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8~1.0 m行距和0.15~0.25 m株距条件下,采用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海南省种植短蔓型甘薯品种广薯79,结果表明:加宽行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鲜薯重、干物率、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加宽株距有利于提高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和大中薯比率。在9个处理中,0.8 m×0.1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收获最高的鲜薯产量,(0.9~1.0 m)×(0.15~0.20 m)株行距配置方式获得较高的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2.
苍南槟榔芋属天南星科芋属魁芋类,球茎维管束具花青素的槟榔芋种,在苍南栽培已有100多年历史,种植面积335hm^2,形美个大、品质优,熟食松酥香甜、风味独特,富含淀粉、硒、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于2004年进行了苍南槟榔芋栽植密度与槟榔芋产量的影响的试验,现将试验总结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大垄双行,整薯播种。在同一密度下对不同行距间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旨在为马铃薯生产和机械化作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2株·m~(-2)和9株·m~(-2)的种植密度下,主茎数、结薯数、产量都是随行距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在7.2株·m~(-2)的种植密度下,主茎数、结薯数、产量是随行距的增加而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同一密度下,淀粉含量随行距增加变化不明显,大部分维持在15%~16%之间。总体来看,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薯种植行距和株距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方法]以甘薯品种"冀薯98号"为材料,研究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0.80、0.70、0.60m和株距0.20、0.25、0.30m)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不同配置的种植方式会对甘薯茎蔓长、单株分枝数、二级分枝、单株茎叶鲜重、单株鲜薯重、薯藤比、单行甘薯重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单株结薯数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根据甘薯生产不同的使用方向调整株行距配置方式,可达到最大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冀张薯8号为试材,研究了52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3种不同行距(60、80、100 cm)对不同生育时期马铃薯生长、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cm行距下,马铃薯生育后期具有较高的SPAD值和株高,叶片光合速率高于其他处理,收获后产量、商品薯率与80、100 cm行距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在密度相同条件下,60 cm行距处理对马铃薯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了解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为构建资源利用高效型群体、实现区域性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郑单136的形态、光合指标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株行距配置影响下的具体表现,探索郑单136的最佳种植模式,促进玉米产量的有效提升。将郑单13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研究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的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如玉米形态、植株性状、品种抗性、光合指标等。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郑单136受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大,在玉米增产效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处理,比对照组增产6.7%;而在主要农艺性状如抗病性、植株性状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在豫南种植郑单136,建议采用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模式,玉米产量会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福建省春种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提高马铃薯的商品性,极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且以黑膜栽培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中熟中粳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寻找稳产、高产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实施行距33cm,株距16cm的处理能有效提高连粳7号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胶东半湿润区不同播种密度和株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以当地主栽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地上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基本苗、公顷穗数及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5和0.50,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在相同播种密度下,窄行宽株距处理明显优于宽行窄株距处理,其增产的关键是穗数的提高。当播种密度降低时,行距变化对冬小麦总分蘖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大于株距变化的影响,而株距变化对单株分蘖的影响大于行距变化的影响;株行距影响籽粒产量的主控因素为穗数,而通过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综上可知,胶东半湿润区播种密度和株行距主要通过穗数调控冬小麦产量,为实现小麦高产,推荐窄行(20 cm)宽株距(1.0 cm)和中高播种密度(500×104粒/hm2)为最佳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产量的新途径。以‘郑单136’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同一种植密度下8种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理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增产效应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最佳的株行距配置为100 cm等行距、株距30 cm、双株种植,比对照增产6.7%。而在抗病性、植株性状等主要农艺性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为了取得更高的产量,建议‘郑单136’在鄂北岗地常规种植模式下将株行距配置改为100 cm等行距、株距30 cm、双株种植。  相似文献   

11.
以中熟中粳郑稻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和栽插本数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和栽插本数对郑稻19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株距和栽插本数、穗数、总颖花量和结实率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颖花量与穗数、结实率,穗粒数与千粒质量间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千粒质量,总颖花量和千粒质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郑稻19号产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质量,对总颖花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宽窄行的产量显著高于等行距,3本栽插时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处理A2B3C3组合产量最高为8 899.51 kg/hm2,较其他处理增产4.53%~34.80%;其次是A2B4C3组合,产量为8 513.60 kg/hm2,较其他组合增产5.47%~28.9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插秧适宜的栽插密度。[方法]12011~2012年以常规粳稻南粳46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栽插,研究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8行25cm栽插行距比6行30cm栽插行距具有较明显的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密度、基本苗和成穗数增加,对穗型的影响较小,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从而提高单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适宜河北省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条件下,设种植行距60 cm和65 cm计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行距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以及机械化收获落穗率、落粒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距为60 cm时,玉米产量虽然稍低,但机械收获损失较小,机械收获效率较高,联合收割机行走速度较快。60 cm行距较适合玉米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7,(7):1107-1109
在6.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60,70,76,86 cm共4个行距处理对玉米新品种太育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在60 cm时,新品种太育1号的株高最低,茎秆最粗,绿叶持续时间最长,产量最高。表明玉米新品种太育1号采用60 cm等行距种植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合理,适合在简约集成的大规模生产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宽窄行种植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松-122水稻品种为试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水稻在不同宽窄行配置下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 cm-20 cm宽窄行距配置使水稻的分蘖数、穗数、粒重降低,导致产量减少;50 cm-20 cm宽窄行距配置对水稻形态发育和产量形成无明显影响,可提高插秧效率,改善田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套种宽窄行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等行距为对照,研究了豫西地区套作模式下宽窄行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栽培相比,宽窄行的籽粒灌浆速率显著提高,有利于夏玉米营养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株高增高,并且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快,后期下降慢,生物产量高,百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改善,其中平均产量为6660.2kg.hm-2,比等行距增产16.7%,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行距配置对新单38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新品种新单38为材料,研究5种不同行距(0.5、0.6、0.7、0.8m等行距和0.8m+0.4m宽窄行)配置对其农艺性状(株高、穗位高、雄穗主轴长度、雄穗分枝数、总叶片数、穗上叶片数及第7、第8、第9节的节间长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余行距配置相比,0.6m等行距种植,新单38的穗位高较低,产量最高;0.8m等行距种植,株高较低,第8、第9节的节间长度较短,雄穗分枝数较少,产量最低;0.8m等行距种植的产量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新单38的最宜种植行距是0.6m等行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食用型甘薯品种“冀秦薯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60、70和80 cm)和3种株距(20、25和3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对甘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加宽行距或加大株距均可以提高甘薯的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等指标.60 cm×20 cm,60 cm×25 cm以及70 cm×25 cm这3种行株距配置甘薯的鲜薯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行株距配置.当行株距为70 cm×25 cm时,单株鲜薯重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8种行株距配置.当行株距为70 cm×30 cm和80 cm×30cm时单株茎叶鲜重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配置.[结论]行距×株距互作除了对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影响外,对其他8个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