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浙江临海稻鱼共生特色精品园基地,“稻鱼共生,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正在得以推广和普及。市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称,该模式可让田间的害虫成为鱼的食物,鱼粪又化作水稻的肥料,同时鱼在田间游动,可起到松土等作用,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有利于提高产量。每亩晚稻平均产量750千克,又多增加了20千克多的鱼,水稻不用农药卖价高,每千克卖12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稻田工程、种养设计、养殖管理、病害防治4个方面介绍了稻鱼蛙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通过加强对鱼、蛙的饲养管理,做好种苗投放、饲料投喂、水质调控以及病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稻鱼蛙综合种养模式的纯收益比单一种稻模式增加7.03倍,比稻鱼种养模式增加1.94倍,可产生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山区稻鳖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的稻鳖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示范试验,介绍了水稻、中华鳖、鲤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通过效益比较,稻鳖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每667 m2年均净利润达8833元,是单一种植水稻净利润的26倍,经济效益显著,在黔东南山区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选择宜城市南洲的4块稻田进行鳖稻共生模式试验。结果发现,鳖稻共生模式的效益是单纯种稻的4.2倍,而且试验中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水稻和鳖均未发生病虫害。表明鳖稻共生模式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稻田种养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福建省福安市稻鱼、稻虾、稻蟹等双品种稻渔种养常发生病虫害而造成生产不稳定的问题,开展1.67 hm~2稻鳖鱼生态种养试验。结果显示,2020年5月中旬种植水稻25万丛,6月初投放平均个体重492.3 g的中华鳖和个体重102.5 g的湘云鲫,经过195 d左右的种养,鳖、鲫个体均重分别达到1 072.5 g、503.6 g,存活率分别为90.6%、85.7%,整个过程几乎未发生病虫害,亩产稻谷、鳖、湘云鲫分别为501.2、88.4、47.5 kg,创亩产值1.91万元,亩利润1.16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53。结果表明,与双品种稻渔种养对比,稻鳖鱼种养在防控病虫害、抵抗风险、稳定生产、增产增收等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育种养是一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稻田无公害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笔者介绍了稻鸭共育种养的技术特征,以及水稻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鸭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育种养实用技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稻鸭共育种养是一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稻田无公害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笔者介绍了稻鸭共育种养的技术特征,以及水稻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鸭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探索家鸭在稻田放牧中的适应能力和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水稻品质,增加种养效益,我们开展了稻鸭共作综合种养高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利用鸭的杂食性和放牧力,形成稻鸭相互依效、共同生长的生态型、立体式、种养结合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稻虾共作模式是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构建以稻养虾、以虾促稻、稻虾"和平共处"的绿色化、复合化、高效化、规模化农(渔)业科学种养发展的新举措.近年来生产实践证明,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的稻麦种植收益.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新技术》2004,(4):42-42
农业部和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正在大力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稻鸭共育面积达到130万hm^2,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博士介绍,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台农业技术,是稻田养鸭这个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稻田有限的空间生产出无公害、品质上乘、安全的大米和鸭肉,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在广西三江地区占据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地位,掌握该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最新数据并了解存在的问题,对广西三江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及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大树村、冲干村和汾水村三个不同自...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贞丰县"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现状的分析,发现贞丰县较普遍的存在养殖密度过大、田间管理不到位、药物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包括加强品种选择、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施药管理,以不断推进""稻+鱼"生态综合种养的健康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山区稻田"一季稻+再生稻+鲤"综合种养集成工艺技术模式,以期解决广西山区稻田传统耕作方式经济效益低下及增加农民收入制约瓶颈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改造山区稻田0.15 hm~2,开展稻田养殖工艺设计及改造,获得每666.67 m~2试验田平均产鱼71.76 kg,平均产稻848.87 kg(其中一季稻500.17 kg,再生稻348.7 kg),平均投入3 769.5元,平均产出6 488.1元,平均利润2 718.6元,投入产出比1∶1.72,投资收益率72.12%;对照田采用传统单一耕作模式,只种植收获水稻,每666.67 m2平均产稻848.87 kg,平均投入2 690元,平均产出2 894.8元,平均利润204.8元,投入产出比1∶1.08,投资收益率7.61%,投资收益率只占试验田模式的10.6%。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3.3 hm~2,示范推广应用475 hm~2,每666.67 m~2平均稻谷产量提高35.5%,平均综合产值提高124.1%,平均纯利润提高12.3倍。本研究集成技术通过设计改造稻田田基,配置坑沟式养殖结构、鱼坑大棚、配套种植瓜菜果藤蔓植物,采用种植一季稻+再生稻技术方法,养殖的三江稻田鲤为富硒水产品,含锌、铁、钙量高,肉味鲜美,提升了产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形成了具有山区稻田推广应用价值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河蟹对农药、化肥反应较敏感,因而稻蟹混养田的稻病防治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认真加以防治。 一、选择抗病品种 养蟹地块要选择抗病抗倒品种水稻,可以长期淹水不倒伏,水稻病害发生少而轻,从而减少用药次数。适宜的品种有:88-1晚品系、93-10品系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省太仓市稻鸭共作技术试验的增产效果研究可知,稻鸭共作技术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其净收入可比常规水稻种植提高27 600元/hm2。稻鸭共作技术不施用化肥、农药,既能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又可节约成本,同时鸭粪还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种养结合的目的。因此,稻鸭共作技术能够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增长,是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开展稻鱼综合种养示范的实施情况,包括养殖地概况、场地建设、放养前准备、日常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稻萍鱼"、"稻萍鸭"等有机水稻栽培模式中,红萍平生于稻田水面,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既为水稻提供充分的肥料源,又可作为鱼鸭等动物的青饲料。放养红萍可有效地提高水稻田的生产力,并明显促进稻田生态环境的持续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正稻蟹立体养殖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蟹共生互促系统,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稻鸭共生技术操作规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技术具有明显的除草、除虫、防病、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水稻植株生长、节省农药和养鸭饲料、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尤其具有突出的生态环保效益,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根据在安徽省推广稻鸭共生技术的生产实践,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从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水稻育秧、鸭苗育雏、田间设施、管理措施、后期育肥、运输等方面全面探讨和阐述了稻鸭共生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育技术是目前我国及亚洲水稻主要生产国家正在大力组织推广的一项优质、高效、环保农业技术。这项技术由于具有降低水稻种植和养鸭成本,提高大米和鸭产品品质,减少农药、化肥、抗生素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点而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鸭在稻田为水稻除草、除虫、浑水、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了放牧场所和食物饵料,二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不仅可以达到节本增收,而且产品具有绿色与无公害特征?该技术的推广对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内大面积实践,实施稻鸭共育每公顷水田可增收节支1800-2100元,此外养鸭可节约30%的饲料,育成1只鸭可获纯利3元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