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开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宜桑宜蚕,并且我县有很好的养蚕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县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项目,曾为开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过辉煌业绩,年发种最高达7.76万张,农民茧款收入高达14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3.
4.
蚕桑产业是中江县的历史传统产业,曾为壮大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江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将蚕桑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全县蚕桑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6.
7.
黔江蚕桑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同时得益于退耕还林、国家"东桑西移"、重庆市森林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等系列政策的扶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崭新特色格局,为黔江区的农民脱贫增收发挥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其它大宗农产品 相似文献
8.
普格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918km^2,辖34乡镇、15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有彝、汉、苗、回等24个民族,总人口21.14万人,其中彝族人口17.9万人,占84.9%,农业人口18.59万人,占92.7%,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典型的农业县、深度贫困县。其生态条件很适宜生产优质蚕茧,但由于蚕桑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增收致富成效有限,产业发展进程缓慢。 相似文献
9.
嘉陵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蚕丝生产基地,发展历史悠久、生态条件适宜、发展模式成型、科技支撑强劲。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背景下,蚕桑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川渝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嘉陵江流域蚕桑产业基地建设、主体培育、业态创新、品牌发掘、产业融合等问题,建议编制基于川渝合作背景全流域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集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科技要素;优化蚕桑基地布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拓展主体发展潜能,支持产业现代化发展;创新资源综合利用业态,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弘扬民族特色,推进产业品牌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高县连续五年探索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提出实施“精品蚕业”发展战略,顺应国际茧丝市场的需求,探索符合高县实际的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及自治区有关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蚕桑生产工作,广西各级蚕业部门高度重视,主动作为,采取印发指导文件、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宣传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保障蚕种和蚕用物资的供应,不失时机抓好春季蚕桑生产。加强宣传引导,有序推进蚕桑生产。一是及时印发指导文件。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于2月18日印发《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蚕桑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近期的主要工作措施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进各地蚕桑生产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15.
张剑飞王永强张友洪郭明武韩世玉刘学锋 《四川蚕业》2020,(2)
四川武胜建成桑枝规模集中粉碎生产示范基地四川省武胜县从2017年开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现已完成3万亩(2000hm^2)标准化桑园建设,每个蚕桑基地乡镇的集中成片桑园面积都在2000多亩(133.3hm^2)以上。全县每年废弃桑枝都在3万t以上。如不及时有效处理,任其堆积丢弃在田间地头,必将泛滥成灾,对农村环境及蚕桑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为解决桑枝就地高效利用的难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功能研究室通过对国内各种大型粉碎设备的选型改良,成功开发了适用于桑枝粉碎的大型粉碎机,每小时可粉碎桑枝2~3t。 相似文献
16.
涪陵蚕桑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通过历届党政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并经1979年、1988年和2000年3次大发展后,现已形成年产鲜茧500万kg的生产规模,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一项骨干经济项目。 相似文献
17.
<正>辽宁省丹东市通过采取加强领导、出台优惠政策、组建加工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多项措施,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地促进了肉鸡产业发展。2010年,全市肉鸡 相似文献
18.
绵阳市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基础扎实,是富民强县的优势骨干产业。近年来,以涪城区为核心,不断探索现代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路径,通过抓经营主体培育、关键技术落实、蚕桑多元开发的“三抓”,实现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蚕茧质量、蚕桑效益的“三提升”,产品质量享誉全国,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四川武胜县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调研武胜县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生产过程中建立了政府引导,公司带动,农民主体,科技支撑的发展模式。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引领有力。武胜选定了猛山、双星、乐善等最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的乡镇建立标准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全方位提供各项保障,完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