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5月13日,由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南海渔业资源增殖养护与渔场判别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南海项目")在广州启动。据项目首席专家、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纯厚研究员介绍,目前南海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中南部渔场分布状况基本不清,已经明显制约了南海渔业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因此亟需在南海近海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关键技术研究,实现近海资源恢复性增长,突破南海中南部中心渔场判别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产》2014,(5):36-36
<正>3月24日,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济海藻良种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财务司在山东青岛组织的专家验收。验收会上,项目首席专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逄少军研究员就项目整体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南海水产研究所杨贤庆研究员汇报了南海所承担的子项目"龙须菜加工技术与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执行情况。南海所通过"龙须菜加工技术与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实施,创新了常温碱法、机械化自动凝胶和自动脱水琼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在山东省青岛市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鱼类性别控制和单性苗种培育技术研究(200903046)"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验收会在上海举行。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财会服务中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上海市水产办公室、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和部门的10位专家组成,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教授和农业部财会服务中心田俊平高级会计师分别担任业务和财务验收专家组长。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2月1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作为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渔业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的主持单位,邀请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水产办、上海水产所、上海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水产所等单位的专家,对课题"养殖节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技术验收。验收组专家听取了课题执行情况汇报,查阅了课题验收报告,经质询讨论,验收组一致同意课题通过技术验收。养殖节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在装备技术上改进了低压溶氧装置和鱼池进水射流共混装置等2种节能增氧设备,  相似文献   

6.
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是南极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渔场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明晰南极半岛北部水域磷虾渔场的变动情况,本研究根据中国2010—2020年南极磷虾渔业统计资料,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热点分析对该水域磷虾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极半岛北部水域磷虾渔获量在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10,(5):20-20
<正>2009年12月,辽渔集团所属"安兴海"轮同上海水产集团某轮共赴南极,完成我国首次探捕南极磷虾任务。在3个多月时间内,在南极海域共完成64站位科研调查工作,投放110次网,捕捞磷虾1000余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2010—2019年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捕捞渔船的生产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域48渔区南极磷虾渔场的分布特点,采用重心迁移轨迹模型和标准差椭圆(SDE)模型探讨了南极磷虾的渔场变动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捕捞量主要集中在48.1亚区,占比为70.30%,48.2亚区和48.3亚区的产量相差很小,占比分别为14.28%和15.42%;年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曲线上升,最小值为2012年,最大值为2019年;月间CPUE先增后降,最小值为1月,最大值为6月。48.1亚区的年间和月间渔场重心均往西南方向移动;48.2亚区年间的渔场重心东移,但移动范围较小,月间规律不强;48.3亚区年间渔场重心南移,月间渔场重心向西北移动。经SDE分析可知,48.1亚区渔场分布范围最广、离散程度最大,48.3亚区渔场方向性最强、向心力最明显。48.1亚区渔场重心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48.2亚区渔场重心分布于南奥克尼群岛东侧,48.3亚区渔场重心分布于南乔治亚群岛东北侧。聚类结果表明,48.1亚区年间渔场重心均较为集中,48.2和48.3亚区除2017年外,其他年间渔场重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9.
南极磷虾连续捕捞技术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量丰富,商业开发的前景广阔。确保虾体无损伤并提高捕捞效率是南极磷虾捕捞技术装备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南极磷虾的捕捞开发现状,讨论了连续捕捞系统的装备组成、作业过程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南极磷虾渔业中引入连续捕捞装备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为进一步提高捕捞效率和提升渔获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晓明  朱国平 《水产学报》2018,42(3):356-365
南极磷虾作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磷虾渔场时空演变规律对于磷虾海洋生态功能影响及其资源管理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我国磷虾渔业生产数据,按照月份组合,针对南极半岛北部磷虾渔业,采用点模式方法,利用3个空间因子:经度、纬度和离岸距离,获得各月磷虾资源分布最佳点模式模型和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并以最佳点模式模型推知可能潜在的渔场分布。结果显示,(1)12月磷虾渔场离岸距离最大(为45 km),随后,渔场逐渐向南设得兰群岛岸线逼近,至3月时渔场离岸最近,3月之后,磷虾渔场逐渐远离海岸线,4月和5月渔场离岸距离大约在13 km左右。(2)点模式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2月,1月,3月和4月最优点模式模型对模型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59%、60%、57%和68%,空间因子能够较好拟合磷虾渔场分布,而2月和5月,空间点模型对总体方差的解释率分别为38%和32%。(3)夏季12—1月,磷虾渔场分布在乔治王岛北部;2月,在利文斯顿岛周围形成第2个渔场,以及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形成第3个渔场;3—5月渔场基本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沿南极半岛岸线平行方向分布。研究表明,南极半岛北部磷虾渔场的离岸距离远近与该海域海冰边界消融和生长的规律相吻合;基于空间因子点模式模型在大部分月份均能较好地拟合磷虾渔场的时空演变规律,再配合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可以作为探测磷虾群热区的潜在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从70年代起,随着世界各海岸国家纷纷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水域以来,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日本政府作出的对策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积极主动地转向发展本国沿岸渔业和增养殖渔业;第二是广泛开展渔业外交,通过与第二国签订协定或交纳捕捞税而取得捕鱼权;第三是大力开发包括南极磷虾在内的处女渔场。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日本捕捞专家们又投入了对新渔具的研究试验,本篇向大家介绍几种特别的拖网渔业及其网具结构。 1.南极磷虾中层拖网 70年代初,日本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产》2011,(6):66-67
4月23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罗非鱼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验收会在广西南宁通过了受农业部科教司委托,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13.
