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ComGIS的精准农业变量施肥处方推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组件式GIS技术开发了精准农业变量施肥处方推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以土壤采样测试分析数据作为土壤背景养分,并根据已有的历史产量及其他信息分析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产量,通过集成施肥模型和专家知识实现智能决策,生成田间定位施肥处方。该系统可以与智能农机进行数据交换,将生成的处方安装到变量施肥机上,能够很好地指挥田间作业控制器进行变量施肥。 相似文献
2.
基于知识模型与WebGIS的精准农业处方智能生成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根据土壤采样调查结果,插值生成田块土壤肥力分布图,并以此为基础生成变量施肥处方图指导变量施肥,即可实现节省肥料、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是精准农业的核心思想。【方法】本系统可根据不同采样点所得的土壤养分含量,通过Kriging插值获得肥力分布图,经整合多年产量、气象和土壤等基础数据,将作物生产潜力估算、平衡施肥等知识模型与GIS相耦合。【结果】生成用于精准农业变量施肥的处方图,并通过网络予以发布,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即可获得施肥田块的作物施肥信息。【结论】构建了基于知识模型与WebGIS的精准农业处方图生成系统的基本框架和处理流程,提高了处方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实现了通过网络生成和发布处方图,初步解决了目前处方图生成和发布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变量施肥决策系统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成专家系统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基础上,以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叶面积指数为变量,构建了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变量施肥决策系统.采用组件对象模型实现了与专家系统的有效衔接,并与其中的数据库、小麦生长模型库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小麦品种进行施肥指导,包括播前氮、磷、钾总量和播后氮肥的精确追施量.河南省郑州市和鹤壁市两地的小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兼顾天气、土壤及作物长势等因素,为今后精确农业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精准农业与变量施肥技术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本文以精准农业为背景,介绍了变量施肥的概念和关键技术。结合黑龙江垦区发展变量施肥技术作了一些探索,探讨了当前精确变量施肥技术的发展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基于XSBase270-S开发平台和Windows CE操作系统设计了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GPS数据采集程序、GPS数据处理程序、流量传感器读取程序和施肥装置控制程序,并通过同步机制使这些程序以并发执行的方式运行,以达到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变量施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8.
9.
精准农业变量施肥GIS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研究设计了精准农业变量施肥GIS系统,该系统在GPS的定位下,可实现控制大豆变量施肥播种机进行变量施肥播种作业。该软件由VisualBasic6.0语言、地理信息系统MapObjects控件和Microsoft公司串行通信MSComm控件进行编程,通过机载计算机对变量施肥机构进行控制。大豆大面积试验表明,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0.
11.
变量播种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种子的播种量不精确,化肥的施用存在利用率低、污染环境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精准变量播种施肥,变量播种施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介绍了精准农业的基本概念,并以精准农业为背景,介绍了变量播种施肥的概念及关键技术,探讨了当前变量播种施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实施精准农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变量施肥是精准农业的核心.介绍了一种基于养分平衡法的变量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及其组成,并将气候条件考虑到参数的确定中,初次利用气候条件确定其中一个参数-目标产量,从而使施肥量更加合理.系统综合考虑了气候条件对目标产量的影响,比传统的以地定产法更贴近实际;以ASP.NE... 相似文献
13.
