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中国10个花生主产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初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我国花生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测算了要素之间的影子替代弹性,并分析了替代弹性的地区差异。本文对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进行了验证和拓展,研究发现:1)初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对机械、化肥这两种要素投入均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化肥可以成为劳动的替代要素,土地要素与农业机械要素之间呈现伴随关系。2)劳动力与机械、劳动力与化肥、土地与化肥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土地与机械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受地形条件的约束,劳动力与机械的替代弹性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建议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服务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机农艺融合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作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花生主产区逐步推广,积极推广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和分层施肥等新型节肥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特征,构建基于投入导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 1997—2019年中国 30个省份农业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进行测度,进而深入分析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土地节约偏向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87%,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IBTC(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在各个年份均大于1,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投入偏向性并且整体上偏向节约土地。具体来说,虽然在土地与劳动力之间偏向节约劳动力,但在土地与农业机械、土地与化肥、土地与农药等投入要素之间均偏向节约土地。从时序特征来看,农业技术进步的土地节约偏向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从空间分布来看,农业技术进步在东部地区的土地节约偏向程度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研究表明,未来应在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的同时,从强化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制定差异化技术进步发展路径、完善农业要素市场等方面出发,深入推进农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麦生产的要素替代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识别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替代关系及其程度的演变特征,本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采用15个小麦主产区1981—2016年的面板数据在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估算主要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结果表明:1)农业机械和化肥投入可以有效替代劳动力并提高小麦产量;2)相比化肥,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更加显著且持久;3)平原地区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以及小麦产出的促进效应始终强于非平原地区。鉴于此,一方面要打破推进机械化的制度约束,激励农户加快投入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引导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促进区域机械化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稳定国内棉花生产,适度恢复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产能提供可行建议,利用要素弹性变化解释棉农的生产决策行为逻辑,先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似不相关回归估计棉花生产要素成本份额方程,再计算出要素需求弹性和影子替代弹性。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我国棉花生产中劳动力和化肥需求缺乏弹性;机械需求弹性呈下降趋势,从富有弹性变为缺乏弹性。2)劳动力、化肥和机械两两之间相互替代,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关系最强,化肥与劳动力的替代关系最弱。3)棉区间的差异主要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机械需求始终富有弹性,且化肥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整体下降;而西北内陆棉区的机械需求开始缺乏弹性,化肥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则有所增长。因此,西北内陆棉区需合理控制机械价格,又要警惕化肥投入过量导致的环境负外部性;而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则应着力提升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既要增加与当地棉花生产配套的机械供给,又要利用政策工具有效调控机械需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玉米生产成本的上涨,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1999-2018年20年的面板数据探究玉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得出结果:(1)土地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相互替代关系。种子对土地的替代关系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态势,机械与其他生产要素对土地的替代呈现出略有下滑、基本平稳的趋势,化肥对土地的替代关系呈现波浪形趋势,但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替代水平。(2)劳动力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替代关系。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基本呈现平稳态势,但从其他各类要素对劳动力替代效应的程度来看,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对玉米生产的降本增效,农民的增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把握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关系,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对要素产出弹性及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探讨我国玉米生产的技术选择方向。结果表明:1)我国玉米生产中机械有效地替代了劳动要素,替代弹性为1.099,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2)相比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我国西南优势玉米区机械对劳动的替代速度加快;3)样本期间化肥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它对劳动、机械的替代程度在逐渐减弱;4)玉米生产采取了以机械技术为主,以生物化学技术为辅的技术。我国玉米生产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因地制宜地促进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析劳动力价格上升背景下非三大主粮粮食作物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情况,文章采用1991—2018年中国大豆生产要素价格和要素投入的相关数据,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运用似不相关回归估计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份额方程,并测算要素需求弹性和替代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大豆生产中,劳动力和化肥需求缺乏弹性,机械需求富有弹性但有减弱趋势;机械、化肥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两两替代关系,其中机械与劳动替代关系最强,化肥与劳动替代关系最弱;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关系有下降趋势,化肥对劳动的替代关系有上升趋势。因此,建议通过以下方式优化我国大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1)通过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进一步促进大豆生产机械技术推广,降低生产成本;2)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统筹作物轮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攻关,加大大豆生产机械技术研发和推广;3)兼顾化肥利用效率和生态收益,优化肥料施用种类,采用生物和物理方式来代替部分化学肥料,借助机械和“外包”服务优化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8.