《河北渔业》2011,(5):F0004-F0004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在完成河北省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技术研究,承担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黄渤海生物资源调查与养护技术研究”的课题“渤海湾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示范”和农业部种质资源养护项目,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3年1–9月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福荣海"轮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3n mile/h拖曳获得的产量作为CPUE指标,对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月的月均CPUE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各渔区中平均CPUE值以48.1区最高,为(25.12±31.04)t/h;48.3区最低,为(11.49±12.06)t/h;CPUE值的波动幅度48.1区大于48.2和48.3区。48.1区的南极磷虾群主要分布于0–100 m水层,CPUE值以25–50 m水层为最高;48.2区虾群主要分布于50–150 m水层,CPUE值以100–150 m水层最高;48.3区虾群主要分布于100–250 m水层,CPUE值以200–250 m水层最高。海底深度500 m的近岸海域是磷虾主要集群分布区和商业捕捞渔场,以水深250 m的浅水区渔场虾群密度最大,平均CPUE值为(17.54±35.26)t/h,水深250–1500 m的深水区渔场平均CPUE值变化较小,在12.0–14.0 t/h之间波动,但水深1500 m时,平均CPUE值降到(9.62±9.54)t/h。作业渔场的表温SST主要集中在-1–2℃,当SST为-1–0℃时,平均CPUE值最高。探捕调查发现了5个主要的磷虾集群,集群时间可达30 d以上,但集群密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调查结果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商业捕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现状与中国的开发策略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由于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丰富,可捕量是世界现有渔业产量的1倍以上,因而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是中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面临困难较多,如远离港口、远离补给、远离市场、航行距离长等,加之捕捞技术和加工技术仍存在问题,与其他渔业相比,具有较大的成本压力.尽管如此,由于南极磷虾属于寒带海洋生物,具有其特殊的营养学特征,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力较大,因此在进行南极磷虾开发的准备过程中,应以最终产品的设计为导向,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等以化解高成本的压力;从相关加工设备、加工工艺的研究和捕捞技术改进为出发点,重视项目的经济技术和盈利前景分析.由于南极磷虾的商业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因此在没有把握获得商业利润以前,应以技术准备为主,不宜盲目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进行商业化开发.建议以此作为制订中国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策略的主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河及其河口渔业资源评价和增殖养护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开始实施,2017年结束,主持单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省水产院为项目核心课题单位。课题组目前已开展黄河河南段水文环境与渔业资源的周年调查,完成2013年5月、8月、10月和2014年2月(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调查取样,并对样品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调查区域内鱼类资源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为鱼类资源保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发南极海域,南极磷虾捕捞船只越来越多;传统的船载南极磷虾加工脱壳设备往往依靠人力操作,导致其加工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如今使用船载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南极磷虾脱壳系统,可实时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故障进行监督和安全控制;对电动机、水泵、压力机械等机械参数和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记录和打印,并且对南极磷虾脱壳加工设备的运行过程进行安全保护,以防止意外发生;可以为提高南极磷虾脱壳效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邹胜样  万建荣 《海洋渔业》1986,8(4):157-159
<正> 前言南极大磷虾是一种高品质的蛋白质,据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专家估计,每年捕捞7千万吨磷虾,就可为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10亿人)每人每天提供20克蛋白质。因此磷虾将是今后人类从海洋中索取高蛋白食品的重要来源。1958年,全苏海洋学与海洋渔业研究所的科学家建议国家对南极磷虾进行捕捞和加工,开始了南极大磷虾的捕捞和加工研究工作。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南极海域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48.1亚区和48.2亚区内2010—2014年南极磷虾拖网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各拖网捕捞参数(因子)对南极磷虾汛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4年我国南极磷虾作业渔场主要位于南极半岛等岛屿的周边海域,CPUE 值月变化明显,2—5月为捕捞高峰期。 CPUE 最高值为2014年,最低值为2012年,年平均CPUE呈略上升趋势。从月变化来看,除6月外,标准化 CPUE 均大于名义 CPUE;且最大值出现在4月或5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GAM分析表明各捕捞参数对 CPUE 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拖网速度、网口高度、网口水平扩张、拖曳水深、曳纲长度;各因子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2.8%、14.5%、12.7%、6.0%、1.6%,所有因子对 CPUE 的总体偏差解释率为57.6%。研究认为,我国南极磷虾捕捞作业中最适拖网速度范围2.6~3.1 kn;最适网口高度范围22~30 m;最适网口水平扩张范围20~25 m;最适曳纲长度范围100~200 m;最适拖曳水深范围0~40 m。  相似文献   

20.
拖网作业参数对南极磷虾捕捞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拖网作业中捕捞效果及影响因素,根据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6月随“龙腾”轮在南极海域生产时收集的作业参数、网具深度和声学数据等信息,利用声学方法获取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与期望入网渔获量,结合网位变化和渔捞统计情况量化捕捞效率;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不同拖速和曳纲长度下,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其对网具捕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水深为(37.29±9.72) m,拖网稳定拖曳期间网位深度为(30.72±10.41) m,网位调整幅度为(11.52±7.09) m。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偏离(6.33±3.58) m。(2)网次渔获量为(16.25±6.77) t,拖曳过程中网口始终对准磷虾集群质量中心进入网口的磷虾总量为(27.06±10.19) t,捕捞效率为(63±19)%。(3)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差值对捕捞效率影响极显著(P<0.001),两者吻合较好时捕捞效率高;拖速与捕捞效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拖速增大网位上升,捕捞效率越低;曳纲长度增加网位下降,但曳纲长度变化与捕捞效率相关性不明显(P=0.087)。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作业中有效利用磷虾行为特征,改善网具性能,提高拖网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