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鳟是虹鳟的变种,为淡水冷水性鱼,具有极高的食用与观赏价值。介绍了金鳟的生态习性与常见病害防治技术,营养不良病是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2.
金鳟(Bidyanus bidyanus)隶属鲑科,鳟属,又名甘脂鱼、黑珍珠石斑。金鳟是虹鳟的变种,体形与虹鳟相同,是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突变种选育出的性状稳定的金黄体色新品系。金鳟全身终生呈金黄色或黄色,腹部色泽稍浅,故此得名金鳟。该鱼适应性强,耐寒、耐热性及抗病力也较一般养殖  相似文献   

3.
金鳟(OncorhynchusMykiss)属鲑科鱼,大麻哈鱼属,是日本科技工作者从虹鳟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其全身呈金黄、橙黄或桔黄色,从背部向腹部颜色逐渐变浅,腹部呈白色,眼呈淡玫瑰红色,是兼具观赏、游钓、美食于一体的优良品种。1996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王昭明研究员从日本引进我国后根据其体色特征取中国名为“金鳟”。金鳟引进后以其特有优势得到了迅速推广,已成为我国养鳟业继虹鳟后第二个重要家养品种。现将其成鱼池塘养殖技术介绍给广大养鳟户作为参考。一、金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金鳟具有冷水性鱼类的生物学特征。正常…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996年12月从日本东京水产大学和新潟县内水面水产试验场引进山女鳟Oncorhvnchus ma-sou mason发眼卵1.2万粒。经3年多试验养殖,从发眼卵至亲鱼育成及人工繁殖取得了全人工养殖的成功。证明我国的冷水资源适于山女鳟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山女鳟可以成为我国养鳟业的新品种。在日本,20余种鲑鳟鱼类,山女鳟和大鳞大麻哈鱼被认为是最好吃的2种鱼,其特点是肉质细嫩,鱼味浓郁。又因其形体姿态优美、适于游钓而倍受青睐,自古就称其为“山女鱼”、“山溪女王”,是最受欢迎的淡水游钓鱼类。60年代做为日本政府计划山女鱼被开发成养殖鱼类。引进后取名为山女鳟。  相似文献   

5.
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虹鳟的金黄色突变品系。它是由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选育的品种。体形和虹鳟非常相似,体色为金黄色,体侧有红色的彩带,眼为玫瑰红色。由于肉色为橙红色,可以按卫生标准加工生鱼片,很受消费者欢迎,是一个观赏和食用皆优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甘肃金鳟通过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的审定,被确定为全国水产养殖新品种。甘肃金鳟与美国金鳟、日本金鳟相比,甘肃金鳟体色鲜艳,通体金黄,眼睛血红色,具有性情温顺、生长快、抗病力强、营养价值高等优点,也可作为观赏鱼养殖。为了推广这一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河蟹养殖概况河蟹(Eriocheirs inensis),俗名中华绒螯蟹。谷名有螃蟹,毛蟹、清水蟹等。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形亚目,方蟹科。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的河流中均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河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产品,但过去依靠自然生长繁殖,产量有限。  相似文献   

8.
金鳟—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鳟(Oncorhynchusmykiss)是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突变种选育出的黄体色品系。1996年引进我国后,分别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顺通虹鳟鱼养殖中心进行试验养殖,初步确立了全人工养殖技术,经两年的试验推广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为促进金鳟的推广普及,现将金鳟人工繁殖技术综述如下:一、亲鱼培育1.培育池水泥池或沙泥底质土池,每口培育池面积以150~300米2为宜,水深70~90厘米。2.培育水温适宜水温4~16℃,产卵前3个月不超过13℃,产卵期4~13℃。3.亲鱼的选择从1龄鱼开始进行亲鱼…  相似文献   

