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斛属植物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建勇  刘涛  袁佐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56-657,670
石斛作为一种集药用和观赏于一体的珍稀植物,近年来其组培快繁和基因工程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综述了石斛属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培养基、增殖与分化、遗传转化方法、靶材料、选择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石斛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静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9):1045-1048
近年来,我国对鹅掌楸属植物种苗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鹅掌楸属植物花期不遇,种子发芽率低,扦插、嫁接繁殖比较困难,因此组织培养技术成为鹅掌楸属植物种苗快速繁殖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从外植体的选择、初代和继代培养、培养条件、生根培养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等方面综述了鹅掌楸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成果,分析鹅掌楸属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鹅掌楸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方向。今后将继续研究解决鹅掌楸属植物组培过程中生根难、褐化等问题,加强在原生质体水平上对鹅掌楸属植物再生繁殖体系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研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鹅掌楸属植物进行种质保存,从而为其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刘静 《广西农业科学》2011,(9):1045-1048
近年来,我国对鹅掌楸属植物种苗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鹅掌楸属植物花期不遇,种子发芽率低,扦插、嫁接繁殖比较困难,因此组织培养技术成为鹅掌楸属植物种苗快速繁殖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从外植体的选择、初代和继代培养、培养条件、生根培养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等方面综述了鹅掌楸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成果,分析鹅掌楸属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鹅掌楸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方向。今后将继续研究解决鹅掌楸属植物组培过程中生根难、褐化等问题,加强在原生质体水平上对鹅掌楸属植物再生繁殖体系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研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鹅掌楸属植物进行种质保存,从而为其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陈乃东  李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186-188
[目的]比较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与河南石斛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特征,为霍山石斛的真伪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与河南石斛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构,并测定气孔器密度、分布及气孔指数等。[结果]3种石斛叶的上表皮细胞多为规则的六边形,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和近多边形,河南石斛的下表皮细胞为多边形,3种植物垂周壁式样相似;3种石斛叶的上表皮均无气孔,下表皮气孔无规则分布,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与河南石斛气孔长宽比分别为1.12、1.55、1.31,气孔器密度分别为109、156、94个/mm2,气孔指数分别为8.9%、12.5%、8.2%。[结论]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与河南石斛叶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分布、垂周壁式样均比较相似,难以作为分类的依据。气孔器形状、密度、大小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差异,可以作为这3种石斛之间区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芸薹属蔬菜作物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再生体系的建立、转化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以及植物基因型等方面介绍芸薹属蔬菜作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农杆菌介导法在果树育种领域研究进展:(1)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在果树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冻、抗盐、改良生长特性、生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存在的高效离体再生系统的建立、提高转化后再生频率、假转化体和低转化率、过敏性反应、开发基因资源、基因工程的生物安全性、多重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3)农杆菌介导叶绿体遗传转化,非组培遗传转化已成为模式植物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在此简单介绍了其应用情况和技术原理,这些方法在其它植物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诱导不定芽途径,建立萱草属植物短缩茎组培快繁体系。[方法]以‘大同黄花’短缩茎为主要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取样时期下,10个不同浓度6-BA、NAA组合对萱草属植物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增殖、生根等组培效果的影响。[结果]‘大同黄花’短缩茎组培最佳取样时期为萌芽期(2~3月下旬);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MS+1.0mg/L 6-BA+0.1mg/L NAA,诱导率最高为88.89%,诱导系数最高为6.67;不定芽增殖培养基:MS+2.0mg/L6-BA+0.5mg/L NAA;不定芽3~5cm时,接种于生根培养基MS+0.25mg/L NAA中,生根数最多(4.33根/株)。利用上述不定芽诱导培养基,接种了14份萱草属植物的短缩茎,12份材料可诱导出不定芽。[结论]本研究构建了萱草属植物短缩茎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扩展了萱草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对萱草属植物组织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组培红叶臭椿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红花  冯宝春  肖军  秦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00-10901
[目的]研究组织培养条件下红叶臭椿的遗传变异,为进一步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组培红叶臭椿苗为试材,通过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利用RAPD技术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由同一母株茎尖再生的组培苗遗传物质稳定,在DNA水平上经RAPD鉴定未见明显变异,保持了母株的特性;遗传聚类结果显示,组培苗之间相似系数较高,母株与7个组培单株之间相似系数平均为0.8988,变异幅度很小,进一步证实同一母株茎尖培养后的组培苗后代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结论]茎尖再生植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何晔  陈明  王运娥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9917-9917,9984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的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技术.[方法]参考其他作物的脱毒技术对铁皮石斛进行脱毒组培研究.[结果]培养基为MS+ 0.2 mg/L NAA+ 0.3 mg/L 6-BA时,茎尖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最高.[结论]该方法为今后进一步探讨铁皮石斛的脱毒组培快繁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RSAP标记技术分析中国境内分布的33种野生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方法]建立石斛RSAP-PCR反应体系,从45对RSAP引物中筛选出33对多态性引物,对33种野生石斛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这33对引物共扩增出2 04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 044条,多态性比例99.8%,平均每对引物产生61.9条多态性条带。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081-0.442,说明本实验所测试的材料具有较广的遗传基础。根据RSAP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33种野生石斛分为6类。结果表明剑叶石斛和滇桂石斛之间亲缘关系最近,而华石斛与喇叭唇石斛、细叶石斛之间亲缘关系最远。[结论]石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可为石斛属的分类、育种及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分子水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