土地生产要素对湖南二三产业发展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96-2007年间的湖南省二三产业发展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生产要素对二三产业的产出弹性分别为3.5197、0.2699和0.2015,说明土地投入每增加1%,二三产业总产值增长3.5197%。为三要素中产出弹性最大的一个;替代弹性分析说明土地是目前湖南二三产业发展中最难以替代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绩效研究表明科技进步是湖南二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资源禀赋变化和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共同决定了中国粮食增长的现实路径。以玉米为对象,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197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农业劳动价格持续上涨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替代弹性,判断其是否发生劳动节约型的诱致性技术变迁,并利用单要素生产率与二维相图探究中国粮食增长路径转型。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劳动节约倾向,东北、黄淮海与西部三大产区的机械—劳动替代弹性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正在缩小并逐渐趋同;中国玉米增长路径在21世纪初发生了历史性转型,由土地生产率导向转向劳动生产率导向。因土地—劳动比率优化未有突破,中国走的是依靠提升土地生产率推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第三类路径,这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率有重要启示。结论的现实价值在于,既要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包括加强适宜山地的农机具研发,推进丘陵山地耕地的宜机化改造,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也要协调发展土地节约型技术,如生物良种培育与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肥药减量化高效化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劳动力价格上升的背景下,测算水稻机械化生产中劳动力与农业机械的影子替代弹性,为我国农业全程机械化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基于2015—2017年江苏省水稻种植户追踪调查数据,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对水稻生产中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影子替代弹性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比较各生产环节的替代差异并对其中原因进行探究.[结果]价格仍然是水稻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要素需求的重要调节指标;水稻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机械投入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全过程的平均替代弹性为0.33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替代强度逐渐增大;耕地、收割和播种(插秧)三大环节中劳动力和机械的平均替代弹性分别为0.384、0.358和0.315,播种(插秧)环节明显小于耕地和收割环节.进一步探究发现,在播种环节,农户选择节约劳动力的播种方式不是唯一,直播技术对机插秧有很强的替代性.[建议]合理调控农业要素价格,不断完善要素市场机制机制;应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形成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同时,在全程机械化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各生产环节对机械的差异化需求,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农村空心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湖北省66个县1997—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以及分位数回归分析了农村空心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方向及趋势。结果表明:1)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发展,空心化程度在0.1左右时,农业技术选择偏向系数接近1,劳动节约型技术和土地节约型技术均采用。随着农村空心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技术进步倾向为劳动节约型技术,但当比重超过50%后,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2)不同地形条件下,农村空心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山区更倾向于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丘陵地区倾向于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但平原的回归结果具有不稳健性;3)户均播种面积越大、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越多、距离中心市场越远,越有利于促进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发展。人均纯收入高的地区有利于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创新。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厘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小麦生产的关系,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年调研数据,从生产方式(机械化)和生产技术效率2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地形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了小麦机械要素的投入,且对丘陵山地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平原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丘陵与山地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则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提高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应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程度以及机械作业效率,加大农业机械的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市场。  相似文献   

13.
14.
为研究中国玉米和圆白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的需求价格弹性,化肥和劳动的替代弹性以及化肥和机械的替代弹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构造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影子替代弹性,利用2004—2016年中国主要玉米和圆白菜产区的化肥及其他要素投入与价格数据,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化肥价格、劳动价格和机械价格等各类价格变量对玉米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具有显著影响,化肥价格变量对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影响显著。玉米和圆白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的需求价格弹性均较低且将长期处于低弹性区间,圆白菜的化肥需求价格弹性整体高于玉米。玉米生产中的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互补关系,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与劳动投入存在替代关系。玉米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和机械投入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而圆白菜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和机械投入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油菜生产发展方式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5—2012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调查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从要素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视角,分析劳动力成本背景下油菜主产区要素投入结构变化对油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油菜生产投入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过密型"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转变,越来越倾向于机械等资本要素代替劳动和"去内卷化",跳出"没有发展的增长"。2)生产投入各要素的产出弹性虽差异较大,但机械投入对油菜产量增加的贡献值在迅速变大,重要性逐渐突显。3)生产投入要素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特别是机械和中间投入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十分明显。此外,地区间要素替代弹性差异明显,东中部地区要素替代弹性值始终高于西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地区间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2000—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利用效率,随之用面板Tobit模型主要考察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与化肥利用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水平与化肥利用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影响较弱。总体上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有利于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加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开发适合女性劳动者使用的低成本农用机械;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同时加强高效施肥等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