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顺应论对电影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字幕翻译中,译者不仅要顺应于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征,还要顺应于其文化语境和人物性格等方面。与一般翻译文本不同,字幕翻译具有瞬时性、空间性和无注性等特点,译者应把握好电影作品的语言风格。归根结底,译者要顺应于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翻译出简洁易懂,通俗流畅的译文,将影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入语观众,以便他们能理解和欣赏影片。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本文应用传播学理论重新审视翻译标准。从克服传统的翻译标准一味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对原作者负责,而忽视译者创造性和目标受众反映的局限,从一个更加开放和动态的视角探讨翻译标准问题。认为,译文应准确反映原文信息和译文易于目标受众所接受为原则。  相似文献   

3.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活动也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做出顺应的过程。翻译中的顺应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避免翻译腔的出现,减少过载翻译,使译文真正生动全面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再现原文的文体和风格以及原作者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其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外宣翻译应侧重顺应语境,注重语用分析,避免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会语用失误。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信息重构,以期取得最佳语用效果,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外形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英语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看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即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并重点讲述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创造性看译者主体性,其要求译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文学作品创造性地展现给读者,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因素制约译者的发挥,即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发展,译者的翻译能力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话题.译者翻译能力的重点是分析原文并重建原文功能的一种能力.这要求译者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翻译实践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创造能力等.译者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在多媒体网络翻译的环境下,网络技术在翻译活动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新的翻译方式突破了传统翻译模式,为翻译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网络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成为翻译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多媒体网络翻译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并对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翻译中对译者能力进行培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与日俱增的汉英语言及文化趋同现象出发,分析了翻译与趋同的关系,重点从译者应运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2个方面进行英汉互译策略探讨,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读者接受心理与特定语境,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翻译与趋同相辅相成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然而目前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行为(翻译决策)及其相应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尚嫌不足。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一直是翻译界所关注的课题。但因“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界定不清,再加上此方面研究理论的空泛,有些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依然存在较大偏差,导致“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的错位或不够深入,乃至于影响到文学翻译的整体研究。本文在回顾翻译史上译者地位的变化的同时,阐释了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梳理了翻译批评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并结合问题所在分析和阐述于连江提出的“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旨在说明该理论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到翻译规范的约束,随着译者在翻译领域的资本的积累,译者在内化翻译规范时又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翻译思维惯习,最终形成译者个体鲜明的翻译风格。本文以英语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如何帮助在翻译领域资本不足的翻译初学者形成一套符合翻译规范的思维惯习,从而让他们有可能快速积累翻译资本,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以“五四”文化语境为视角,从翻译选材、译语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方而对徐志摩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说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的,从而对徐志摩的翻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最后就文化语境提出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互译是各国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其他国家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性的主要方式。中西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对各种文化名词、文化符号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以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的文化思维进行文章的传达。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译者的文化翻译对比、译者的翻译策略,指出两种译本翻译存在的多样性、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外宣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其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深化外宣翻译研究刻不容缓。外宣翻译是译者的理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的需要、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为了实现外宣的目的,译者必须权衡各方因素以做出最佳选择。这好比一场博弈,当中的每一步都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以博弈论为理据,结合外宣翻译中的部分典型译例(增译、减译),旨在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解蔽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翻译活动,而是一种权力关系和文学地位的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会受到翻译文学在译入语国家的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关系以及译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度和认可度。本文以英国学者亚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的译注为蓝本,评析其中涉及的数字翻译,并通过译者对数字的翻译谈谈译者的文化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说,片名的文化意蕴是对电影的最好注脚.由于文化态势不同,东西方译者在对影片的翻译上所采取的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从翻译方向上看,民族中心主义都可能存在.本文试图从文化输出角度来探讨东西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民族中心主义及其原因,旨在探求恰当的异化翻译策略,积极彰显自身文化特性,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该如何使译文对标识性,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认知,以及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做出各种顺应。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一直得不到承认。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和媒介者两方面阐述在翻译过程中,译作不是对原作进行“模仿”,译者也不仅仅进行语言的转换,而且是原作和译作的媒介,是不同文化的传递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词语内涵丰富,翻译时极大地考验着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语用学主要研究语境中的意义,而语境是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基础,因而语用与翻译的联姻可以使翻译研究获得启示与解释力。从这个意义上说,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其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多种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复杂活动。在翻译中译者必然受到翻译暴力操纵,所以翻译过程即是暴力过程。尽管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是作为相对立的翻译策略提出,本文试图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为例,证明两者具有共同点,即都体现了翻译暴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商务活动多样化,涉外合同的写作与翻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尝试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理论为框架,分别从语境、语言结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维度分析涉外合同的翻译策略,以期顺应贸易发展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