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发展被忽视,城市化进程滞后.针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城市偏向观念及确立城乡一体化意识、切实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持、统一城乡要素市场、调整产业战略及统筹城乡二三产业等一系列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发展被忽视,城市化进程滞后. 针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城市偏向观念及确立城乡一体化意识、切实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持、统一城乡要素市场、调整产业战略及统筹城乡二三产业等一系列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与内容的分析,得出了珠三角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仍存在诸如土地资源有限、村级财政压力大、农村管理体制滞后和现代化的、流入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并提出要从提高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标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财政、统筹城乡管理和构筑现代化的、流入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等措施来提高珠三角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打破对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城乡就业矛盾及发展差距是影响贵州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最大阻碍,必须高度重视。分析了贵州省城乡统筹就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又进一步探讨了加快推进贵州省城乡统筹就业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龚健勇  欧名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341-17343,17346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了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度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滞后1期和2期,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表明,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了安徽省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同时,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也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提升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重视。相对来说,农村的民生发展更为滞后。以唐山市的农村民生状况为例,在客观总结存在的各种问题基础上,重点分析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时期农村民生保障、改善和提升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和社会的诸多领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却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建设仍然严重失衡。为此,本文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总结了我国当前城乡文化发展失衡的种种表现及其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政府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解决全国很多地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农民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进行研究。在调研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闵行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热情、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红河州列为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城乡统筹生产发展是关键.就城乡统筹发展中红河州农技推广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结合南京市江宁区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城乡统筹背景下江宁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江宁区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江宁区及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该文引用经济学投入产出理念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法构建评价模型,对2000~2009年江西省城乡统筹发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江西省城乡统筹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全省城乡统筹度位于0.43~0.57之间,处于基本不统筹等级。江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投入分为政府投入和市场配置两方面,其中政府投入对城乡统筹发展作用明显,是当前江西省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江西省未来城乡统筹发展更需要市场这个源动力。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其意义,分析了城乡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城市和乡村可以互为资源和客源市场,通过提供对彼此各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互动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援城市,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局面。提出了提升乡村旅游、统筹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22-12423,12437
论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市场竞争力。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组织发育不健全;管理机制弱化;保障措施不完善。指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理路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强组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完善保障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持续有效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目前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具有极大的非均衡性,而且长期在农村公共服务组织、决策及运作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政府“包办”型体制,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成为阻碍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村房地产的村镇置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我国农村房地产与村落现状,提出通过农村房地产产权界定,形成农村房地产流通交易市场,市场通过对村落资源与农村房地产进行重组配置与利用,产生村镇置换积聚效应、重组效应、内生效应和外部效应,促进建立新的村镇体系形成.再通过多方面实质性的扶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逐步加快,国内城乡要素市场的活跃度逐年上升,全国各地稳步推进“三权分置”。为进一步研究北京地区土地市场体系发展情况,以京郊为例探究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前提下妥善完成“三权分置”,确保农户获得预期土地经营性收入。通过对过往文献和近10年土地流转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城乡要素市场的二元性,天然导致了城乡市场发育程度的不一致,在京郊同样表现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权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整体规划不科学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对市场体系推进中的土地流转进行全程化的引导与支持,作为“隐形的手”对流转双方权益进行保障,这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要有效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对统筹城乡发展加以思考.西方经济学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理论可以解释城乡发展失衡的起因,而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表现为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需要从正确处理平衡增长和非平衡增长关系着手,依靠福利经学中的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等标准加以衡量.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增减挂钩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达到城乡公平发展的目标,应用城市土地供需模型和帕累托最优模型推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合理性,分析增减挂钩模式促进城乡公平发展的困境。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通过规范的土地市场交易实现,规范、高效的土地市场有助于从经济上督促城市开发者主动集约用地,从收入上引导农村经营者主动节约用地;同时,良好运作的土地市场也极大地改善着政府的公众形象,城市投资向农村分流成为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度的提高,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以2016年江苏省南京市437户城乡家庭金融数据为依托,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风险态度等家庭特征变量与城乡家庭金融知识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城乡家庭差异的原因。同时,基于城乡家庭的差异化金融知识获取渠道,结合地区具体情况,提出了城市、农村家庭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和目标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城乡统筹发展、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入世挑战的战略高度,规划设计了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开创性的提出了文化创新与劳动力资源综合开发、营造国民待遇新制度体系、实施就业经济工程、国际劳务市场一体化、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创新金融支持系统等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战略与行动方案,突出强调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机制、城乡一体、健康有序、内外结合、层次推进、制度保障等科学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