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地一些蜂友用处女王培育生产用蜂王,效果不错.与用王台培育蜂王相比较,用处女王培育蜂王的优点,一是劣质蜂王早被淘汰,处女王一出台,是否健壮看得一清二楚;侏儒王、残王等不健壮的,在出台之初就可以除掉,不必在交尾群的脾上查找.二是育王时间可以缩短:处女王出台后,在交尾群中需要几天的成熟期才能出巢婚飞交尾,用处女王育王可以把处女王放在育台群中呆上五六天,成熟后介入交尾群,即可婚飞交尾.  相似文献   

2.
使用固定交尾群的几点体会几年来,我们使用固定交尾群后觉得有这样几个优点:一有利于蜂场常年有备用蜂王。固定交尾群的蜂王,可随时提出诱给失王群。有了固定交尾群,可经常培育少数王台,诱入固定交尾群交尾,养王备用。若大群中偶尔发现优良自然王台,也可提放于固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区域产卵所培育优质蜂王的3种性状表现。采取了同时期对区域产卵和自然产卵所培育的蜂王初生重比较,蜂王交尾成功率,交尾成功的蜂王所产工蜂初生重试验。结果表明:区域产卵培育的蜂王初生重(W=0.1719 g)显著大于自然产卵培育的蜂王初生重(W=0.0861 g)。区域产卵培育的蜂王比自然产卵培育的蜂王交尾成功率高1.91%。所产工蜂初生重差异不显著。说明:培育蜂王时采取控制蜂王在一定区域内产卵可以提高蜂王初生重。区域产卵培育的蜂王比自然产卵培育的蜂王交尾成功率高。培育的蜂王所产工蜂初生重差异不大。这可为培育优质蜂王和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蜂王是蜂群中最重要的一员,每年都有很多蜂农为防止近亲繁殖导致蜂群生产力减退,到临近的其他蜂场引种或者购买种王。一说到培育蜂王,大家都知道选育母本种群,移虫、培育、组织交尾群、处女王交尾,蜂王就这样培育成功。其实要想培育优质蜂王,我们可以做得更细,蜂王可以培育的更优质,一方面提高蜂王质量增加产量,另一方面也减少经常引种带来的麻烦。现将我蜂场历年培育蜂王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种蜂群母本与父本的选择1.如果蜂场没有引种,可以根据自己蜂场当年生  相似文献   

5.
中蜂囚王一试首先准备一囚王的竹笼(意蜂常用的竹王笼),把笼门打开,把中蜂蜂王捉住,放进竹笼内关好门,再把竹笼放在框梁上,工蜂可以任意出入饲喂蜂王,但蜂王不能出来产卵。此法在囚王期间也可以放出处女王进行交尾。如处女王交尾不成功,要立刻放出被囚的老王;如...  相似文献   

6.
蜂场除了保证采蜜以外,增殖蜂群支援别区,扩大再生产,也是一项当前迫要的任务。做好增殖蜂群的工作,要及时养王和有效地促使蜂王交尾成功,这是保证完成分蜂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谈一谈我几年来对管理蜂王交尾群方面的一些经验,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定地养蜂每年都要淘汰老劣蜂王。近年来我利用继箱交尾换王,把交尾换王合二为一进行。经实践证明,可节省一定的劳力和蜂具,也不影响蜂群的正常繁殖与生产,培育蜂王的质量也好。下面我将本人利用继箱交尾换王的方法介绍给同行们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8.
蜂王是蜂群的遗传载体之一,决定蜂群的生产性能和其它特性、特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人工培育蜂王的理论和技术,使用优质的蜂王是获得蜂产品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的资料证明,国外有些国家建立了大规模的育种场和规定了生产用王单位,不符合条件的蜂场不得培育蜂王。从而保证了蜂种的纯度、提高了蜂王的质量。在我国也有不少的育种场为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保持纯种及良种的繁育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推动了我国养蜂业的发展。据了解,国内大多数蜂农都是在种王场邮购1只普通蜂王(在交尾群中已开始产卵的新王)当种王用。这…  相似文献   

9.
<正>育王是养蜂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但有蜂场不讲究育王质量只要蜂王交尾成功就了事,无须经过试用,有的马上组成生产群,甚至用急造王台作交尾群,能保证育王质量吗?在育王工作中只注意选择母群,至于如何选择好父群却很少有人重视了。有人认为:场内有足够雄蜂就行了。因此育出的蜂王质量差。我认为要育出优良的蜂王,必须做到"五到位"。1选好父群根据平时观察选好1个父群。父群宜具备产卵力强、繁殖快、采集力强、不蜇人、性情温和、产量高  相似文献   

10.
李云 《蜜蜂杂志》2014,(2):I0008-I0008
<正>养好蜜蜂有诸多因素,育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培育好的蜂王,大有学问,养蜂人各有其招。笔者经多年实践,觉得有2点各位蜂友应引起重视。1育王不能贪早春繁结束后,我国养蜂者大多迎来第一个采蜜期(大多为油菜花),气温15℃左右,风和日丽,蜜蜂往往就能采到一些蜜粉。有些养蜂师傅因越冬蜂王损失多或者出于扩大规模等原因,求王心切,就开始育王。因为有了蜜粉,工蜂处于亢奋状况,浆足虫肥,育出的蜂王形体也大,大多新王都能成功(有的交尾晚一点)。但此时育王弊端有二:(1)分出交尾群,会削弱主群的采集力,影响浆蜜产量。(2)经多年观察,这类过早培育的蜂王因交尾时  相似文献   

