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概述了浙江省蚕桑种质资源现状及"十三五"期间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中存在的经费缺乏、保存难度大、开发力度不够、持续创新减弱等问题;在"十四五"加大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做强种业的发展思路下,建议进一步加强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加快蚕桑新品种开发、强化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发挥优势开辟两个市场.  相似文献   

2.
种质资源是蚕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浙江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种质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为浙江蚕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缺少有力的经费支撑,资源保存分散,甚至丢弃.为了加强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浙江省开展了资源收集、保护、利用工作,并创建了“一库五点”的蚕种质保护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广西蚕业发展和蚕桑生产用种需求,根据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蚕种催青等技术特点,对广西蚕桑种质资源冷藏保护库进行设计。从冷库设计思路,冷库设计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广西蚕桑种质资源冷藏保护库的整体规划,并根据实际生产成效,分析了广西蚕桑种质资源冷藏保护库建成后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今后蚕桑种质资源冷藏保护库的建设和改造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广东省农业厅家蚕原种场、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场、广东省丝绸集团蚕种繁殖试验所,2004年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为现名并加挂广东省蚕业产品检测中心牌子。中心是一家集蚕桑良种繁育、省级蚕种质量检疫检验、蚕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蚕桑新品种选育、蚕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姚锡镇 《广东蚕业》2005,39(4):45-46
为了交流我国桑树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利用及桑树育种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全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3~15日在广州景星酒店召开,该会由中国蚕学会主办,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广东省蚕学会承办。  相似文献   

6.
《蚕学通讯》2015,(2):63-63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挂牌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站)系直属于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蚕桑种质资源保护、桑蚕品种选育、实用技术研究、科学普及培训、技术推广服务和良种试验繁育等职责。现为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点单位、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配套单位、重庆市桑蚕品种资源保护单位、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和西南大学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十四五"新阶段更好地开展广西桑树育种工作,推进蚕桑产业的高速发展,从桑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多倍体诱导方法与鉴定方法、果桑种质资源的研究、育种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十三五"期间广西桑树育种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提出应继续深入开展桑树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与利用的研究,继续加强应用基础和育种技术研究,提升桑树育种水平,继续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多元化育种的发展方向,推进广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川省苏稽蚕种场收集保存了590份桑蚕种质资源,成为了国内重要的桑蚕种质资源繁育保存基地。本文提出充分利用我场桑蚕种质资源库丰富的种质资源,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快选育出抗逆性好,产品附加值高,适应省力化养蚕的新、特优良桑蚕品种,促进我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新疆蚕业科技发展50年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半个世纪以来新疆桑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筛选、利用研究,农毛渠桑树立体栽培体系,干旱蚕区家蚕品种的选育及其丰产饲养技术体系,蚕桑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等蚕业科技发展的里程做了简要回顾,对新疆“十一五”蚕业科技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四川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实现蚕桑生产向集约化、省力化、智能化方向的转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以科技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抓手,致力于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种质资源挖掘与评价、资源创新与利用、适宜小蚕人工饲料育品种选育、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研究,着力解决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进程中劳动力紧缺、...  相似文献   

11.
《蚕学通讯》2013,(3):F0004-F0004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站)由原重庆市北碚蚕种场、重庆市西里蚕种场于2011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创建于1935年,在中国西南地区最早从事家蚕良种繁育事业,拥有丰富的桑、蚕种质资源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是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推广培训单位,年承担多项国家、市科研项目,可繁育原种2万张、普种35万张。为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点单位,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配套单位,重庆市桑、蚕品种资源保护单位,西南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蚕桑新品种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12.
游启许 《蚕桑通报》2012,43(2):46-47
广东省阳春市于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蚕桑之乡”。我市要充分保护好、发挥好、利用好这一品牌,打造广东省蚕桑强市。  相似文献   

13.
《蚕学通讯》2012,(4):F0004-F0004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站)由原重庆市北碚蚕种场、重庆市西里蚕种场于2011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创建于1935年,在中国西南地区最早从事家蚕良种繁育事业,拥有丰富的桑、蚕种质资源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是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推广培训单位,年承担多项国家、市科研项目,可繁育原种2万张、普种35万张。为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点单位,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配套单位,重庆市桑、蚕品种资源保护单位,西南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蚕桑新品种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14.
30多午来收集和保存广西地方栽培的桑树种质资源250份、野生桑资源30多份;从省外、国外引进和保存桑树种质资源211份:用鲁桑、白桑等与广东桑杂交选育成的中间类型种质资源71份:用82个桑树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2万多株诱变创造桑树人工四倍体种质603份;从四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及四倍体种质与二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选育出多倍体种质120多份。利用桑树种质资源育成高产优质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已推广种植130多万亩;新育成的优良三倍体杂交桑“桑特优2号”、“桑特优1号”、“桑特优3号”均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正在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蚕桑品种选育的目标需求和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化蚕桑育种是适应多元化蚕丝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育种模式。通过探讨药食用途、饲料用途、材料用途和化妆品、人工饲料育、生态旅游等其它用途的多元化蚕桑品种的目标需求,提出构建多元化蚕桑育种技术体系的思路是,对蚕桑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鉴评,制定多元化育种的指标体系,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培育蚕桑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蚕桑通报》2006,37(3):11-11
根据浙江省蚕桑学会2006年学术活动计划,蚕种学组定于2006年10月中旬在杭州召开“家蚕遗传育种和繁育技术研讨会”。主要议题:1.家蚕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和展望;2.家蚕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开发;3.蚕业发展新体制下如何抓好蚕种繁育基地建设的经验交流及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请各与会代表积极提交论文,论文格式按蚕桑通报投稿要求,并请发至E-m ail:caojinru2006@sina.com,论文截止时间9月30日。录用的论文将汇编成册,提交到2006年华东地区蚕种学术研讨会。请各会员小组抓紧落实好会议代表和论文等事宜。联系人:曹锦如,电话:0571-8640410…  相似文献   

17.
开展野生桑资源的普查与考察,对于了解、研究桑树的起源及演变历史有一定的价值。随着蚕桑生产的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对如何充分发挥野生桑特有的潜在优势,找出多种抗源,为桑树育种提供多抗、高抗、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生长的种质基因,选育优良品种,夺取蚕桑高产优质、是有现实意义的。现将今年以来,我们对野生桑资源的普查、考察及其利用的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桑树品种黄鲁选的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玉璧  魏玉格 《蚕业科学》1996,22(4):248-249
桑树品种黄鲁选的选育报告武玉壁,张进献,庞玉兰,魏玉格,孙继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河北省邢台市蚕种场)为了满足北方蚕区蚕桑生产的需求,我们利用丰富的桑种质资源进行筛选,经多年培育,多点鉴定和综合评价,选出具有丰产、优质、耐寒、抗病性较强的...  相似文献   

19.
<正>猪粮安天下,良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是推动我国种业发展的第一步,是确保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猪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发展现代养猪业的关键,内江猪是我国最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杜周和 《蚕桑通报》1995,26(1):23-23,10
凉山地区桑树资源考察国家种质资源考察队,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杜周和概况1993年夏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队对凉山地区进行桑树种质资源考察,历时4个多月,先后考察了盐边、米易、金阳、昭觉、木里、盐源、冕宁、越西、雷波、宁南10个县,行程10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