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25±1)℃水温、自然光照条件下,设4种投喂方式饲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第一种连续投喂水蚯蚓,整个试验期间不间断,第二、三和四种分别连续投喂4、2 d和1 d后饥饿1 d,4种方式分别以R0(对照组)、R1/4、R1/2和R1/1表示,试验周期共45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通过提高摄食并降低饵料系数达到了补偿生长效果(P<0.05),试验结束时体重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R1/4组的增重率最高,R1/1组最低(P<0.05)。3个试验组中R1/4组的SOD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R1/2和R1/1组的SOD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这两组鱼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综合考虑,采用R1/4的方式可获得好的补偿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添加果寡糖和糖萜素对中华鳖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选用2龄平均体重150 g左右的中华幼鳖,共54只,按2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随机分成9组,每组各接受一种处理.果寡糖(FOS)和糖萜素(SHP)对胃、胰脏、前肠组织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而对中、后肠组织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在胃、前肠和胰脏组织中第9处理组(FOS=1000 mg/kg,SHP=1000 mg/kg)蛋白酶活力最高,第1处理组(FOS=200 mg/kg,SHP=200 mg/kg)最低,第9处理组比第1处理组分别提高4.51%、6.53%和4.37%.FOS和SHP对胰脏、前肠组织脂肪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而对胃、中肠和后肠组织中脂肪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但随着添加剂水平的增加,中肠、后肠组织脂肪酶活力也在提高.FOS和SHP对胰脏、后肠组织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而对前、中肠组织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FOS和SHP在第3水平时中华鳖的各项指标最好,FOS和SHP适宜添加量为1000 mg/kg.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5%、10%、20%)和投喂频率(2、4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鲤生长、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本试验拟选用平均体重为(55.37±3.55)g的鲤为试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在池塘浮式网箱(1m×1m×1.5m)中进行养殖试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鲤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影响显著(P0.05);投喂频率、饲料糖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肝体比影响显著(P0.05)。在5%和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4%和44.9%,4次/d投喂组的蛋白质效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6%和45.1%(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较2次/d投喂组提高了30.7%(P0.05),饵料系数较2次/d投喂组降低了31.3%(P0.05)。投喂频率对前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及中肠脂肪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饲料糖水平对中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组(P0.05)。饲料糖水平和投喂频率对鲤血清和肝脏中的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同一糖水平下,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随投喂频率提高而降低(P0.05)。综合分析,从降低饲料成本,提升鱼体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肝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固定日投喂率的情况下,投喂频率为4次,饲料糖水平为10%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休眠期中华鳖中主要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将平均体重为672.25g的4龄鳖6只,处死后取其胃、肝、肠,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其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中华鳖的胃、肝、前肠、中肠、后肠中均有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肠中蛋白酶活性由中肠、前肠、后肠递减,前肠与中肠的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肠中脂肪酶活性较胃、肝中的高;淀粉酶活性,肠中最高,胃中次之,肝脏中最低,但在肠的不同部位淀粉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6.83±0.01) g虎斑乌贼幼体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采取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组)、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组)、周期性饥饿3 d再投喂4 d(S3F4组)和持续投喂(对照组) 4种投喂模式,进行为期14 d的投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饥饿时间对增重率、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上述3个指标S3F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1F6组、S2F5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肌肉水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的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S2F5组达到最大值;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脏淀粉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在S1F6组有最小值,肝脏脂肪酶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在S2F5组有最小值。5)在虎斑乌贼幼体的肌肉组织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EAA/TAA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6)肝脏和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C20∶5n-3(EPA)、C22∶5n-3(DPA)、C22∶6n-3(DHA)以及肝脏DPA、DHA含量在各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S3F4组肝脏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S1F6组与S2F5组的虎斑乌贼幼体均出现了补偿生长,且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从节约成本、减少污染以及补充生长等方面综合来看,建议在虎斑乌贼幼体的养殖过程中采用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的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6.
配制4组饲料,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0.1%、0.2%和0.4%,每组3个重复,连续投喂凡纳滨对虾21 d,每7 d采样检测肝脏和肠道消化酶及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消化酶活性基本都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波动趋势,0.4%组的肝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第7 d时最高(P<0.05);肝淀粉酶指标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肠淀粉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0.2%组的肠淀粉酶活性在第7 d显著增高(P<0.05)。0.2%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第14 d最高(P<0.05);过氧化物酶(POD)指标变化不明显。因此,阶段性投喂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和免疫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对虾的消化和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7.