11.
1、在原群剛將老的或幼的处女蜂王提出,随即將老的(12—18天)或幼的(1—5天)处女蜂王直接誘入蜂群(不用王籠)时,誘入一只和原群里提出相似的蜂王比不相似的蜂王要容易得多。用不同年齡的交尾產卵蜂王做試驗,說明这是一个普遍的原則,虽然極顯著的差异是在幼齡和老齡处女王之間。 2、老处女蜂王和幼產卵蜂王最难直接誘入到任何种类的蜂群中去。 3、用一个大網眼的王籠誘入交尾檢定的蜂王,到一个剛提出蜂王的蜂群,若提出的蜂王是交尾產卵王,至少有90%可以得到成功,如提出的是处女王就至少有80%。用同法誘入处女王到剛刚提出交尾產卵王的蜂群較少成功。 4、王籠誘入成功的頻度因不同的夏季月份而异;在蜂群中有王台比無王台的成功率要低些。  相似文献   

12.
提高多家小交尾群重复利用的措施吉林省蜜蜂育种场(132108)高寿增利用多家小交尾群,经过适宜的管理,在不影响大群繁殖的情况下,能周期性地交尾数批蜂王,是大量培育蜂王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多家小交尾群重复利用率,须采取如下措施:1保证小交尾群有较多的蜂...  相似文献   

13.
小交尾群的利用方法一个蜂场总得有几个蜂箱用来作交尾箱。而交尾后的新王往往得等产卵半月以后方可介绍入大群。介绍新王时如外界无大蜜源,免不了发生围王咬死新王等现象;从移虫育王到介绍大群前后一个多月时间,辛辛苦苦培育好的一个蜂王被围死,实在是可惜,这也是养...  相似文献   

14.
培养成功一只蜂王,从卵的移入到交尾产卵,大约需要20多天时间。所以蜂王诱入的成败是广大养蜂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我在多年的养蜂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二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蜂王直接诱入方法。一、将要淘汰的老劣蜂王从蜂群中连脾带王提出,将王杀死,然后立即从交尾群中将新王捉到蜂脾上,放回蜂群内,使蜂群毫无失王之感,诱入即告成功。但是,诱入的新蜂王在交尾群中产的子必须封盖,因为产卵已经封盖的新王体态从容,行动稳健。此种诱入方法最适合  相似文献   

15.
蜂王是蜂群的核心,其旺盛的产卵力是蜂群繁衍和发展的重要保障[1]。为此,在养蜂生产中,为提高经济效益,养蜂人会频繁地培育新蜂王,而蜂王交配耗时费资源。为提高人工育王效率,降低育王成本,研制出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蜜蜂交尾箱及其配套技术,现列举几种常规蜜蜂交尾技术,重点介绍田字分区式蜜蜂交尾箱的制作与应用及其配套技术,并对各交尾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做出简要点评。  相似文献   

16.
在饲养蜜蜂过程中,培育新王更换老王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按照习惯的做法,一般是在强群中培育王台,用交尾箱组织交尾群,等交尾成功后再介绍给生产群。因此,一个中型以上的蜂场不但要准备一二十个交尾箱,而且在向生产群介绍新产卵王的过程中还经常遇到围王、失王等现象,给管理上增添了不少麻烦。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全场一次性换王技术,并在部分蜂友中进行了推广。这一技术的优点是:能有足够的处女王供给交尾,交尾成功率有保障;无需使用交尾箱,节约生产成本,也减少了介绍蜂王的麻烦;由于处女王是在生产群里进行交尾,蜂量…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1为什么处女王在核群交尾成功快,开产早;而在大群交尾慢且迟?答一:核群蜂少,处女王压力小,处於放松状态,工蜂饲喂蜂王积极,自然交尾成功快,开产早;而在大群蜂多群燥,群内常有自然王台,工蜂对处女王常怀有敌意,蜂王易受惊,腹部缩小,经常处於紧张...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周年人工饲养繁育明亮熊蜂的目标,笔者采用室外或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方式培育新蜂王。结果表明:100 cm×50 cm×100 cm交尾笼实现明亮熊蜂的婚飞交尾,人工控制交尾时长60~120 min为宜;最佳交尾日龄为雄蜂10~12日龄,处女王7~9日龄;交尾笼内处女王控制在20~30只,雌雄蜂比例1∶(3~5)时,交尾效率最好;明亮熊蜂的配对交尾时长为20~40 min;配对交尾蜂王人工饲喂15~20 d后,可保证其低温存储前有足量的体脂储备。  相似文献   

19.
任华 《蜜蜂杂志》2008,28(6):23
在全场育王换王时,成功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全场经济效益,育出蜂王较容易,但交尾成功时很不易主要是处女王期工蜂围王,蜂王轻者伤残,重者死亡.  相似文献   

20.
独具特色的蜂王婚飞交尾行为──读《蜜蜂的行为》有感谭新民蜂王的婚飞和交尾十分独特。一只蜂王一生只交配一轮,令人惊叹不已!处女王与雄蜂的交尾行为发生在快速的飞行中,一次交尾不足两分钟,几只小小的蜂王飞翔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实在微小得可怜。时机稍纵即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