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肥大细胞(MC)是一种包含嗜碱性颗粒的多功能细胞,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MC能分泌多种介质,参与多种生理反应,与动物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某些非特异性炎症和肿瘤性疾病有密切关系。要揭示MC在奶牛生殖中的各种作用,就必须首先揭示其在子宫内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这是研究子宫内MC的基础性工作。为此,特设计并实施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多发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肥大细胞(MC)作为免疫系统中重要效应细胞,对器官局部功能和免疫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有关子宫M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小鼠和大鼠等动物,而在牛方面研究很少,深入揭示子宫MC与子宫内膜炎的关系,将从子宫内膜状态角度丰富子宫内膜炎病理机制,为该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动物肥大细胞异质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肥大细胞(mast cell MC)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与人类和动物的某些变态反应疾病、寄生虫感染、某些非特异性炎症及肿瘤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它在人和动物体内广泛分布,其胞浆颗粒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胺、蛋白多糖、中性蛋白酶、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细胞介素等。肥大细胞通过脱颗粒释放出上述生物活性物质而在人类及动物的健康与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山羊发情周期4个阶段肥大细胞(MC)在子宫和输卵管内的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规律,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检测了子宫和输卵管组织中组织胺(HA)含量。结果显示:MC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在子宫内主要分布在肌层,子宫外膜中零星散在,内膜中散在分布于固有层的子宫腺和血管周围,子宫阜和内膜上皮中未发现。输卵管内MC在黏膜皱襞、肌层和外膜中均有分布。MC在发情后期有明显的脱颗粒现象。发情周期中子宫及输卵管MC数量变化为:MC(发情后期)〉MC(发情前期)〉MC(间情期)〉MC(发情期),子宫肌层MC数量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子宫固有层和输卵管内无显著变化。子宫角内HA含量在发情后期与其它时期有显著变化(P〈0.05),子宫体、子宫颈和输卵管的变化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6,(6):1059-1064
采用阴道涂片法鉴定大鼠所处的发情阶段,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MC)在大鼠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的分布、形态和数量的变化规律,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组织胺(H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大鼠发情周期中,MC在子宫内不同部位内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数量依次为: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大鼠子宫各部位在发情周期各阶段内MC的数量依次为:发情后期(ME)发情前期(PE)发情间期(DE)发情期(E),子宫角内不同生理阶段MC的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子宫体、子宫颈内发情后期与发情期内MC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发情间期与发情前期内MC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子宫各部位在发情周期各阶段内HA的含量依次为:发情后期(ME)发情前期(PE)发情间期(DE)发情期(E),子宫角中的HA含量在发情后期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期(P0.05),子宫体和子宫颈内HA含量在发情周期各阶段中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根据阴道细胞类型的变化来确定大鼠发情周期的各阶段是可行的。大鼠子宫内MC的数量及形态随发情周期阶段的变化而改变,对子宫的局部免疫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情周期子宫内HA含量的变化与MC的变化一致,MC主要通过释放HA发挥调节子宫尤其是子宫角的局部免疫水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子宫角组织中MC的数量作为HA含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内膜肥大细胞(MC)颗粒状态和组胺浓度在奶牛子宫内膜炎中的作用。选用产后6~10 d健康及患急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各10头,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ELISA法检测子宫内膜组胺浓度和透射电镜观察子宫内膜MC颗粒状态。结果表明:试验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组胺含量为(80.305±4.002)ng.mL-1,对照组为(39.204±4.278)ng.mL-1,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子宫内膜固有层MC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颗粒,均匀分布;而试验组子宫内膜固有层MC呈脱颗粒状态,表现为颗粒数量减少、分布和浓度不均、周腔增大、有空泡形成。结果提示,产后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内膜MC脱颗粒,释放组胺,使子宫内膜组胺含量显著升高,这与子宫内膜的急性炎症有关,组胺可调节子宫免疫机能,可能对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子宫内膜炎为奶牛产后易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从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分离到多种细菌.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抗生素治疗,由于治疗药物的滥用,造成子宫灌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对奶牛繁育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炎是主要发生在子宫内黏膜处的炎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属"带下"等范畴.它是导致奶牛不育的主要原因,是危害奶牛业的重要和常常较难治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肥大细胞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分泌白三烯(LTs)、前列腺素(PG)、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氧代谢产物、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多种白介素等炎症介质,也可分泌一氧化氮(NO)、细胞因子(CK)、组胺、5-羟色胺(5HT)和趋化因子等免疫分子,在人类及动物某些速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生殖、免疫、某些非特异性炎症和肿瘤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随着甲状腺的肿大,甲状腺内的肥大细胞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的原因与防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危害养牛业的重要病原之一.BVDV感染能引起广泛的临床症状,包括腹泻、流产、胎儿畸形、呼吸困难、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机能障碍,并且是二次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诱因.某些BVDV毒株能引起急性致死性疾病,死亡率17~32%.BVDV还能通过孕畜子宫建立持续感染,胎儿出生后一经存活下来即成为持续感染动物,这些持续感染动物终生带毒,持续排毒,成为牛群中的重要传染源.持续感染动物当再次感染抗原性密切相关的BVDV毒株时,就会引起致死性的粘膜病.……  相似文献   

