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农业的几种生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内循环模式 间套种 例如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的间套种,就有不同物种间的养分交换,产生养分在作物间的循环。 秸秆还田 通常是上一茬的作物秸秆,通过秸秆还田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也有通过堆肥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  相似文献   

2.
一、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间、混、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间、混、套种可不同程度地延长光合时间,扩大光合面积,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总产量. 2.间、混、套种可充分利用地力不同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要求不同.如禾谷类作物需要氮素较多,豆类作物需要磷、钾、钙较多,薯类作物需要钾较多,间、混、套种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养分,从而增加单位面积总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甘蔗与其他作物的比较效益下降,蔗农的种植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了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间套种措施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通过与各类生长快速、生长期短的作物组合,搭配构成多作物、多层次、多功能的甘蔗复合群体,可提高光能、养分和土地利用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蔗农收益。一、甘蔗间套种玉米1.种植时间。甘蔗间套种以春植蔗为主,玉米的种植时间选择在1~3月进行,具体栽种时间根据当地玉米、甘  相似文献   

4.
短信平台     
<正>1.四川读者(手机号:139××××0127)问:猕猴桃园套种作物需要注意什么?答:选择套种作物时,注意不选高秆作物和藤性较强的作物,选择蔬菜类、食用菌类较好,此外,一般只适合行间套种,不适宜在株间套种。  相似文献   

5.
西瓜为匍匐栽培作物,侧根较发达,对养分吸收的面广而相对较浅.辣椒为直立栽培作物,体形小,侧根不发达,生长势相对较弱,对养分吸收的面窄而相对较深.两种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套种,相互间影响较小,可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灌水效率、减轻病害和增产增收的目的。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出西瓜小沟单两种植套种辣椒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套种栽培就是因为西葫芦不耐炎热,播种期越迟子量越低的特点,提前播种西葫芦,待西葫芦长至3~4叶时,在垄间套种高杆作物,比如像玉米等,这样两种作物的共同生长时间比间作栽培少了将近1个月。一、西葫芦套种模式有四大优点1.西葫芦与套种作物分期播种,略显繁琐;2.高杆作物要选用相对早熟的品种品种,且播种期延后,产量会受到影响;3.套种时采用每1垄西葫  相似文献   

7.
通过蓖麻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的合理搭配,增加了复合群体的总密度,合理并充分地利用了土地空间,作物间可以获得良好的空间互补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本文总结了全国各地蓖麻与豆类、麦类、食用菌、马铃薯、西瓜、圆葱等作物间作套种的成功经验和技术,这些栽培模式平均增加经济效益50%以上,投入产出比达到1∶4以上。栽培实践表明种植蓖麻采取间作套种,可以利用不同层次土壤养分,既有益于间作蓖麻的生长,又能够培肥地力,是蓖麻生产上的一项重要的增收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求适宜的蓝莓套种模式,选择花生、辣椒、毛豆和西瓜4种作物分别与蓝莓进行垄间套种试验,研究套种对蓝莓叶片及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套种)相比,套种不同作物蓝莓叶片中氮、钾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与西瓜套种,蓝莓叶片氮含量比对照增加1倍;与辣椒套种,蓝莓叶片钾含量比对照增加50%,且2种作物套种对叶片磷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套种4种作物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套种毛豆可提高土壤的氮含量,套种西瓜可提高蓝莓对磷和钾的吸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求适宜的蓝莓套种模式,选择花生、辣椒、毛豆和西瓜4种作物分别与蓝莓进行垄间套种试验,研究套种对蓝莓叶片及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套种)相比,套种不同作物蓝莓叶片中氮、钾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与西瓜套种,蓝莓叶片氮含量比对照增加1倍;与辣椒套种,蓝莓叶片钾含量比对照增加50%,且2种作物套种对叶片磷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套种4种作物均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套种毛豆可提高土壤的氮含量,套种西瓜可提高蓝莓对磷和钾的吸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有关我国甘蔗间套种花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种种植模式和播期的研究以及间套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蔗地经济效益、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甘蔗间套种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北方引黄灌区蓖麻适宜的种植措施,对淄蓖5号与当地作物:扁豆、豌豆、孜然和大蒜进行套作研究。结果表明:蓖麻与不同作物套作产量有所减少,表现为单种蓖麻大于套作。蓖麻与不同作物套作间蓖麻产量表现为:蓖麻套种扁豆>蓖麻套种孜然>蓖麻套种豌豆>蓖麻套种大蒜。然而,不同处理间亩产效益表现为:蓖麻套种大蒜>蓖麻套种孜然>蓖麻套种扁豆>蓖麻套种豌豆>蓖麻单种。  相似文献   

