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生质体技术包括原生质体植株再生、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在园艺植物育种应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变异为园艺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大量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则是育种工作的新途径。二者都对育种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栽培番茄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技术是研究遗传育种重要方法之一,在有性杂交不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将外源遗传物质引入到某些栽培品种中去。Melchers等(1978)进行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植株,他的工作促使我们去研究栽培番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技术。Mühlbach(1980)从秘鲁番茄叶肉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但是三个  相似文献   

3.
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水稻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进展及其在远缘杂交、细胞融合、基因转移技术等方面应用。自1985年以来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粳稻、籼稻、爪哇稻和野生稻种的原生质体培养相继成功,从中筛选出许多适于原生质体培养的水稻品种或品系。随着培养技术的完善,水稻与其他远缘植物(如稗草、野生稻等)细胞杂交、应用电导基因或PEG 法将外来DNA 直接导入水稻原生质体中的基因转移技术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影响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各种因素,着重分析讨论了培养方法、激素水平、继代培养、多胺、过氧化物酶(POX)、超氧物歧化酶活性(SOD)、可溶性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对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1972年首次获得体细胞杂种植物,1978年获得了番茄与马铃薯不同属间的体细胞杂种植物。 依靠细胞融合来改变植物的遗传性质,包括以下五个工程:(1)原生质体分离;(2)原生质体融合;(3)融合细胞的选择;(4)融合细胞的培养;(5)融合细胞向植物体的再分化。  相似文献   

6.
张颖  张微微  王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3941-3943
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是进行植物育种、基因工程、遗传理论及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对影响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重要因素包括酶、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和培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性状稳定性、变异规律等问题,为今后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果树品种改良上的应用福建农业大学亚热带果树研究所赖钟雄,何碧珠,潘良镇植物原生质体不但没有细胞壁的物理障碍,而且保持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与同种或异种原生质体融合,实现体细胞杂交,获得多倍体或体细胞杂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可以打破物种...  相似文献   

8.
原生质体技术是在原生质体分离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技术操作,包括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转化、植株再生等.原生质体技术为细胞杂交,新品种培育,及其与有关的细胞、分子和遗传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提供一种使用范围广、可行性强的技术体系.阐述了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遗传转化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认为原生质体技术在高等植物遗传性状的改良及生产实践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是细胞融合、细胞器移植和基因转化的重要基础,在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已超过150种。过去成株的植物大部分属双子叶的茄科、伞形科、十字花科、芸香科;单子叶的禾本科以及双子叶重要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停滞不前。近十年国内外科学家努力下,先后解决了几乎全部重要粮食及棉油作物原生质体再生的难题。我国在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取得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伴随着植物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技术的迅速提高,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也进展很快,不仅在原生质体融合及其筛选技术上有显著改进,而且从1972年开始,国外已先后在烟草、矮牵牛、胡萝卜、蕃茄等几个属的植物上获得种间甚至属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在国内,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以烟草为材料,在几次培养出普通烟草原生质体植株的基础上,进行了烟草细胞杂交的研  相似文献   

1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河水  刘记强  杨国宇  仝千秋  张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12-1312,1326
对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目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就植物组培技术在基因工程、种质资源保存、原生质体培养、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选择离体突变体、脱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对现有难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综述,同时简明地介绍组培技术在工厂化生产、繁殖人工种子(苗木)等方面的运用,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各应用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原生质体的培养技术流程、意义及影响因素,并着重阐述了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在现代植物种植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单细胞培养和细胞无性繁殖技术的成就是植物遗传工程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从理论上分析,去掉细胞壁的植物原生质体要比完整的细胞摄取生物大分子的频率高得多。甚至还可以摄取病毒、噬菌体、细菌、叶绿体和整个细胞核。如果能将目的基因通过特定的运载体引入原生质体,使之发生遗传转化並再生植株,就有  相似文献   

15.
栽培稻体细胞无性系及其后代的性状与染色体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新的遗传变异性,加速了植物改良和作物育种进程。Skirvin(1978)曾将愈伤组织产生的植株称为愈伤无性系(calli—clones)。Shepard等(1980)又将原生质体衍生的植株称为原生质体无性系(protoclones),而Scoweroft和Larkin(1982)认为,将离体培养再生的植株统称为体细胞无性系(somaclones)是合宜的。 农业上大多数重要物种,其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要比其供体种子后代大得多。Burk和Matzinger(1976)首先以烟草二倍体自交15代的品种为材料,在获得的46个体  相似文献   

16.
植物原生质体是除去细胞壁后仍具有活力的裸露单细胞,其在植物RNA病毒的复制机理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了获得高产、高活力的烟草原生质体,以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inn.)品种K326为材料,对原生质体制备体系中的不同细胞壁酶解液成分、酶解时间、酶解渗透压稳定剂含量、离心时间以及离心转速等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含1%纤维素酶,0.5%离析酶,0.6mol·L-1甘露醇的酶解液中,26℃慢速震荡(40r·min-1)酶解4h,700r·min-1离心3min,得到产量及活力较高的原生质体,可直接用于植物病毒的接种试验;利用聚乙二醇(PEG)融合法向获得的高活力原生质体中接种马铃薯Y病毒N株系(Potato virus Y necrosis strain,PVYN),经培养后提取总RNA,通过PVYN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后检测条带明显,表明PVYN成功导入烟草原生质体并自我复制。  相似文献   

17.
芸苔属植物是原生质体培养研究采用较多的材料。其中以甘蓝和油菜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最多,已分别从叶片、子叶、下胚轴等的原生质体获得了再生植株。但白菜原生质体培养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迄今仅有Glimelius(1984)一例成功的报道,目前,国内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18.
原生质体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原生质体(protoplast)是除去细胞壁而仅为原生质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由于失去了细胞壁这个屏障,因而使其具有了一般植物细胞所不具备的优点,不仅成为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体细胞遗传学等理论研究的理想材料,而且也成为生物工程及作物改良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转化、无性系变异及超低温保存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原生质体应用于作物改良的特点及研究现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60年Cocking发现用酶法获得大量植物原生质体以来,有关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日趋完善。从而应用人工诱导异源原生质体融合的体细胞杂交方法来改良农作物和创造新品种已成为可能。 向日葵是油料作物,1983年卫志明等人首次报道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而向日葵原  相似文献   

20.
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是研究植物发育的理想模式植物,也是目前发现的具有高频率同源重组特性的植物,其再生能力很强。此研究以生长7d的小立碗藓原丝体、培养0d的原生质体和再生2d的原生质体为材料,旨在了解小立碗藓细胞重新编程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动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原丝体染色体结构浓缩程度高;而当原丝体脱去细胞壁成原生质体状态时,异染色质开始解凝,染色体结构变得较为松散;原生质体再生2d时其染色体松散程度次之。通过进一步荧光定量PCR分析染色体重塑相关基因SWI/SNF的表达水平,发现这些基因在原生质体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