9.
刘月 《水产科学》2005,24(5):36-37
在辽宁省凤城市四门子镇新农水产养殖场进行金鳟鱼的养殖试验。养殖用水为当地山涧冷泉水,养殖水面为100m2,共投放单重20g的鱼种12000尾。试验期间,金鳟生长良好,成活率为99%,利润为12万元。试验结果表明,金鳟作为良好水环境的指示生物,具有极高的生态附加值,可以为进一步开发辽东山区的生态资源和冷水资源提供有效途径,为促进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鳟作为一种新兴的名贵养殖品种,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试验采取利用地下井水,室内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方式进行养殖,经过近8个月的时间,在480 m2的养殖池塘中,共生产成鱼16 t,平均规格达到357.4 g/尾,成活率为90%,获取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金鳟的高密度养殖探讨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对淡水鲨鱼的内、外部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外观、内部构造、上下颌、鳔、尿殖系统、消化道、肛门与尿殖孔的图谱;介绍了淡水鲨鱼的生态习性与病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苏氏圆腹[Pangasius sutchi(Fowier)],又称淡水鲨鱼,隶属于科,属,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优良淡水养殖鱼类,目前我们引进的品种有体色红白相间和蓝白相间两种,所以又称红鲨和蓝鲨.该鱼体表光滑无鳞,体形长而侧扁,具脂鳍.苏氏圆腹为热带性鱼类,水温下限为12℃.由于具有食性杂,生长快、耐低氧、病害少,适应性强等养殖优点,加之其肌间刺少,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因而具有广泛的推广养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淡水鲨鱼鱼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鲨鱼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广、耐低溶解氧、肉质好、色泽鲜艳、抗病能力强等特点,我国己有部分省、市和地区引进试养.2000年,我们进行小规模的工厂化温流水试养,并获得成功;2002年,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探索多种养殖模式,实现该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我们又进行了淡水鲨鱼的池塘培育试验,现将其鱼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以透射电镜观察 4月龄、体长 12~ 16cm、体重 16~ 2 5 g的苏氏鲶 (Pangasiussutchi)的肝脏组织。结果表明 ,苏氏鲶肝细胞存在双态现象。根据胞质内电子密度不同 ,鲶肝细胞可以区分“淡”细胞和“暗”细胞 2种类型 ,越冬前“淡”细胞占优势 ,越冬后“暗”细胞数量增加。鲶肝细胞与周边细胞之间存在有 3种不同的联系状态 :①相邻肝细胞间以桥粒结构连接 ;②与血窦的间接连接 ;③与胆小管邻接 ,显示了肝脏具有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功能的特点。本文还比较了越冬前后肝细胞中细胞器和内含物种类和数量变化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认为鲶越冬前贮备足够的糖原对于顺利越冬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县于1999年引进苏氏圆腹鱼芒(又称蓝鲨或虎头鲨)进行网箱养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现就有关试验总结如下. 1 试验条件及材料 1.1 条件:试验地选择我县临城深陂水库,水库面积58.6hm2,平均水深8m,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透明度在50~80cm之间,pH值为6.8,无工业污染源.  相似文献   

16.
苏氏芒鲶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氏芒鲶 (Pangasiussutchi (Fowler) ) ,隶属于鲶形目 ,芒鲶科 ,原产于东南亚的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地 ,成鱼体形、体色酷似鲨鱼 ,故而在我国有些地区称之为淡水鲨鱼。该鱼肉质好、生长快、饲料来源广、产量高 ,适合多种养殖方式 ,是一种经济性状优良的淡水鱼类。但它是一种热带鱼类 ,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水温低于1 6℃时不摄食 ,活动力减弱 ,甚至出现冻伤和休克死亡 ,这给越冬保种和苗种繁育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该鱼自1 978年引入我国以来 ,仅在南方部分地区和北方少…  相似文献   

17.
苏氏圆腹(鱼芒)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氏圆腹(鱼芒)冬龄培育达性成熟,人工催产,雌雄1∶1配组,多种激素混合使用,共催产亲鱼36组,产卵22组、2500万粒.孵出鱼苗500万尾,最高受精率80%,最高孵化率70%.提高育苗成活率是技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8种中草药对苏氏芒鲶的诱食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种中草药(陈皮、桂皮、薄荷、山楂、黄柏、白芷、小茴香、肉蔻)作为诱食剂,采用行为学的方法,记录实验鱼进入有效区的次数,分析不同中草药对苏氏芒鲶的诱食作用。结果表明,薄荷、山楂、小茴香对芒鲶均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5);陈皮、肉蔻对芒鲶的引诱作用不显著(P>0.05);桂皮、白芷、黄柏对芒鲶有抑制作用(P>0.05)。为苏氏芒鲶的高效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8种中草药对苏氏芒鲶的诱食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8种中草药(陈皮、桂皮、薄荷、山楂、黄柏、白芷、小茴香、肉蔻)作为诱食剂,采用行为学的方法,记录实验鱼进入有效区的次数,分析不同中草药对苏氏芒鲶的诱食作用.结果表明,薄荷、山楂、小茴香对芒鲶均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5);陈皮、肉蔻对芒鲶的引诱作用不显著(P>0.05);桂皮、自芷、黄柏对芒鲶有抑制作用(P>0.05).为苏氏芒鲶的高效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苏氏Mang鲶鳃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展强 《水产学报》2001,25(6):489-491,T002
对苏氏Mang鲶鳃结构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Mang鲶鳃丝末端膨大呈杓状结构,每一鳃丝两侧具有许多呈褶状的鳃小片,相邻两鳃丝上的鳃小片紧密镶嵌排列。鳃弓和鳃耙表面分布众多味蕾。鳃丝呼吸面上皮细胞薄,高度血管化,形成呼吸面隆起,非呼吸面由微脊细胞彼此相连,间缝具分泌细胞开口。鳃小片由单层或数层外上皮细胞和由基膜相隔的柱状细胞及其围在血管腔的凸缘构成,氯细胞多分布在鳃小片基部,并有开口通外,还探讨了Mang鲶鳃丝和鳃小片特殊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