12.
王国友 《农技服务》2011,28(8):1149-1150
为探索箭舌豌豆套种对作物(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分带轮作套种绿肥箭舌豌豆(以下统称绿肥)研究绿肥对当季小麦和下季玉米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带套种绿肥对当季小麦产量没有影响。绿肥翻压后种植玉米能明显提高玉米单产,其增产率达10%以上的显著水平。种植绿肥后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养分含量。土壤中的速效磷、钾养分含量则相反,有明显的减少,说明在种植小麦、绿肥和玉米时,必须适时,适量施用速效磷、钾肥料,达到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作物产量,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玉米宽厢立体间套种植技术是玉米与其他矮秆作物进行立体间套种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玉米秸秆高的优势,推广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土地复种指数。玉米与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和辣椒等作物进行间套种,效益十分显著。选择株型紧凑、耐密、株高中等、抗逆性强的玉米高产品种。对于玉米与马铃薯间套种,宜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对玉米与红薯、马铃薯、大豆、花生和辣椒等作物间套种,宜选用中熟偏早玉米品种、中晚  相似文献   

14.
高效多熟种植模式是一种合理轮作方式,能有效协调作物间养分和水分的供需关系,减少病虫草害的威胁,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环境,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有效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合理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贵州石山区土地利用率,总结贵州春大白菜与其他蔬菜套种的高效多熟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新建香榧基地土壤裸露、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提高前期经济收入,在香榧基地进行香榧套种不同作物试验,研究复合经营对土壤流失、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及香榧枝条生长量与枝条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种对土壤流失、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香榧的新梢生长量与枝条养分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土壤固定作用套种黑麦草最好,套种大豆其次;风干后的土壤水分含量套种大豆最高,套种黑麦草其次;土壤氮、磷与有机质含量套种大豆最高,套种黑麦草其次;土壤速效钾含量套种黑麦草最高,套种大豆其次;香榧枝条全氮、水解性氮含量套种黄精最高,套种黑麦草其次;枝条全磷含量套种黑麦草最高,套种黄精其次;枝条全钾含量最高的是套种黑麦草和套种黄精;枝条生长量套种大豆最高,其次是套种黄精。  相似文献   

16.
对枣树套种红葱、西瓜、马铃薯、甜瓜等作物进行种植效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枣树栽培2年行间的遮阴范围不超过20%,有利间套种作物的正常生长,间套种红葱纯收益最好为1.73万元/hm2。  相似文献   

17.
套种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农业生产模式,西藏土地资源有限,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西藏农牧业的发展。以青稞、饲料玉米、箭筈豌豆为对象进行作物套种研究。结果显示包含箭筈豌豆的套种组合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青稞单播的效益最低,青稞、饲料玉米、箭筈豌豆按照1∶1∶1组合套种的饲草产量和单位面积效益最高,青稞、饲料玉米按1∶2比例套种的产投比最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亳白芍与白术、菊花、芝麻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套种试验,研究套种作物对亳白芍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套种作物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一个生长季节内,亳白芍套种白术模式下亳白芍地上部植株生长状况最好且存活率最高,亳白芍套种菊花模式下亳白芍地下部根系生长状况最好且根重最重;套种作物的经济效益表现为白术7 327.8元/hm~2、菊花7 424.1元/hm~2、芝麻7 798.2元/hm~2,三者间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亳白芍套种白术、亳白芍套种菊花的模式显著延缓了亳白芍倒苗的时间,减少了亳白芍的叶部病害。说明采用亳白芍套种菊花的栽培模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蔬菜的立体栽培是根据栽培地环境条件和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生育期长短的时间差,植株个体高矮的空间差,根系分布深浅的层次差,对养分吸收不同的营养差和对环境要求不同的温度差和光照差,通过不同作物之间的间套种,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达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农民增收困难的形势下,弥渡县在大春生产中进行熟制改革,推广间套种技术,在坝区推广烤烟套种蔬菜、玉米套种蔬菜、果树间种蔬菜;在山区推广玉米套种豆类作物和蔬菜,提高复种指数,变一年两季作物为三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