平移喷灌机变量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农田内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变量灌溉,既可节约用水又可提高经济效益。该变量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由不同采样点实测量土壤含水量,利用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可预测田块实时的土壤含水量,然后与作物的轻旱指标、重旱指标比较可决定是否灌溉。灌溉量可以根据耗水—产量模型,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来决定,进而可生成冬小麦的灌溉处方图,用以指挥喷灌机的运行。系统利用GIS组件MapObjects在VC 平台上开发,可以实现地块信息的查询、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温室自动变量施药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温室内手动施药喷雾质量差、容易造成施药人员中毒的问题,基于AT89S52单片机开发环境设计温室自动变量施药系统;研究了喷杆行走速度和喷头流量对作物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温室自动变量施药系统可根据上位机对CCD采集的病害信息处理结果,对喷杆行走速度和喷头流量进行控制,实现无人自动变量施药;在喷头型号、喷雾压力一定的条件下,改变喷杆行走速度和喷头流量可使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的变化范围为0.27~0.76μg/cm2,很好地实现了自动变量喷雾;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与喷杆行走速度和喷头流量均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设计一种机电式流量调节阀,与已研制的气力引射式施肥器集成构建液体肥变量施用调节系统,实现水稻近根部微小流量液体肥精准施用。方法 通过试验标定了系统质量流率理论模型,建立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模型,设计了基于模糊推理的PID控制器结构、规则和初始参数;通过仿真试验,分析了PID和模糊PID控制的调控响应能力。结果 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阶跃信号响应超调量、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分别为0.12%、2.51 s和0.007, 与PID控制的对应值42.90%、4.44 s和0.010相比均较低,表明模糊PID控制动态调节和稳定性更好;在幅值为0.5、持续时间为0.1 s的脉冲信号干扰下,模糊PID控制的调节时间为0.61 s,比PID控制(1.67 s)更短,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0种目标质量流率条件下,模糊PID控制的质量流率绝对误差均低于PID控制,控制精度为93.93%~96.88%,高于PID控制(90.00%~95.21%);在施肥量变化时,模糊PID控制的超调量为12.2%,上升时间、调节时间和峰值时间分别为1.5、10.7和1.7 s,均低于PID控制的17.4%、2.1 s、13.3 s和2.3 s。结论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水稻液体肥变量施用调节系统具有较高的质量流率控制精度和跟踪性能,为研制水稻田液体肥变量施肥装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应用单个体培养和群体培养方法,在25℃条件下,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南京品系(NJ)和美国佛罗里达品系(FL)的幼体发育时间、胚胎发育时间、繁殖量、种群增长参数及品系间、品系内受精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FL品系与NJ品系的幼体发育时间、第一个幼体孵出时间和繁殖量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J品系的胚胎发育时间比FL品系显著缩短6.9%(P<0.05); NJ品系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世代时间(T)和生命期望(e0)均显著大于FL品系(P<0.05);萼花臂尾轮虫FL和NJ品系雌雄交配试验结果表明,两品系间的受精率低于各自品系内交配的受精率.本研究表明,南京品系和佛罗里达品系萼花臂尾轮虫的发育和种群增长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品系之间不存在完全的生殖隔离,未形成姐妹种.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中地图平台及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GIS技术的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地图平台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至关重要。地图比例尺应大于1:2000,才能满足事故定位、分析的要求。空间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这也是系统的核心内容。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经历了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过程,主要突出了道路、事故信息的数据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9.
盐渍化改造区土壤有机质变化与培肥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曲周试验区为例,研究了盐渍土改造区土壤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及系统培肥措施.盐生植被归还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5 g*kg-1,近乎贫瘠.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作物生物产量增加,以根茬归还土壤,从而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8~9 g*kg-1;加大秸秆还田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并维持在10~12 g*kg-1.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产作物品种的出现、生产条件的改善、物质投入的增加,作物产量明显提高,无论是以根茬还是秸秆还田都会增加还田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10 g*kg-1,有的达到了12.50 g*kg-1;农牧结合,以优质的有机物质归还土壤,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提高到15 g*kg-1以上.土壤培肥措施要适应土壤有机质在盐渍化改造区条件下的积累和演化的阶段性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南方黄泥田水稻产量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连续27年施肥的南方黄泥田水稻产量、基础地力贡献率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用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稻草(NPKS)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分别提高74.9%、96.6%、91.7%,NPKM与NPKS处理产量分别比NPK处理提高12.4%与9.6%,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但NPKM与NPKS产量相当。双季稻年份(1983-2004年),NPK、NPKM、NPKS处理的水稻每5~7年年际增产率随试验年份的延长呈递增的趋势。早稻与晚稻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7.1%与60.0%。不同施肥处理产量与基础地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