杂交鳢及其亲本的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杂交鳢(斑鳢♀×乌鳢♂)及其亲本的消化道淀粉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鳢消化道的淀粉酶活性在肝、十二指肠部位都显著高于其亲本(P<0.05);而肠道是杂交鳢及其亲本分泌淀粉酶的主要器官。乌鳢幽门盲囊、前肠和中肠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斑鳢和杂交鳢(P<0.05),杂交鳢前肠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P<0.05)。同时,这3种鱼肝脏中的胰蛋白酶活性都比较弱,但在胃、十二指肠和前肠中较高,对蛋白的消化主要在胃中完成。杂交鳢胃、十二指肠、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脂肪酶活性都是最高的,且胃和前肠的脂肪酶活性与斑鳢和乌鳢相比差异显著(P<0.05)。斑鳢分泌脂肪酶的主要部位在胃部,乌鳢在幽门盲囊,而杂交鳢在胃部和幽门盲囊都能大量分泌脂肪酶。综上所述,杂交鳢消化组织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相对于它的亲本来说,有一定程度的优势,但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则是乌鳢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对虎斑乌贼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组织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13.08±0.01)g的虎斑乌贼幼体180只,随机分成3组(投喂频率分别为每天1、2和4次,分别命名为F1、F2和F4投喂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F2和F4投喂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均显著高于F1投喂组(P0.05),F1和F4投喂组的饵料效率显著低于F2投喂组(P0.05)。2)F4投喂组的肝脏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投喂组(P0.05),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1和F2投喂组(P0.05)。F2和F4投喂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投喂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1投喂组(P0.05)。3)各组肌肉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1投喂组的肝脏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F2和F4投喂组(P0.05),F2投喂组的肝脏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与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F1投喂组的肌肉和肝脏的二十二碳六稀酸(DHA)含量和DHA/二十碳五稀酸(EPA)显著高于F2和F4投喂组(P0.05),而F2和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肌肉和肝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3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5)F1投喂组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F2投喂组(P0.05)。F1投喂组的前肠α-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F2投喂组(P0.05),F2和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虎斑乌贼幼体养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  相似文献   

9.
采用等蛋白替代方式,研究了蝇蛆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前肠、肝胰脏组织结构的影响。将960尾初始体质量约2.02 g黄颡鱼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6种用蝇蛆粉替代鱼粉的等氮等能饲料,其替代比例分别为0、20%、40%、60%、80%和100%,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养殖60 d。结果显示,G20~G100黄颡鱼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G0(P0.05),但各组间肝胰脏MD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G0相比,G60~G100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60肝胰脏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黄颡鱼胃淀粉酶活性不受蝇蛆粉替代鱼粉的影响(P0.05)。与G0相比,G20~G100前肠蛋白酶和淀粉酶、G40~G80肝胰脏脂肪酶、G40~G60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G20和G60~G100胃蛋白酶、G20~G100胃脂肪酶和肝胰脏蛋白酶、G60~G80前肠脂肪酶、G20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100前肠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部分纹状缘脱落、固有膜结缔组织疏松;G20~G100肝胰脏脂肪沉积逐步加重,G60肝细胞出血坏死。结果表明,当蝇蛆替代鱼粉水平超过20%时,除肝胰脏MDA含量和胃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外,显著影响黄颡鱼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损伤前肠、肝胰脏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淡水石斑鱼为试验对象,采用4×3因子方法,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脂肪含量对淡水石斑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其中蛋白质水平为40%、44%、48%和52%,脂肪水平为8%、12%和16%。投喂56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探讨淡水石斑鱼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48P/8L组末体重最大,显著高于40P/8L组和44P/8L组(P0.05);饲料中不同蛋白和脂肪组对淡水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48P/8L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52%蛋白含量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52P/16L组粗蛋白最大,40P/16L组粗蛋白最小。44P/16L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最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48P/8L组蛋白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除52P/8L、52P/12L和52P/16L组之外的所有组(P0.05),投喂48P/8L的饲料组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因此,淡水石斑鱼蛋白质和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48%和8%。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食糜排空、消化道pH、消化酶以及微生物区系方面对水禽消化生理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出水禽消化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2.
