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茶业》2003,(2):33-33
  相似文献   

2.
从荼论茶     
我国是茶的祖国.世界上各国的茶文化,莫不直接或间接地与我国有密切关系.由于历史湮远,有关茶文化的起源等诸多问题,如今在学术界尚未能彻底搞谤楚.即如茶的名字,亦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本文拟综史藉、茶书及文字、音韵之资料,从茶论茶。有不当之处,请海内专家指正是幸。  相似文献   

3.
先荼后茶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所作有角茶轩横披,全文如下:角茶轩(篆书,茶作荼).礼堂孝廉藏金石甚富,用宋赵德父夫妇角茶趣事以名山居.光绪乙已春吴俊卿.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所谓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字德父、德甫)和他的妻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以茶作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相濡以沫,精研学术的故事: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相似文献   

4.
苦坑茶     
吴英藩 《茶叶》1995,21(1):47-48
苦坑茶,历史悠久,名驰中外。素以“香气浓郁,汤色碧绿,滋味醇厚,叶底嫩匀”著称,是我省传统名茶之姣姣者。该茶产地,宋属广信府管辖(即现今之铅山县黄碧乡与福建崇安县交界处)。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景德年间,广信一举人,进京应试,携带苦坑茶路遇皇上,将此茶献上,帝啜之甚喜”。从此年年纳贡,群众称为贡茶。 苦坑垅位于武夷山北大坡,苦坑茶分布于海拔800~1000米之中,苦坑与下苦坑。这里两峰对峙,一水横流,百丈瀑布,飞溅直下,  相似文献   

5.
甲金文中未见"茶"字,《九经》中"茶"字亦非今日之"茶",《说文解字》只收录"荼",未见"茶"。"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而"荼",则出自汉初的《尔雅》。"茶"字产生之前,曾以"荼"指"茶",甚至中唐之前主要以"荼"指称"茶",但"荼"并不专指"茶"。为了弥补名与实之间的不对等,在"槚,苦荼"的基础上新造一"(木茶)"字。"茶"字先是作为俗文出现民间,直到《茶经》一书问世才逐渐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往往一词多义,而这些含义之间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具体的上下文中,含义是确定的,这些单音词只能有一种含义和用法。因此,对《九经》中的“茶”字是否当今的“茶”字的考辨,不仅应从所处的时代背景、山川地理、生态气候等大处着眼,还应联系文章的具体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花坛中,盛开着茶叶历史研究这朵鲜花,与百花争艳夺芳。研究者各抒己见,写出了许多精辟的文章,使人佩服。但也偶有个别的地方,如说“商朝有人工栽培茶树”,“茶叶在周代就已作祭祀用”等等,不能不使人怀疑。在我国已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又怎能知道商朝有人工  相似文献   

8.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温玉,本是大自然的杰作,天赋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商周时期茶的出现,其文字记载称曰“荼”。《诗经·豳风·七月》曰:“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中的“荼”,历代注释为“苦荼”,茶叶原本苦涩,故称苦荼。“谁谓荼苦,其甘如荠①”。后代  相似文献   

9.
李书魁 《中国茶叶》2010,32(11):52-53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书法作品中,有这样一款七言长诗条幅,可谓是隶书中的一件精品。诗曰: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2011,(10):1-1
10月12日,由山东华夏茶联茶业有限公司(简称“华夏茶联”)运营的国内领先的B2C茶叶电子商务平台买买茶CEO马玉峰正式宣布公司已于近日完成A轮融资,投资者为鲁信创投、深创投等4家国内著名的投资机构,融资规模近亿元。  相似文献   

11.
《茶叶》2004,30(4):249-249
惊悉我国知名老茶人吕增耕先生,于2004年7月23日在他家乡绍兴不幸病故,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12.
薛德炳 《茶叶通讯》2014,41(4):52-54
近读2013《中国茶叶》3~6期关于《神农本草经》的考证结论:出自汉或后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中未收录"茶",仅有荼,苦菜,列菜部;且没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记录;"神农得荼"的传说首见于康熙二十四年(1717年)刊印陈元龙编《格致镜原·饮食类·茶》:《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陈氏所引《本草》可能是宋以后的版本,信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3.
茶园荼毛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毛虫是危害茶树的三大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咀食叶片为害,大发生时,将茶树芽叶、嫩梢啃食殆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另外,虫体的毒毛触及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痛痒,严重影响采茶及茶园管理。长期以来,茶毛虫防治依赖于化学防治,但长期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带来害虫抗药性增强、生态平衡破坏、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取得诸多进步,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分离和应用得到质的飞跃,现已基本形成以茶多酚、茶氨酸、茶皂素、茶多糖、咖啡碱等活性物质为主导的多元化产品,应用于如食品、天然药物、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这些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茶树的根、茎、花、叶和果。文章综述了近50年来我国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成果及其应用现状,介绍了茶的四大食品新原料(新资源食品),使更多人了解涉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现状,积极参与成果转化,抓住契机,与我国大健康目标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15.
开展了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防治茶卷叶蛾室内药效试验。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和1%苦皮藤素乳油液750倍防治茶卷叶蛾效果良好,药后1、3、5 d防治效果分别为70.00%、85.19%、100%和66.67%、88.89%、95.83%,速效性也较好。初步试验结果表明,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适用于茶园防治茶卷叶蛾幼虫。  相似文献   

16.
17.
唑虫酰胺、苦皮藤素防治茶丽纹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虫法和浸梢法开展苦皮藤素、唑虫酰胺、藜芦碱对茶丽纹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浸虫法,3种供试药剂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室内药效均较好,药后5 d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采用浸梢法,15%唑虫酰胺100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室内药效与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乳油1500倍液的差异不显著,药后7 d的校正死亡率达90%以上;1%苦皮藤素乳油750倍液和0.5%藜芦碱可溶液剂50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的速效性稍差,但药后7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9.55%和77.28%。唑虫酰胺和苦皮藤素对茶丽纹象甲均具有较好的室内药效。采用浸虫法和浸梢法2种测试方法,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药液的敏感度不同,二者差异极显著(F=174.52,P<0.01)。  相似文献   

18.
<正>据统计,截至8月,云南双江自治县春夏茶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3600.2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562.29万元,增幅为28.54%。该县茶叶面积21.05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4.69万亩,比去年同期新增投产面积16270亩。全县茶叶总产量9574.7吨,比上年同期增产8.86%。其中,滇红毛茶3吨,减幅为94.2%;滇功夫红毛茶3吨,减幅为40%;晒青毛茶9553.7吨,增幅为9.39%。毛乌龙茶18吨,比上年同期增加8吨,增幅  相似文献   

19.
漳平水仙茶饼属乌龙茶类的紧压茶,其制作工艺独特,在国内属首创。它采自水仙品种,加工工艺流程为:晒青———凉青———摇青(凉青与摇青反复三至四遍)———杀青———揉捻———定型———烘焙———成茶。成茶的品质特征在于形状呈正方形,色泽青褐间蜜黄或乌褐间金黄,香气清幽似兰或桂花,馥郁持久,滋味醇厚活泼而又润滑回甘,经久耐泡,汤色金黄或橙黄明亮,叶底完整黄嫩匀亮、红边鲜明等特点。漳平水仙茶饼品质优异,特征明显,颇具个性魅力。此种独特风格的形成,与其加工过程的定型与烘焙技术有密切关系。漳平水仙茶饼199…  相似文献   

20.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