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PPP模式应用于乡村振兴项目的路径,基于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的视角,构建乡村振兴PPP项目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战略行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构建的博弈模型可以用于解决公私合作的利益冲突,为乡村振兴PPP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娟  庄晋财  郑晶晶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11):2567-2582
在城乡要素共生背景下,为了探寻土地入股多方参与主体的合作机制,从理论层面建立双层多方演化博弈模型,对地方政府、资本下乡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4方参与土地入股合作的利益博弈关系进行剖析,得到各方合作的稳定策略,并基于对内蒙古固阳县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对多方合作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策略选择进行验证性分析。研究发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政府的政策奖励、土地入股合作参与主体的心理预期收益,以及对合谋行为的惩罚力度等都对土地入股合作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为构建土地入股四方主体的合作机制,提出如下建议:拓展土地入股合作,提高超额收益;提高违约金,降低各方违约的概率;减少额外收益,提高各方合作的稳定性;根据入股比例确定利益分配系数,提高利益分配均衡性;提高政府奖励与农户获取的其他收入,调动各方合作积极性;提高集体经济组织所得酬劳,增强合作积极性;增大对集体经济组织合谋的惩罚,遏制合谋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浙江省山区26县为例,探讨土地综合整治PPP模式的优势和条件及其绩效评价方式。通过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能够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文章对浙江省山区26县的自然和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讨论其采用PPP模式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同时,为实现对土地综合整治PPP项目的科学性评价,文章基于现行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项目评价和运行调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PPP模式在农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可以降低项目实施风险、提升整治效率。从PPP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的主体关系切入,探讨了不同主体间的博弈关系。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在项目实施中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社会监督、违约防范和收益分配3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以期为项目效率提升和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PP模式在农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可以降低项目实施风险、提升整治效率。从PPP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的主体关系切入,探讨了不同主体间的博弈关系。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政府和农村集体组织在项目实施中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社会监督、违约防范和收益分配3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以期为项目效率提升和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邓华启 《乡村科技》2021,(3):41-43,46
本文以地方政府、工商资本与农户为博弈主体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参与主体利益协调问题,分析三方演化博弈策略均衡.结果显示:在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激励来引导协调,工商资本重视农户合作意愿与利益诉求,能提升其长期收益,增强农户的获得感,从而提升农户的参与度,使得农户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与工商资...  相似文献   

7.
作为广义新型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PPP模式的引入为乡村环境整治提供了新途径。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引入演化博弈分析框架,对不同场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三方(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民)共生条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案例检验基本结论。研究认为:PPP模式并非万能,且高度依赖政府的有效治理,特别是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管对达成多方共生非常关键。政府的有效监管、社会资本守约的交易成本、村民在环保治理过程中受益是三方共生的基础,在此之上设计合理的惩罚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失职和资本方的违约动机,博弈结果将趋于三方共生。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守约和村民参与恒不成立;村民参与环境治理取决于参与的净收益,与受到的政府奖励无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倒逼政府改革乡村治理方式,加强有效监管,采取第三方定价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以村民受益为核心加快乡村组织建设,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演化博弈视角下,通过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契约双方履约行为的影响逻辑、演化路径及其趋于稳态的阈值,并利用MATLAB模拟不同参数条件下双方博弈的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履约效率随着合作收益的增大而增大;价格波动和机会成本对双方履约效率都具有负向影响;政府补贴和违约处罚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可有效提高契约的稳定性;只有机会成本、违约罚金和政府补贴的总和大于由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额外收益时,博弈双方的合作才会趋于稳定。据此,提出采取“保底收购+随行就市”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农产品弹性收购;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规范契约双方的履约行为;加大乡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新型乡村社会信任关系等对策,以提升契约农业的履约稳定性,促进契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引入土地整治PPP模式,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土地整治PPP模式的特点,分析了采用土地整治PPP模式进行土地整治工作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土地确权、市场经济等政策,阐述了发展PPP模式对土地整治发展前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济学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中食品生产商与政府监管部门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并且用数值仿真展示了演化结果。结果表明: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处罚力度以及对监管部门成功监管的奖励力度的大小对于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力增加惩罚金额可以使得食品生产商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策略走向理想化模式;适当的监管有利于调节转基因食品生产商的收益,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同时也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淘汰作用。应加大对政府监管部门成功监管的奖励力度,建立科学的监管考核机制,调动监管部门监管积极性,保证转基因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对中国耕地保护中政府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效率并不高,中央政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际作用远不如其理论设想。因此,必须完善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和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计划促使地方政府自觉保护耕地,注重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有关地方开展土地整治促进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贵州省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贵州省近年来有效运用土地整治平台,通过建设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增加贫困地区农民就业、促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强了生态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保证了扶贫开发的用地需求。但是,土地整治在促进扶贫开发中也存在诸如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项目管理滞后实际需要、激励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和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和不足,需要在脱贫攻坚中予以重视和解决。建议针对前述问题找准定位并精准施策,需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政策体系和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以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南方丘陵地区土地整理模式与方法,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在南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南方丘陵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经济社会基础薄弱,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不协调,土地整理势在珏行且任务艰巨。广西武鸣县双桥镇的土地整理示范项目为同类地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规划的编制、技术队伍的培养、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项目实施效益的评价体系的形成等,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以潞西市典型农村的土地整理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研究区土地整理现状,分析了研究区土地整理在项目性质、工程内容、规划设计、后期运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农村的土地整理提供实践指导,为当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使该区土地整理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区域局限性、部分不合理性以及生态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实证项目生态效益为合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为中等,综合效益为中等.尽管生态效益权重较大,但不能决定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的权重没有超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和,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中,不仅要以综合效益评价其效果,而且要充分考虑单项生态效益,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体现生态涵养型的整治目的,为建设生态宜居型的美好乡村创造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对于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和鹤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构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影响建立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一般",其中伏山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略高于鹤山。研究表明,所建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评价技术方法有效可行,对于定量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供支撑,采用文献综合法和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国内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未来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的重点方向。结果表明:1)现有研究主要从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影响因素、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与方式及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等方面开展;2)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了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法及社会学的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行为响应机理研究;2)农村宅基地退出治理路径模式研究;3)基于宅基地价值体系的退出补偿标准研究;4)基于利益主体博弈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5个国家重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对象,科学分析各项因素对土地整理的影响,合理选择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求取其土地整理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景观和综合效益值,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及差异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土地整理工作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经验。【方法】参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标准,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环境4个生态要素中,选取了11个指标构成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构建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物元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显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等级为“较好”,较土地整理前的“一般”等级有很大提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水量供需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得到提升,水土流失得以控制,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中低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系统抗灾能力增强。【结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物元分析模型在用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