鸡、鸭消化道pH和消化酶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阐明鸡、鸭对营养物质利用率差异的原因,比较了8只公鸡和8只公鸭消化道内容物酸碱性及体内主要蛋白质消化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和脂肪水解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鸭消化道前段除口腔pH比鸡的高(P〈0.01),食管膨大部、腺胃和肌胃的pH均比鸡低(P〈0.05或P〈0.01),而后段消化道从空肠开始到直肠,鸭的pH均比鸡高(P〈0.05)。(2)鸡和鸭消化道内主要蛋白酶活性存在差异。鸭肌胃内容物中胃蛋白酶的相对活性和总量都极显著高于鸡的(P〈0.01);鸭十二指肠、空回肠和盲肠内容物以及胰腺组织中胰蛋白酶的相对活性和总量高于鸡(P〈0.05或P〈0.01);鸭空回肠内容物中糜蛋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鸡(P〈0.05)。(3)鸭胰腺组织中脂肪酶相对活性极显著高于鸡(P〈0.01),脂肪酶总量显著高于鸡(P〈0.05);肠道内容物中脂肪酶的活性也大多数高于鸡。(4)鸡和鸭消化道内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解酶活性差异没有很强的规律性,但鸭空回肠内容物中纤维素酶的相对活性高于鸡(P〈0.01),盲肠内容物中纤维素酶的总量显著高于鸡(P〈0.05)。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差异是鸡鸭对饲料养分消化利用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饲料对鱼类消化酶的活性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饲料种类及成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源,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添加剂和饲料加工过程的影响,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用分别添加0、50和100mg/kg 左旋肉碱 (L—肉碱 )的饲粮 ,饲喂“杜大长”三元猪。试验结束屠宰收集十二指肠内容物、血液和肝脏等样品。实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50、100mg/kg肉碱处理提高或趋向于提高十二指肠内容物总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 ,其中100mg/kg肉碱组显著提高总蛋白酶63.49 % (P<0.05)、淀粉酶活力285.85 % (P<0.05)、脂肪酶活力360.86 % (P<0.01)。肉碱处理刺激肝脏酮体生成 ,促进脂肪酸β-氧化利用 ;50mg/kg和100mg/kg肉碱处理使血清β-羟丁酸分别趋向升高 (P>0.05)和升高27.80 % (P<0.05) ;肝β-羟丁酸浓度提高9.80 % (P<0.05)和16.95 % (P<0.01)。结论 :肉碱处理促进脂肪酸氧化 ,用利于机体蛋白质沉积 ,增加消化酶的分泌 ,提高消化酶活力 ,改善生长肥育猪的消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饲喂半胱胺对绵羊小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小尾寒羊公羔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分别饲喂添加0、7.5、15和22.5mg/kgBW的半胱胺日粮,研究绵羊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半胱胺对小肠内容物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绵羊小肠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不同,空肠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回肠。绵羊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半胱胺可影响小肠食糜中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随着日粮半胱胺添加量的增加,绵羊小肠内容物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随之增高,但半胱胺的添加量达到一定程度时(22.5mg/kgBW),小肠内容物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反而降低。因而在绵羊日粮中添加半胱胺时,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添加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变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分析了星斑川鲽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胃、肠和肝胰腺蛋白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40,45,45℃;其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肝胰腺肠。胃、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5,40,35℃;其淀粉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肠肝胰腺胃。胃、肠和肝胰腺脂肪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5,30,30℃;其脂肪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腺肠胃。  相似文献   

17.
大麦日粮中添加NSP酶对仔猪胰脏和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 6 0头“杜长嘉”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大麦日粮中添加 NSP复合酶制剂对仔猪胰脏和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 NSP酶不影响仔猪胰脏中总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 (P>0 .0 5 ) ;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总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降低 5 4 .6 8% (P<0 .0 5 )、6 6 .10 % (P<0 .0 1)、78.90 % (P<0 .0 1)和 6 2 .34% (P<0 .0 5 ) ;空肠粘膜中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分别提高 38.4 6 % (P<0 .0 5 )、4 0 .0 0 % (P<0 .0 1)、2 4 2 .70 %和 117.6 2 % (P<0 .0 1)  相似文献   

18.
实验通过改变酶反应中的pH值,分析了星突江鲽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胃、肠和肝胰腺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3.8、8.2和7.8,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胃>肝胰腺>肠。胃、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6.6、7.4和7.0,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淀粉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肠>肝胰腺>胃。胃、肠和肝胰腺脂肪酶活性的最适pH值分别为7.4、7.8和7.8。各消化部位的最高点脂肪酶活性从高到低为:肝胰腺>肠>胃。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中华倒刺鲃仔稚鱼消化酶的个体发生和相互之间的异同.得到以下结果从胰蛋白酶活力来看.3个试验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试验后期,活饵组的胰蛋白酶活力大部分时间都大于饲料组.从淀粉酶活力来看,3个试验组都具有稳定上升的共同趋势,不过3个试验组之间仍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脂肪酶活力来看,试验期间的变化规律都十分剧烈,其活力交替上升,3个试验组之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不同饲料对于中华倒刺鳃仔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