11.
<正>1概念原理阴吹病是由于母牛在分娩、助产操作不规范、消毒不严导致某些繁殖障碍性疾病,并采取子宫冲洗或子宫送药的方法治疗时,使原本紧缩的子宫颈口强行张开,而致使空气中有害菌的侵入,从而破坏子宫内正常有益的菌群,使子宫内的群菌失衡,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内膜肥大细胞在牛子宫内膜炎中的作用.选用产后6~10 d健康及患急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的西门塔尔牛各10头,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ELISA法检测子宫内膜中SP、VIP、组胺浓度,透射电镜观察子宫内膜MC颗粒状态及荧先定量PCR法检测组胺受体H1和H2 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子宫内膜组织申组胺、SP、VIP含量分别为(80.305±4.002)μg/L、(1 258.06±128.88)ng/L、(615.73±70.50)ng/L,而对照组分别为(39.204±4.278)μg/L、(308.12±9.72)ng/L,(1 667.34±153.4)ng/L,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试验组子宫内膜固有层MC颗粒数量战少、分布和浓度不均、有空泡形成,对照组子宫内膜固有层MC颗粒较多、分布均匀;试验组中组胺受体H1 mRN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组胺受体H2mRNA水平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板显著(P<0.01).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炎时,在神经肽和炎症刺激下使子宫内膜固有层MC脱颗粒大量释放组胺,同时子宫内膜组胺受体H1和H2 mRNA表达失衡,使子宫局部淤血和迟缓,导致子宫免疫力下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促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多种动物包括灵长类动物、猪、牛、火鸡和人,子宫内都发现有促黄体素(LH)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其mRNA的结合位点.牛、猪在整个发情周期子宫内都存在LH受体(LHR)蛋白及其mRNA,并在黄体期表达最高.LH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磷脂酶C信号途径,增加前列腺素合成酶(PGSH),也称环加氧酶(COX)的活性,从而促进前列腺素(PG)的合成.牛、猪、羊在发情周期的15 d左右PGF2α升高,这与子宫内LHR的活化有关.在不同种动物的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子宫颈,LHR的释放呈现出动态特征,表明LH在发情周期和胚胎附植的分子自分泌-旁分泌调节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物子宫局部免疫系统及孕体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动物子宫局部免疫系统在不同生理阶段的状况和子宫识别孕体的机理.健康、未孕的动物子宫内最主要的白细胞亚型是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这些细胞的迁移和分布明显受发情周期的影响.配种引起多形态嗜中性白细胞(PMNs)流入子宫,可以消除生殖道内的病菌和多余的精子,从而可提高繁殖性能.目前,人们主要从MHCⅠ抗原在子宫的表达和生殖道内的细胞因子两方面来解释子宫识别孕体的机理.总之,动物子宫局部免疫系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取得初步进展的同时,尚存在许多疑问和争议.  相似文献   

15.
张乃生 《兽医导刊》2014,(15):43-46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多发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0%~50%。奶牛不孕症的60%~90%是由于子宫内膜炎引起,是造成奶牛不孕淘汰的主要原因。子宫内膜炎是多种病原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具有个体性,即使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的牛场也不会完全发病,而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16.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来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广泛分布于人和多种动物体内.MC的前体发现于骨髓、血、黏膜以及结缔组织中,经适当刺激即增生分化成MC.在不同种属、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甚至同一部位的不同MC,在形态大小、解剖定位、颗粒化学成分、染色特性、超微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异质性(heterogeneity).哺乳动物、人类和家禽的淋巴器官中均有大量MC存在,因此,淋巴器官中MC的研究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7.
1 肉牛运输应激综合征概况 肉牛运输应激综合征是肉用犊牛或架子牛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导致动物机体整体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继发感染多种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大量增殖而引起的一种运输应激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全身性病理反应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张乃生 《动物保健》2014,(11):43-46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多发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0%~50%。奶牛不孕症的60%~90%是由于子宫内膜炎引起,是造成奶牛不孕淘汰的主要原因。子宫内膜炎是多种病原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具有个体性,即使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的牛场也不会完全发病,而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19.
肥大细胞与T淋巴细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肥大细胞(Mast Cell,MC)和T淋巴细胞共同起源于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参于机体的免疫。在淋巴结内,MC与T细胞位置关系密切。某些MC亚群与T细胞一样,为胸腺依赖。近年来证明,T细胞对MC的发生、分化及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反过来,MC释放的介质也影响T细胞的功能。本文就MC与T细胞的关系作一简介。 一、肥大细胞分泌介质对T细胞的作用 1、MC分泌介质:MC能够分泌多种介质、其中组织胺(Histamin,HA)是最主要的介质之一,每10~6大鼠MC含10-30ugHA,而10~6人MC含1-2ug。HA是组氨酸经酶作用脱羧而形成,MC合成HA大约每小时能合成其细胞内贮备量的1%。这个速度受胞内CAMP水平的影响,凡能提高CAMP水平的因素都能抑制HA的合成。细胞内HA是以离子键与颗粒基质相结合,颗  相似文献   

20.
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分类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后奶牛子宫经常受到细菌污染而导致炎症过程,严重的可造成奶牛不孕.然而以往对奶牛产后子宫炎性疾病的分类及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通过回顾子宫复旧的细菌学进程及易感因素,为奶牛产后子宫炎性疾病提供一个清晰的分类,即产褥期子宫内膜炎、临床型子宫内膜炎、子宫积脓及隐性子宫内膜炎;同时总结其病理特征、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