负着丝绸发展的重任。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 ,我国蚕业生产已逐步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出现“东桑西移”之势。缫丝生产已由大城市转产为依托中小城镇 ,使我国茧丝绸生产形成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的格局。对此 ,如何抢抓机遇 ,与时俱进 ,加快我区蚕业发展 ?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蒲小东 《四川蚕业》2002,30(1):47-48
<正> 嘉陵区是个栽桑养蚕大县,每年发种均在8万张左右。近年来,嘉陵区紧紧抓住蚕业经济面临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蚕桑产业优势,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从“公司+基地+农户”入手,创新蚕业生产经营模式,着力培养了一大批蚕桑业主,加快了蚕业产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